2023年8月1日

小精靈(Gremlins.1984)

有種可愛的毛茸茸神秘小生物叫魔怪,想養的話得遵守三個規則,第一不能曬太陽,第二不能碰水,第三過了午夜絕不能給它吃東西……我一直都很確定自己看過這部經典恐怖電影,直到這次想在N站上重看,才發現自己把一二集混在一起了,也難怪這回重看,越看越不對勁。


可是該怎麼說呢,真的好看,而且這麼說還不完全基於童年加乘,因為本片確實在怪誕瘋狂搞笑中,巧妙的置入大量隱喻與拼貼。故事開場一個沒啥路用的發明家,想向唐人街的詭異店鋪推銷自己的爛發明,結果意外發現某種茸茸小生物「魔怪」。


明明只是推銷員,卻當場態度一轉,強硬的要求店家把魔怪賣給他,好讓他帶回去當自家兒子的聖誕禮物。儘管老店主不賣,但發明家最終還是從店主想要錢的孫子手上,半買半偷的把魔怪帶走。這整段過程就像在諷刺白人的帝國主義,曾經怎樣在亞洲巧取豪奪。


只不過在恐怖電影裡這樣幹,下場是吃不完兜著走,保證馬上現世報。之後鏡頭一轉離開唐人街異世界(爆 <- 這東西基本上就是關於種族主義的諷刺了啦),回到觀眾熟悉的美國小鎮。時值聖誕節,電影也有個讓人想起狄更斯耶誕頌歌的開場。


比利在銀行擔任基層辦事員,並飽受勢利的管理階層以及小氣殘忍的董事迪歌夫人的嘲諷及威脅。雖說自己老爸成天發明沒路用的東西而不幹點正事,母親也以無限溫柔包容現狀,不過比利還是很認份的自己扛起養家的責任。


家庭和樂的比利從父親那裡收到名為魔怪的生物,因為實在太可愛了,所以他立刻命名為Gizmo。當然三個規則他有聽見,但顯然沒有真正放進腦袋裡,因為只花不到幾天的時間,他就因為各種意外與不謹慎全部犯一輪。


連帶比利也因此發現魔怪碰到水便會快速無性生殖,午夜後吃下東西將會變態成邪惡綠皮且攻擊性強烈的邪惡小怪物,而當這樣的小怪物有了聰明的領頭人而且還跳進游泳池的時候,小鎮居民將將體驗到聖誕節可以恐怖到什麼程度……


相關劇情和設定抓關鍵字,感覺可以寫出一些身體與身分政治探討,比如基於恐懼失序的性展演能量的潛意識心理外溢為醜化性少數,但將之異化為無序非人怪物的同時,反而激生出無限能動性與權力翻轉可能性,顛覆與重塑既有規則等等,每個人看世界的方式都很不相同呢。


總個來說主線大體前前段這樣,我覺得這部最有意思的點,正在於它有意識的引用了B級恐怖片的元素,又以帶著瘋狂怪誕的喜感與高規格製作(那時代恐怖片標準)來呈現這些經典套路。


當然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那這部也就只是製作規格好一點的搞笑恐怖片而已。不過我覺得小精靈最有意思的點,其實是針對當時美國社會偏見的隱諭與諷刺。編劇Chris Columbus大概是為了替電影製造醍醐味,所以在故事中刻意引用不少偏見、都市傳說與經典好萊塢電影,結果讓本片保留了強烈的時代風貌與社會特色。


1980年代雷根上台後新自由主義興起,市場全球化的現象變得更快更猛。價格更具競爭力的外國商品排擠了美國「國貨」,美國本地工廠也因此大量結束營業,遷移到亞洲地區設廠。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影中的小鎮鄉民不斷抱怨,甚至咒罵外國商品、零件還有人。


於是當觀眾思考電影中那些小鎮居民生活困擾的源頭所謂何來時,那些奸詐狡猾而且可以用簡單方法瘋狂增殖的小精靈,暗示的是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這一切關乎貿易保護主義與排外思想的抬頭,電影裡那些小怪物就是移民、外國工人、有色人種(看狀況甚至連歐洲人都被算在內),所有不是美國白人卻又威脅到美國白人工作與穩定生活的他者


但本片的特異之處還在於,想必是為了娛樂性,所以這些他者被處理得恐怖中帶點可愛。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製作精美、甚至造價昂貴的小精靈木偶與電子機器玩偶,其實都有點假(官方原本想讓猴子戴頭套演出,直到導演Joe Dante發現猴子對片場來說比小精靈還恐怖)。


可該怎麼說呢,它們又假得剛剛好,結果不但完全迴避恐怖谷效應,反而還顯得非常討喜,無論是茸茸版還是爬蟲類綠皮尖牙版,都給人一種莫名可愛的感覺。某方面而言,小精靈的看點之一,其實是微妙討喜的小怪物凌虐、甚至隱諱的虐殺那些輕則白目無知、無能隨便、自以為是,重則殘忍無情又極度不討喜的美國鄉民。


這些小怪物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在製造失序狀態的同時,傾力向人類爭奪生存空間與資源。而且在小精靈群體爭取到大量資源後,觀眾驚訝卻也不意外的發現,它們的反應其實就像失去節制的人類。


