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

巴黎食人車(The Cars that Ate Paris.1974)

青年亞瑟和哥哥遇上嚴重車禍,哥哥當場死亡,亞瑟則被鄰近的好心巴黎鎮鎮民救助……然後他就出不去了。醫生表示你應該有些問題最好別離開,鎮長說你不如留下來,這是個不錯的地方。對啦,超棒的,連老阿嬤都能拆車處理屍體的小鎮,周圍滿坑滿谷的報廢車輛,而且你們醫院裡的精神病患者未免太多了吧!?


這是節奏緩慢的電影,儘管殺起人來很兇殘,可不刺激,反而有點像在茫然中觀察著詭異的人類生態。整個設定不是很像,而是根本就是B級片。然而在B到極點的設定中,卻又巧妙的藉由披著恐怖片皮的劇情,玩弄了西部片類型元素,更透過顛覆秩序與權力帶出啟人深思的觀察及諷刺。


電影主線講白了就是有一個瘋狂醫生想要做改造人腦的實驗,然後又有一個村長想靠辦家家酒來滿足自尊與控制欲。一拍即合的兩人長期合作,聯手打造出巴黎鎮:一個鎮民在小鎮周邊狩獵車禍,並從中獲取財物和人力資源的詭異鄉村。


每當小鎮周邊發生車禍,人們便會立刻連人帶車拖回鎮上,以俐落的流水線作業迅速解體車輛,從裡頭挖出一切有價值之物,好維持小鎮的經濟規模。而人類當然也被當作物件之一,許多傷者被送進醫院進行「改造」,之後有些人會成為鎮民,也有些就此成為廢人,平時都關在鎮上的精神病院裡。


亞瑟很幸運的從車禍中全身而退,並被鎮長欽定是值得成為新鎮民的人才,決定讓他暫住自己家中,連帶也開始亞瑟怎麼想都不對勁的每一天。曾經撞死人的亞瑟不敢開車,加上害怕未知與威脅,讓他只能得過且過的留下來。


他融不進小鎮也不想在恐怖的醫院工作,亞瑟不是笨蛋,很快便注意到巴黎鎮的詭異之處,並在意識到真相以後慌著想找每周日來宣道的牧師討論。鎮長敏銳的意識到這件事,加上內心也有缺憾,便決定讓亞瑟成為自己的「養子」。


為了生命安全,既恐懼又茫然亞瑟也半推半就的接受這個邀約,畢竟弄個不好要是自己也成為受害者那就糟了。更別提原本在鎮上什麼都不是他,如果可以成為鎮長之子的話,感覺一瞬間變得安全有地位了。


嗯,接下來該替我找個體面工作了吧,老爸?這整段真是完全體現父權結構如何擴大並延續的過程,這對莫名其妙父子的互動過程程實在非常有意思。


不過亞瑟很快便發現鎮長之子這地位沒有想像中爽,所謂體面的工作更沒那麼好幹。這座小鎮的結構其實非常不穩定。年輕一代只會胡作非為,領導階層只能勉強控制這群不良份子。


更重要的是大伙都心知肚明鎮上有太多事見不得光,隨隨便便都可能擦槍走火全部一起死。但亞瑟又能怎樣?他就像鎮長的妻子與他們搶、我是說領養來的孩子一樣。沒有能力逃跑的亞瑟,只能選擇得過且過的同流合污,並屈服於鎮長的脅迫之下。


在傳統西部片裡人們處於社會秩序與公權力尚未穩固的邊境,失序的壞人會攻擊無辜的鎮民。同樣擁有無序之力的英雄則會打倒壞人,替善良的人們重新建立秩序,只是英雄也將因此無法再身處其中。


但在本片中邪惡的是企圖在國家力所不及的偏僻地帶為非作歹的鄉民,他們由社會階級較高的鎮長與醫生領頭,作為「拓荒者」打造一座靠搶劫與殺(傷)害無辜旅人維生的瘋狂小鎮,從而建立起一套迥異於現代社會的新秩序。


當鎮上年輕人拒絕服從長者並企圖挑戰這套新秩序時,鎮長與醫生比誰都清楚,這個正在被挑戰的「新秩序」一但陷入混亂,便可能引來更大的力量也就是國家這個舊勢力介入,屆時整個巴黎鎮馬上會迎來既可悲又屈辱的末日。


於是這裡頭微妙又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令劇情變得趣味十足,對鎮民來說這些不守規矩的不良少年壞透了。可這群鎮民可完全稱不上善良,就國家和法律的角度來看,鎮民同樣壞透了。可說是這麼說,那難道可以講這群不良少年是在維護正義嗎?


顯然並非如此,不過倘若巴黎鎮確實因此毀滅,那世上的邪惡還真會因此減少些,那正義與否究竟該怎麼算,我說這種弔詭之處可不真是太歡樂了嗎?更妙的是當鎮上天真無邪的實驗體青年,只因為我也想要一部車,就埋伏每周來訪小鎮的牧師並將其血腥斷頭時,整個衝突更是只有充滿黑色幽默的妙趣橫生足以形容。


為什麼不可以?平時好東西都被你們先拿走了,這是我的車!我只是做了跟你們一樣的事,哪裡有錯了?嗯,錯的不是殺人搶劫,錯的是你可能會危害小鎮的安全。但問題是這個安全本身的意義完全是為了守護邪惡事業,為了讓更多人可以放心的殺人越貨,所以任何未經允許殺人的行為絕對是錯的……哎呀,這可不正是國家的縮影嗎?


