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

摺紙動物園

劉宇昆(Ken Liu)是頗有名氣的華人科幻小說家,儘管之前讀過的短篇譯文都不算特別命中我胃口,但既然出了台版那怎樣都要捧場一下。本篇共收錄十五篇作品,而且有不少入圍與得獎之作,以下直接就單篇寫心得。


「書的形狀」透過各式各樣奇思妙想的外星生物設定,來敘述各式各樣看似玄奇怪異卻又那麼令人熟悉的書藉形式。我蠻喜歡這篇的,不管是那些天馬行空的設定,還是有點哀傷卻又十分有韻味的智識、經驗與文明的可能性,全都擴展了讀者思考的廣度。



「形變」是有意思的故事,那是個歷史和文明發展都和我們類似,但每個人出生時都會伴隨一個「象徵物」,而且性格將會與之特質十分相近的世界。如果象徵物是塊石頭或者金屬之類的東西固然充滿安全感,但假若不幸和主角一樣是冰塊的話……我們不難想像她因此過著充滿侷限的緊張生活。


小說在主角的個人經歷中穿插異世界版名詩人往事的安排,創造出很棒的故事氛圍,結尾的發展走淡淡的窩心路線也不錯。只是說,如果所謂形變並不是那麼絕無僅有的事情,而是只要決心夠強烈(甚至根本不需要決心,而只需要一個無心的意外)就可能發生的話,為何打她出生開始,身邊所有人會都期待她只能那樣活著呢?在這世界的幾萬年甚至幾千年間,還沒對此發展出足夠的經驗法則嗎?


「完美配對」是關於人工智慧、大數據、隱私權的近未來反烏托邦故事,打算反抗權威的個體最終發現一切都在權威掌控中,一篇很有黑鏡風的小說,不過整體讀來蠻中規中矩的,比較沒什麼火花。我想主要是因為設定沒有夠新鮮的地方,翻轉又非常的典型,而且故事結局對主角超好的,打不過就加入嘛,於是本來就沒很多亮點的故事也變得更加平淡。


「狩獵順利」描述在清末民初時鄉下道士之子與妖狐少女,哀傷的見證過往的神秘在科技威逼下逐漸消失。失去生存之道的兩人先後前往香港討生活,儘管失去了自己的過去,卻仍試圖透過新技術的力量下找回往日精神……


這篇經由Netflix改編成動畫愛 X 死X 機器人的一個單元,只是那則動畫雖然背景超級美輪美奐非常值得一看,但劇情本身我不太喜歡。沒想到小說反倒有對到我胃口,動畫可能為了縮減劇情讓妖狐成了純粹受害者,道士之子則是助手A,兩人合作展開女王蜂式的復仇行為感覺過於直線且刻版。


不過小說雖然大方向一樣,細節卻豐富得多。在這故事裡妖狐不只是純粹的受害者,而是在初步的妥協後覺醒,並有自覺的重拾力量。道士之子儘管一開始並不認同這樣的改造行為,但很快也開始接受這種改造創造出的可能性。


妖狐與道士之子同樣為了消失的往日而感傷,但最終兩人都成功在新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位置。並透過掌握科技取得力量,向不公義的現行體制掀起反抗……我覺得比動畫的處理要來得寬廣也有意思多了。


「測字」以美國駐台灣外交人員的純真女兒視角出發,描述白色恐怖的恐怖與傷痛。劇情描述小女孩和附近的小男孩玩在一起,認識了他家的甘爺爺與其所經驗的中國史後,學習到新的思考方式並應用在自己的問題上。但那終究是血腥的時代,不久後她還是見證了國家機器的殘忍無情,與自家爸爸則成為加害結構一部分的無情事實……


該怎麼說呢,我欣賞作者探討這段歷史的企圖,但相較已經走得很遠的諸多作品,本作在探討制度性暴力與不公義這部分的表現,有點像才剛抽完號碼牌、還站在門口一樣匠氣又生硬。不管是矛盾的呈現還是關於控訴的描寫都非常表面,測字部分讓我也覺得只是裝飾微妙,總之不是我的菜。


而且本篇對於台灣歷史與政治的複雜性描寫過於片面,不免令人有輕謾以對未深入研究的感覺。想用這麼簡單的方式把相關議題裁切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會不會把真實歷史看得太簡單呢?一個複雜的議題只用教條式的樣板戲自然帶不出感動與省思,技巧面的處理更是蒼白薄弱到讓本篇連單純用故事性或戲劇張力來說服人都做不到,反而只把缺點更加鮮明的凸顯出來(然後我要引用眼睛的心得,把這篇給人各種不舒爽的理由分析得很詳細:摺紙動物園》:從〈測字〉中見作者的中國焦慮及懶惰)。