小精靈貪婪的享受欲望與娛樂,縱情聲色並彼此掠奪。它們在電影院裡為了白雪公主裡七矮人的工作歌歡呼一幕的諷刺意味更是深長,不事生產只顧自己高興的怪物因為歌頌工作倫理的虛幻情節得到情感滿足,戴上米老鼠帽子在迪士尼幻想氛圍中狂歡的這個畫面,著實令人玩味。


電影用了不少篇幅以無厘頭的怪誕畫面,來呈現小精靈無法無天的享樂過程。最終觀眾體認到這些小怪物其實沒有特別壞,他們只是另一群沈浸在消費主義裡無可自拔的生物,擅長以極度浪費且不顧未來的方式搾取眼前所見的一切資源,就像人類自己。


於是原本應該是他者的小精靈,在透過詭異的方式享受文明燈火的同時,他者就成為了我們,所有惡行的巴掌都打回人類身上。即使在秩序回復以後,1980年代的美國人,又或者說往後的觀眾,也不得不開始省思消費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所在。


無論是只因看起來可愛就半買半搶的帶走魔怪,又因為零謹慎的照顧,引發大型事故與無數人命死傷(想想那個電影上映後很多年,才會開始有人注意到的,家庭寵物對野生動物的滅絕效果)。還是沒有節制的掠取資源與金錢,忽略對整個社會甚至人類群體帶來的傷害等行為。


電影裡發生的一切似乎都有相似的源頭,只不過在這個聖誕節裡出現的奇幻元素不再是勸人為善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靈,而是尖牙利齒會拿電鋸殺人的小精靈,然後聖誕老人要不自己跌死就是被殺了。


岩明均的漫畫寄生獸裡經典的一段,著名角色田中玲子說了,我們(寄生獸)就是人類的孩子,而在小精靈裡,這些綠皮小怪物同樣也是人類的孩子。泡在短視卻也猖狂的庸俗文化中的它們集體壞掉了,聖誕精神就是趁特價買更多更多的東西,然後回家大吃大喝,殺更多,榨更多,我們沒有明天(附帶一提,寄生獸台灣準備出完全版了,推薦還是要消費一下 W)。


查資料原本可愛的Gizmo和大反派Stripe其實應該同一個角色,但監製史蒂芬.史匹柏希望Gizmo從頭可愛到尾(對萌點一級敏銳超級瞭解的伯伯),所以才讓反派小精靈Stripe以分裂的方式自Gizmo體內誕生(酷兒精神不死,喜歡還是可以拿出來用)。


該怎麼說呢,看得出來劇本本身的邏輯,確實應該要讓Gizmo自己變成Stripe會比較通,但,呃,可愛就是正義?雖然劇本更動模糊了原本諷刺的焦點,可倒也因為這份對於可愛的追求,弱化原本電影可能徹底歧視或至少異化他者的負面效果,甚至因為產生正面影響而讓電影本身變得更複雜。


邪惡小精靈是因為美國人的任性與不謹慎而生並被帶壞,但最終拯救美國人的卻是學會看電視的小精靈,嗯哼?真是太自產自銷了啊,我又想起電影產業傾力的自我吹捧,如何有助於建立第八藝術的過程


整體而言小精靈這部電影要說它駭人的話,並沒有,反而還蠻可愛的,更有股怪誕的美感。可要說它適合闔家觀賞什麼的,似乎又太過殘忍血腥,因為小怪物會以各種殘忍卻又現實的方式殺人,兇殘度不下恰吉。劇中包括泳池增殖在內幾段以剪影呈現的畫面,更以華麗手法致敬了德國表現主義電影風格(但我找不到其他的片段囧)。



小怪物自己的死法更是花招百出,不管是被塞進食物攪拌機、拿刀直接捅,還是兇狠的塞進爐子裡微波(天啊,要小怪物滾出自己廚房的家庭主婦真是太威了)、在電影院裡放瓦斯一把火用力炸掉,甚至曬太陽曬到融化,這些以卡通手法展現殘忍無情畫面的情節非常精彩。


最後先不提片中反覆出現的同時期電影與史蒂芬.史匹柏作品彩蛋,小精靈對經典好萊塢電影的致敬也很有意思。白雪公主一段最是精彩,經典聖誕電影風雲人物(,附帶一提,劇中學校一段放映的科學影片也是法蘭克.卡普拉拍的,應該是Hemo the Magnificent吧,史蒂芬.史匹柏真心粉絲)、To Please a Lady與描述外星生物入侵地球企圖替代人類的天外魔花的片段,全都引用得很巧妙。既切合電影當下的情節,又延伸了故事本身的意涵。


看到最後會不禁感嘆,小精靈(Gremlins.1984)乍看之下很芭樂,實際上卻是挺厲害的恐怖片。人類角色都很討厭,小怪物很壞卻又很討喜,而當人類與怪物最後都各種悲慘時,又滿足了觀眾的殘虐欲。電影骨子裡包含了恐怖片最經典的套路,同時又為這個套路賦予時代意義與跨越時代的隱喻和批判,值得反覆品味。


完美的童年回憶,我很喜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