意義,或許只是人們容許的無理,但我們卻無法沒有秩序。


車子在本片既是危險來源也是力量象徵,為了報復鎮長此前對不良少年施以火燒車之刑的決定,鎮上的不良份子選擇在名為拓荒者之夜的舞會當晚,開車出來大肆破壞小鎮。連帶本片最吸睛的那台金屬尖刺甲蟲車也是在此登場,整個實在太炫了,怎麼有辦法不喜歡!


連帶既然雙方都不是好人,這自然是場邪惡之戰。先不提這場以西部為主題的化妝舞會,在這個擺明惡搞西部片元素的電影中看起來有多嘲諷,舞會上鎮長與醫生之間的權力衝突又多令人玩味。當鄉民發現暴徒正在破壞小鎮時,剛開始感到害怕的她們,很快便意識到:不對,我們也是暴徒啊!


你無序我也無序,這座鎮上沒有需要英雄守護的鄉民,大家都是小鎮不義戰士。就這樣穿著偽十九世紀美國西部風格服裝的鄉民,開始以人多欺負人少的精神,拿起就地取材的武器把那些開著塗鴉車的暴徒給一個個殘虐弄死。


但長久以來的壓力鍋狀態,也在這場血腥紛爭中徹底炸開,現在沒有任何制止力可以踩下煞車了。也是到這裡觀眾終於確定,整個小鎮的居民既是共犯也是囚徒。此前藉由社群壓力與生活慣性,大家都得過且過的接受「社會秩序」的規範,並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融入其中。


但現在小鎮被毀個大半,每個人都受夠了,還不如帶著家當回歸正常社會比較看得到未來。哪怕鎮長說了周邊都是陷阱,路都是不通的,走的人都會死,大家不要走啊,我們可以撐過去再創新家園!


但此時此刻已經沒什麼人想理他了,就連亞瑟都是,因為他已經走出來了。為了自衛、為了報復,亞瑟在鎮長鼓動下什麼都沒想的,開車撞死那個非常討人厭的男護理師,而且撞一次不行,你可以多撞幾次。最後就和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1971)裡的亞歷克斯一樣,亞瑟痊癒了,再度成為一個可以傷人的人。


連帶故事也再一次令觀眾無比玩味,當亞瑟掙脫了正常社會的倫理觀念變得不再「懦弱」也不再「懺悔」的時候,他反倒擁有脫離這座邪惡小鎮的力量。這之中諷刺意味十足,最終我們不得不省思,一個只有變壞才能自衛的體制,是否真的限定在巴黎鎮才會發生呢?


故事結尾亞瑟開著車一路前進,沒人知道鎮長的恐嚇是不是真的,也沒人知道究竟有沒有辦法安全離開,但反正這次沒有回頭這個選項了。有時當我們徹底推倒既存體制時,人就是回不去了,只能勇敢的走入未知去面對更好或者更糟的可能性,只因為舊體制更加令人無法忍受。


但要到怎樣的程度才有必要推翻整個體制?要用怎樣的標準去衡量,才不至於造成更大的苦難?困難,這真是太困難了,所以才值得一想再想,想了又想,透過思考窮盡所有的可能性,只為追求如何以最小的限制,來達到整體公眾最大的自由。


巴黎食人車作為導演彼得.威爾(Peter Weir)第一部劇情長片,老實說只看劇情設定完全是超老梗的B級片套路(但不得不說,理所當然的殺戮搶劫、詭異的社會規則,無情冷酷的大腦改造都非常刺激B級片愛好者的萌點)。


可即使如此,整部電影仍以這個設定為核心,演出一場顛覆並惡搞西部片這個類型的黑色幽默大秀。同時更漂亮的展演出一層覆一層的權力衝突、競逐,搭配不斷翻轉的道德立場,也對統治、政權與國家做出嘲諷。


某方面而言這既是一部恐怖片,也是政治的隱喻。那關於人類有多容易服從並習慣詭異的秩序,也關於這樣的秩序有多大程度可能只建立在一套虛幻的理論上,而激進的運動者甚至企圖以此為藉口去傷害並剝削其他群體。


電影結束時觀眾也不禁深深感嘆,想像的共同體既可能實現理想,也可能變成一種恐怖的東西。縱使並不堅韌,但還是夠恐怖的了。而更令人感慨的是,有時彷彿除了暴力之外,沒有打倒那一切的方法,即使這正是我們企圖壓抑的那部分人性。


身為一個男人亞瑟最終逃離成功,但他的「養母」與「妹妹」卻仍然處於鎮長的控制之下,完全不敢想像脫離丈夫和父親掌控的可能性。這隱喻的是什麼不言自明,更是個殘忍的現實問題。


巴黎鎮或許是毀了,但養出巴黎鎮的某種核心問題還在那裡,女性主義還沒在這座小鎮誕生,但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存在了。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拆解有問題的結構,又該如何避免這些老問題復辟,甚至是企圖披著自由、人權與進步思想的皮成功復辟?答案或許不太溫柔,但有時真的只能迎面而戰。


觀賞巴黎食人車的過程我都非常興奮,覺得整部片真是超絕精彩。看完之後資料一查,結果發現評分普遍不高有些失落。不過從維基上發現庫伯力克挺喜歡這部片之後……嗯,好吧,可以理解,畢竟庫柏力克沒拍過西部片,不會有競爭心理(爆,話說他年輕時差點接導馬龍.白蘭度主演的西部片 XD)。


咳,我是說算了,有時看電影緣分和合拍還是比較重要啦。或許對大多數觀眾來說這部反正都是囧片,但我才不管呢,喜歡就是喜歡啊。


彼得.威爾電影相關連結:

最後大浪(The Last Wave.1977)

懸崖上的野餐(Picnic at Hanging Rock.19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