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書名便知道臨床心理學家基瑪‧卡吉兒(Kima Cargill)這部作品,一定是我會興奮敲桌表示想看超要看的類型(所以為什麼要敲桌?)話說作者會踏進相關領域的契機,是她應徵教職時提到想開食物心理學的課,結果校方大為激賞,也讓她開始認真檢視並探索這個領域,本作便是她統整研究與臨床治療後做出的整理及探討,
雖說談到過度飲食這回事,很容易因為偏見等因素而認定這是胖子才會有的問題。但事實是現在不管身材是否「正常」,人類現今吃進的熱量遠比活在幾代前的人們多。現代人在高壓生活中飽受各種廣告、新聞、開箱與體驗文攻擊,不斷掙扎於欲望之海中並因此衍生各種心理問題。
儘管問題看似巨大無解且有些雜亂,但經抽絲剝繭將可發現,一切都關於消費主義……透過作者整理可以歸納出消費主義在現今世界已成為一種道德教條,人們以消費來彰顯、表現、塑造最終標榜自我。取得越多的金錢然後消費越多的人越被尊重,花得起大錢買好東西的人最有品味,不用說拒絕或無法投入相關體系的人也容易被看不起,並潛在的被貼上不道德標籤。
連帶階級也圍繞著個人消費金額的分級成立,購買力最強的人位處社會金字塔最頂端。人們為了道德也基於社會壓力,總期待自己能透過消費力不斷在階級制度裡升級(提到這個,從角度出發,這一百年間的黑幫片在消費形態上的表現可以看見很令人玩味的變化)。
曾幾何時想要已經成為需要,做為一個人的生活標準配備已經越來越多。更別提現代資訊流通容易,所以每個人都能輕易接觸到上流階級消費資訊,由此滋生出的相對剝奪感將會構成更大的心理缺憾。尷尬的是在這個將消費主義視作教條的世界裡,填補心理缺憾的方法往往是更多的消費,不用說這簡直是狗追尾巴等級的惡性循環。
同時間政治上也強調個人消費的自由,國家無論理由為何都不該限制人民的消費自由,人類應該要有權利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這樣的意識形態自然也會讓人否定政府任何監管活動,進而放任所有跨國企業為了提升利潤想出的無情手段。畢竟,只有持續不斷的消費才能引領整個世界變得更加興盛、繁榮而且美好。
儘管實際上我們只有一個狀態越來越糟糕的地球。
當然,消費主義其實也有種形態是強調消費者的力量,人們理應能用消費來選擇一個更好的社會。但我們實在不意外看見上述提到的(跨國)企業勢力如何利用手中更多的金錢,來打爆所有的反抗聲浪,塑造出一個消費者只有承受自由(買東西)而無取得更理想商品之自由的世界(比如世界是肥的這本書作者,便曾提到他至從堅持糖對公衛是個大問題後,便失去參加糖業資助的學會的機會)。
我覺得本書最亮眼的部分正在於,欣賞作者如何將現代人過度進食的問題,與消費主義、社會經濟結構合理連結並加以批判的過程。雖說書中也觸及現代工業食品所造成的公衛問題,但在這方面就比較沒有開創性的見解,如果感興趣的話我會更推薦閱讀像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這類批判工業食品企業現況,或者從醫學角度出發深入介紹相關知識的雜食者的詛咒這樣的作品。
回歸正題,本書就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做出的剖析相當值得一讀,一個具普遍性的公衛問題成因總是極其複雜,既有社會因素也有個人理由。要如同目前主流價值觀普遍傾向的那樣把問題都壓在個人身上,無疑是輕視文化環境對個人的深刻影響;但若要因此完全否定個人追求健康的責任,顯然又太過極端。
合理的選擇應該是要讓整個社會正視消費主義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然後讓個人意識到這些問題,並在明白自身行為的成因後起而改變才行。當然說來簡單做來難,當一個人從小到大已被教育成外控型人格而缺乏內控力時,光是要扭轉這點便得耗費許多力氣(當然積極的內控型人格也容易因此忽略不是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因此顯得欠缺同理心而拒絕承認社會問題的文化因素)。
