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

少了你的餐桌

我蠻喜歡讀散文集的,但常常覺得心得很難寫,重點是寫了也沒什麼人要看(爆)可更尷尬的是如果不寫,那過一陣子以後完全忘記自己究竟看過什麼,也是很可能會發生的事,所以……總想著就算腦袋一片空白也要寫。


以回憶錄「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知名的川本三郎,是曾擔任新聞記者的自由文字工作者。1944年出生的他在雜誌專欄中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記錄對食物的種種回憶,文字簡單平實,比起描述食物味道更重視講故事。雖然每篇都短短的,不過可以毫無負擔的看下去這點很討喜。


如果要為本書定調的話,最大的感覺應該是美好的往日,以及安定卻總令人感傷的現在吧。在戰後成長的作者童年不能說多富裕,但可以為一個孩子說做蛋包飯就做蛋包飯,還請了一個家庭幫傭的人家,看得出來其實應該也算好過。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作者自然也有著不少特別經驗。和住在京都祗園的舅舅去吃宵夜,被姐夫帶去銀座吃香煎豬排,和住在薔薇館的寡婦在租書店相遇,然後發現對方也是餵貓吃柴魚伴飯這樣的貓飯。懷念母親為自己做的美味便當,還有一群孩子總是賴在拉麵店裡看相撲的回意等等,如今回憶起來都是記憶中的珍寶。


只是話又說回來如果照作者回憶,那對華裔夫妻開的拉麵店因為孩子的關係,總是對與孩子的其他兒童特別親切,沒點菜也歡迎上門看相撲,還會請喝餛飩湯這故事。我會覺得說可能不完全是親切,而是為了非日本人的孩子,能在學校平安順利生存下去所做的微小努力吧。


然後本書像這樣作者覺得沒什麼,但讀者內心卻很多小聲音的敘述還蠻多的。比如和小學女同學去居酒屋喝酒,竟然粗魯的表示妳應該要替我倒酒才對,那個你以為自己是誰啊?(囧)雖然對自己的態度表示羞愧,但卻也不覺得自己有說錯話,嗯,快樂的(日本)男人。


微妙的地方還在於書中有很多篇幅,都用來描述作者與他已逝妻子之間關於食物的點點滴滴,那股淡淡感傷與深深的寂寞很動人。只是看到明明太太乃是職業婦女,結果作者這輩子大半時光依然把大半家務都扔給太太做,直到太太生病做不動,得要換他做了才開始感嘆,妻子過去真是不簡單……超級快樂的(日本)男人啊啊啊!!!


總之大概就是散文本身讀起來是很動人的,還是我喜歡的類型,但看的時候因為種種時代的眼淚難免小聲音很多。不過也不是所有小聲音都這麼的微妙,有些小聲音純粹就是有趣而已。


比如作者提到他去幫大學教授整理書房,之後叫了鰻魚飯來吃,吃完之後教授豪邁的折斷筷子丟回便當盒裡,他看了覺得很厲害,但自己卻沒有那個精神強度,所以怎樣都折不下去……該怎麼說呢,這習慣之前好像看過又好像沒看過,然後我有點好奇,日本現在還有人叫鰻魚飯外送然後折筷子的嗎?


又比如提到非常喜歡買書的自己,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不敢買的變化。畢竟當盡頭好像已經看得到的時候,不可能讀得完的事實就會變得非常鮮明而且益發沈重。看到這樣的敘述我也不禁稍梢焦慮起來,想著是不是該更謹慎的挑選閱讀書目。


可說是這麼說,人的大腦卻也不可能永遠那麼勵精圖治,或者應該說想摸魚的時候更多吧,而且不摸魚搞不好也用不久?(掩面)嘛,結果就這樣寫著寫著,變成沒什麼核心的感想了。


實際上少了你的餐桌(君のいない食卓)也真的沒什麼核心,就是一篇又一篇講述關於食物的回憶故事。很多篇都是「啊,以前有這樣的事」,或者「啊,曾經去過某處做某事呢」這樣的感覺。讀起來很樸實也很情深意厚,雖然有小聲音但整體還是蠻動人的,是能讓人享受的樸實作品。



2 則留言:

  1. 要女同學倒酒那段真的,過於理所當然到讓人愕然。

    明明作者自己算是自由業者更方便分攤家事,最後還是分工不均這點,很值得吐槽,但這也算是當時日本社會的某種反映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的都是明明很不公平卻被視作理所當然的社會現象顯現,太自然了以至於竟然可以不知不覺到這種程度其實蠻感嘆的。但反映體驗當下的社會現象是一回事,可二十一世紀出的書對此竟然還是沒多少反思,才是我心裡小聲音吵個不停的最大主因。當日本男人是這樣充滿了聲音,就可以想見日本女性發聲的空間是怎樣了。

      刪除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