「擬像」也是非常黑鏡的故事,故事關於一種透過掃瞄可以完整保留人類當下狀態的虛擬形體,以及一個潔癖病入膏肓的少女,在發現父親拿擬像來搞充滿惡意的精神外遇、事後又天天看著七歲自己的擬像追求自我滿足,決定一輩子不打算原諒他的故事。


小說的反諷意味非常明顯,當女兒為了父親背叛的藉口,和掌握她的企圖而抓狂的同時,她也封閉了自己內心對真實人類復雜一面的理解可能性。拒絕溝通的結果,父女成了永遠的平行線,甚至因此失去化解誤會的契機。


但該怎麼說呢,我看這篇時一直在想,可以這樣活著的孩子,一定也倍受呵護而且生活豐裕又多采多姿。當然這父親沒有認錯與懺悔的勇氣,一路裝死的結果就是形象越來越崩壞也不是沒有問題。


但最後我還是忍不住覺得或許這個家庭真正的問題在於,那個協商之後不是分走老公一半財產果斷離婚,而是竟然接受丈夫惡性外遇外帶死命粉飾太平,最後還企圖情緒勒索女兒的媽媽吧。終歸來說安娜之所以開發一堆怒點打死不妥協,理由都是為了替母親出一口氣,沒有針對這塊平反的話都不算對症下藥,父女關係自然永遠無解。


「情緒控制器」描述中年女子偵探接下華裔應召女郎謀殺案的調查工作,隨著深入案情她開始注意到這或許是宗鎖定特定要的連環殺人案,同時這起案件又牽引起她往日的喪親之痛……我覺得這篇小說不管是設定還是情節都頗平淡,用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甚至無趣。有意思的地方還是在於華裔在西方遭受到的隱性歧視,不過感覺具備拍成有意思電影的潛力。


「摺紙動物園」作為本書同名短篇,也是橫掃諸多獎項的一篇。我覺得這篇呈現出作者擅長營造的淡淡哀愁與遺憾,並透過充滿母親氣息的折紙動物,來敘述關於美國中產階級的種族歧視,與受害者如何將這種歧視加以內化,而又是如何在已經來不及以後,才終於在某個充滿追憶的契機中決定走出。


只是說說那封母親的信也未免太生硬又方便主義,打壞了整部作品的憂鬱氛圍,也讓本篇不免令人感覺匠氣。而且小說主打愧疚與遺憾的情緒,忽略社會結構與歷史背景批判的處理方式淪為粗糙的消費,只帶出美國人壞壞我難過她好可憐的感覺。


唉,越講越酸,這肯定是我小家子氣無法同理混血男孩的糾結與成長,反而覺得他思考太少太淺根本不夠,這麼便宜的懺悔有跟沒有一樣吧(如果不提我打第一次看開始就百思不得其解的,為什麼有這等神技不上電視賣爆它呢,真是沒有生意頭腦的一家人啊)。


「說我愛你的方式」描述父親希望能有一個普通小家庭,但母親從不想要普通的故事。最終母親參與了一去不復返的遠行計畫,她留下的家人只能試著理解她的所思所想與愛。我很喜歡這篇,既有天馬行空的幻想,又有著關於人類探索更寬廣可能性的夢想,以及無論相隔多遠,人與人之間依舊可能存在的情感與連結。


「波」描述一個移民船上的母親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經歷各式各樣人類定義的轉變,最終已成為不同於我們目前所認知的生物。我喜歡這篇裡淡淡的、有些無可奈何仍然繼續走下去的苦澀,以及隨時間流轉的種種心情變化。是讓人有點感傷,卻又莫名覺得圓滿的故事。


「物哀」描述英雄拯救太陽風帆逃難太空船的故事,劇情在回憶與當下往返,而過往的經歷最終讓英雄做出他早已準備好的決定。我覺得這篇小說裡對於日本文化的引用有時令人尷尬甚至生硬,但還是喜歡那個很惆悵的結局,該怎麼說呢,我想我就是很愛這種感覺吧。


「所有滋味」也是用純真白人小女孩的視角,去看加入關公元素的十九世紀華人移工血淚史的故事(在寫作上是不是有點偷懶啊?),故事有點魔幻,而且溫暖陽光得不像這類題材小說常見的風景。整體而言讀來非常平順,我不太有愛,但也不難看,就只是……很八股、很溫吞,而且中華風元素也還是用得讓我尷尬。


「跨海隧道」描述一個日本沒去偷襲珍珠港,而是向美國提出超巨大跨太平洋海底隧道工程的世界線。規模驚人的工程帶動經濟,也徹底轉變了之後的歷史走向。但不變的是在那個沒有公義的時代裡,這樣巨大的工程無疑仍建築在奴工的血淚上,而且儘管真相已逐漸凋零,但過往的惡行仍不應遺忘。我覺得這篇有意思的是設定,不然作者對二十世紀初台灣人的心境描寫還是各種詭異到讓我尷尬癌爆炸。


