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5日

蘿絲瑪麗的嬰兒

看完1968年電影版的失嬰記後,因為非常喜歡,立刻找了艾拉.萊文(Ira Levin)的原著來讀,很好奇原著是否存在更多有趣的細節。不過讀完以後發現電影還真是很完整的重現原作,而且對角色心境和部分細節留白得剛剛好,搭配張力十足的節奏和畫面,達到了比小說更高的境界。


但我不會因此覺得本書不值得讀,即便感覺是在近期內看了兩次一模一樣的故事,但多少還是有些細微差異,這個感受起來也蠻有意思的。如果要說小說和電影在我心中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對蘿絲瑪麗丈夫蓋伊的描寫,以及結局的處理吧。



簡單描述一下故事,蘿絲瑪麗與她的新婚丈夫搬進紐約歷史悠久的布朗佛大廈,結識有點奇怪但人不錯的鄰居魯曼與蜜妮.卡斯提瓦。在做了一個詭異之夢的不久後,蘿絲瑪麗發現自己懷孕了。畢竟是在期待中的孩子,她當然很開心,料想不到的是接下來生活卻逐漸變得恐怖。她意識到身旁有股勢力正在瞄準肚裡的孩子,而且對方很可能是邪惡巫師……


詳細劇情電影心得已經碎念過,這篇不提太多,直接講個人比較有感的地方。蓋伊.伍郝思這角色在電影裡是個賤到不行的爛人,我也不覺得小說裡的他並非如此,其實還是那個樣子。但比起感覺一路爛到底的狀態,小說比較看得見蓋伊這個角色的掙扎。


他其實不是在第一次到魯曼和蜜妮家用餐時,就決定出賣蘿絲瑪麗的。身為演員的蓋伊剛開始,應該是被用新舞台劇角色人選當餌釣,上勾了以後才一路陷下去。起初被要求要出賣蘿絲瑪麗成為撒旦之子的母親時,他非常掙扎焦慮過,但這股情緒只維持了很短暫的時間。


實際上無論是為了個人事業還是安危、,他都很快便屈從於巫魔會的要求,成為壓迫與傷害自己妻子的幫兇。小說在幾個關鍵的轉折點,都清晰呈現出蓋伊的痛苦,以及即使如此他都還是每次都繼續積極配合邪惡計畫的決定。


他這麼做的理由混合了欲望和恐懼,然而不只蓋伊,所有配合權勢為惡的行為皆是如此。從某些比較寬容或者鄉愿的角度來看,蓋伊有些不得不這麼做的理由,他也是被壓迫的人。可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實際做出的事最能說明人是一個怎樣的自己。


小說結局由於對蘿絲瑪麗的心境有直接描寫,對比電影版那個留白,卻也因此更加殘酷的詮釋變得溫和許多。蘿絲瑪麗最後之所以配合巫毒會,不是因為想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一份子,而是因為她相信自己還有她孩子體內人類的那一半。


哪怕是撒旦之子,透過教養或許也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老實說我覺得這個充滿挑戰的結局,也蠻體現成書的1960年代。雖然老實說我還是比較喜歡電影那個,可以做出極度殘忍解釋的結局。但原著這個雖說天真了點,也有它自己的意思。


當然本作也補足了更多細節,比如蓋伊原來根本不想生小孩,這讓我蠻訝異的。再來是蘿絲瑪麗在電影裡看起來,對蜜妮等鄰居的反感程度幾乎是百分之兩百,不過小說裡的她意外的並不討厭這些鄰居、甚至有時抱持好感。


這或許是因為她與家人關係確實很差,因為篤信天主教的蘿絲瑪麗家人,多半無法忍受她成為嫁給新教徒的不可知論者。但實際上關係也沒差到老死不相往來,還是會互相關心,只是她的故鄉奧馬哈真的離紐約太遠了。


連帶她跟朋友的關係其也沒有全部斷絕,只是並未親密到可以馬上殺過來替她撐傘,結果危急時刻有跟沒有一樣……嗯,顯然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蘿絲瑪麗自己的人際關係都蠻淡薄的,加上她又是無法經濟獨立的家庭主婦,結果變得非常好下手。


比起讓我傾向從更加社會性角度來觀看的失嬰記,小說因為對蘿絲瑪麗的心境做了更多描寫,也讓讀者能從這部關於懷孕的鬼故事,感受到更多自女性角度出發的深層恐懼。這可以說是作者敏銳捕捉到那份古老的恐懼和無奈,再以現代社會為背景,透過復古的點子呈現出一則精彩故事。


整個主線一個重要翻轉是,整個前半的鋪陳都傾向讓觀眾跟主角一起誤會,巫魔會的目標是要拿她的嬰兒搞獻祭。但等真相揭露,讀者才發現巫魔會只差沒去求神拜佛(?)希望蘿絲瑪麗平安順產。畢竟她肚子裡可是撒旦的孩子,一個偉大的、將打倒全能上帝、毀滅廟宇,救贖受鄙視之人,為那些受焚及遭受酷刑之人報仇的敵基督!


好一個真知灼見,眾人皆醉我們獨醒啊 ~(茶)


整個懷孕過程中,不管是懷疑有人要搞蘿絲瑪麗肚裡的孩子,又或者最後發現她根本被迫懷上撒旦之子,明面上的恐懼皆是有人要對肚裡的孩子不利,有人要搶嬰兒,自己可能會被害死在產房裡,甚至一屍兩命。

 

更進一步的話,書中的誤解與轉折都與孕婦懷孕時的焦慮緊密連結。首先是能否平安生產的焦慮,孕婦與她的親朋好友往往害怕出現恐怖的「介入」。也許是孕婦身體出問題,也許胎兒健康出問題。什麼都可能發生,而發生的事很多都可能致命,而且一出事可能瞬間就走了,比如羊水栓塞,比如過敏。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也是沈重的機率,我還記得幾年前朋友的朋友碰上懷胎到八個月時,胎兒突然停止心跳的事,那真的非常令人心酸又崩潰。而且當事情發生時已經無解,事後不引產也不行,又加深了對孕婦身心的傷害。


再來,即使滿懷期待希望生下完美的孩子,不過根本沒有孕婦知道自己肚子裡的「東西」會長成什麼樣子。這個正在逐漸成形的嬰孩也許會有遺傳疾病,也許很笨,或者不受教得可怕,說不定長大會成為一個糟糕透頂的人、爛人、大壞蛋,更別說伊底帕斯這種經典鬼故事……反正就是,所有美好想像在現實中也許全會反過來。


當然過度執著於諸如此類的可能性未免太極端,但恐懼不正是這麼回事?又有誰能確保這世上所有的孩子都能正經的好好長大?這世上所有可惡的人都有父母,沒人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人總會恐懼。既是對孩子的,也是對自己未來的恐懼。


不過相較電影激烈的結局,小說這個母愛大爆發和相信人性光明面的結尾,對我來說太溫和了,也不是不可以但感覺力道不足,只能說是價值觀的選擇吧(又或者講得直接一點,自己也在為惡的導演,自然也更不相信人性,這世上終究是有壞人的,而有時某些創作是一種自證)。



蘿絲瑪麗的嬰兒(Rosemary's Baby)這部小說言語簡練,敘事直接,讀來有股乾淨俐落的爽快。雖然二擇一的話我會不掙扎的推薦電影,但無論如何那都是改編自這部有著厲害情節的小說。只是兩作短期內放在一起多少還是產生了蓋台現象,可重點是竟然沒有非常嚴重,那也就滿厲害的了,好奇的話仍然值得一看。

 

失嬰記電影版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