「訟師與孫悟空」描述清乾隆年間一名鄉下訟師對歷史真相的執著與努力,並藉由孫悟空這個傳奇形象的登場,賦與本作奇幻的色彩。這篇就和本書其他很多篇小說一樣,都對過往不公義歷史的記憶與平反十分強調。只是對比中國目前已經走向漢人至上主義、並打壓少數民族權益與文化的現實,在故事裡看見主角無比執著於漢人民族主義的態度難免令人苦澀。


當然考慮到主角設定,實在不可能期待他能超越時代。但說真的作為讀者,不免還是期望作者能以更有智慧的切入點,用超越民族主義的方式追求轉型正義,我想這樣本篇的意境肯定可以更高也更加寬廣,而不是像本篇這樣讀完反而感覺侷限。


「終結歷史的人」以某種虛構的粒子,提供人們觀看過往歷史的可能性。但就和全天下的所有理想一樣,總有些難以兩全的問題存在,這種粒子只能讓人觀看過往一次,在這一次以後便再也無法在地球上看見那段歷史了。而當先鋒研究者決定要這技術應用在具爭議性的歷史比如七三一部隊的劣行時,各式各樣的爭議與攻擊立刻隨之而來,並引發令人悲痛的結果……


我看這篇的時候就一直想起張純如,看到後記發現果然是帶有紀念作性質的故事。只是終歸來說本篇的控訴意味還是壓過省思,儘管我可以理解也能接受這份情緒,但多少還是感覺可惜。畢竟小說本身觸及的矛盾有意思,也點出了很值得思考之處。


不過就算是身歷其境的當事人有時跟理解歷史還是兩回事,我也覺得主角選擇讓受害者後人去做唯一見證人、而非歷史學家的決定不夠周全(這就像看過歷史檔案跟瞭解歷史是兩回事一樣),甚至有些淪為意氣之爭。在能夠記錄歷史畫面的技術出來前,讓這些歷史暫時為後人保留確實比較恰當。


不過儘管如此我還是可以同理那股對歷史明明就在那裡,正義卻因為各種理由難以彰顯的焦慮與悲憤。所以該怎麼說呢,這真的是很難、很難啊……另外還有,那個,1931年打的戰爭為什麼會叫甲午戰爭,那年明明應該是辛未年,但這篇除了科幻設定外,歷史的部分看起來沒架空很大,所以究竟是?


閱讀摺紙動物園(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是有趣的經歷,可以明確感受到我跟作者頻率相近與錯開之處,也讓我在閱讀時常常感覺複雜。不吐不快的問題有兩個,首先我覺得作者非常不擅長寫對白,偏偏我是喜歡讀對白的人。再來是作品中引用東方文化元素時,也常常給我一種在讀資料的生硬感,甚至會出現詭異突兀的感覺。


或許不熟悉相關元素的讀者會覺得有意思吧,但我常常看到三條線好吧更狠的形容,就是取巧的販賣東方主義。這就更別提這些東方文化在作品中的效果往往只是裝飾,缺乏更進一步的省思、理解甚至批判。故事常常企圖訴諸感性以掩蓋情節與思考面的薄弱,但文學技巧又沒好到能這樣,最後反倒讓人尷尬或者更糟的,看到有興趣的題材或覺得重要的歷史被這樣處理而生氣。


儘管我認同那些引用歷史元素、追求轉型正義的故事皆是企圖心的展現,也樂見有人做這件事。但我還是沒辦法只因為選了某些特定題材,就覺得那是好小說。更別提這是一個就歷史傷痛的探討已經有無數優秀創作的時代,比較總是很殘酷,而本書有些小說甚至讓人覺得作者對歷史瞭解不夠也不懂(或至少不夠瞭解)轉型正義這就更別提作者那麼喜歡引用東方元素,卻明顯跳過或者輕輕帶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究竟是為什麼呢(笑)


整體而言我偏好喜歡本書中那些沒有太多真實歷史背景,偏向純粹架空而且充滿對宇宙、文明與家庭倫理悲秋傷春的故事。感覺走這個路線比較能迴避作者的弱點所在,讀來也能夠觸動我的心靈。不然的話,嗯,該怎麼說呢,這本真是體現了就算讀者和作家的萌點很接近,但如果史觀甚至價值觀十萬八千里的話,還是可能會讓人尷尬萬分的事實啊。


我試著勸過了但如果還是想踩的話,不如就踩我吧的AP連結(誰要踩啦):摺紙動物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