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企業還是個體皆崇尚以消費彰顯自己的意識形態,我買故我在,為了讓自己開心就買吧,如果覺得不開心那更該用花錢改變心情。工作很累、生活壓力大心情不好?您需要買些好東西搞賞自己(最好是名牌比如BMW或愛瑪仕,因為您值得),享受一下舒壓療程與器具,欣賞精美娛樂,以及……吃美食。
沒錯,於是演化上為了讓生物願意攝取營養及熱量以存活下去所形成的進食快感,在消費世界裡成為證明自己存在的方法之一。窮人渴望用購買強打電視廣告的大廠牌食品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並無視那些商品充滿了不健康的糖、鹽和脂肪。
至於有錢人也沒好到那裡去,大家上高級超市購買「高級工業食品」與「純天然」零嘴及飲料比如冷榨果汁或蜂蜜,等於花比較多的錢買一樣不健康的產品,說到頭來某方面而言還是在買「我懂得欣賞好東西」的社會地位。
這段描述讓我想起美國飲食散文合集長存記憶中的菜單其中一篇「外婆的餐桌」,作者追悼他眼中曾是密西西比最佳廚師的外婆,如何因為來自大都市的表姐夫在一頓飯上的奚落,然後在幾年間逐漸改變的過程。
慢慢的她不再炸鯰魚拌高麗菜絲烹煮美味家常菜,反而買下其實不需要的新車、家電、重新裝潢整棟房子,之後大企業出產的工業麵包、果醬餅、通心麵和碎牛肉開始上桌,然後昔日也就只是昔日了……這本合集超好看非常推薦、咳,我是說這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成為本書論述的完美應證。
(附帶一提,本書也描述儘管這年頭高果糖糖漿受到眾家批判,讓人幾乎有種天然糖吃起來比較健康的感覺,可實際上這只是錯覺,就人體消化而言都一樣好不到那裡去。儘管本書對果糖另眼相看,但雜食者的詛咒的作者可是強調連果糖都好不到那裡去,只是因為水果有纖維可以讓糖份快速通腸道而降低吸收率,唯一能接受的糖就只有乳糖而已。
如同書中描述,即使是腦神經外科學家也可能會踏進這種陷阱,一邊說我絕不買高果糖糖漿產品給小孩吃,一邊買下成份含有一堆天然糖的零嘴回家當點心。即使我總是覺得看成分表是常識,但就連我都碰過只看包裝寫無糖就買下可可粉,回家一喝差點看見天堂有熊對我招手,這才發現裡頭放了一堆代糖的慘劇。
然後因為發現還有這招所以之後也幫朋友抓過,她口中很健康的無糖優格其實放了代糖和一些人工添加物,吃了一陣子竟然還沒發現,只能說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沒加糖的優酪乳或優格是什麼味道。說到這個,最近我妹很開心的拿了一包日本製千層水果派餅口味的喜瑞爾穀片回來,說這個很健康好吃下次再買……我只好翻過來開始把根本恐怖小說的成分表內容念給她聽)
咳,總之為了證明自己的社會地位,也為了滿足自己處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裡所滋生出的強烈欲望,人類越買越多也越吃越多,即使那會傷害自己也一樣。於是我們不意外的發現,根據統計現代富人的肥胖與過重率其實沒比窮人好到那裡去,問題只是出在窮人的極端值會比較高,然後對於慢性疾病的對抗力也弱上許多罷了。
微妙的是我們對身材的渴求卻比以往更加極端,理想和現實間逐漸擴大的差距自然也成為龐大商機來源。越來越多致人於病的精神醫學病症、營養補充品、健身產業、美體產業,早已和飲食王國聯手成為宰制人類生活的兩大神祇,一手販賣不健康的美食,另一手則賣人(輕鬆或不輕鬆)獲得健康美麗的幻想。
此外客製化產品亦令每個人在想像中得以成為更好或者更接近理想的自己,於是這年頭大量「高貴不貴」客製化錯覺大行其道,也讓人們買下許多其實不需要的東西,只為了享受那股被尊寵的感覺。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總是有人過度消費,上層用錢滾錢而且在一定程度內知道儲蓄的重要,下層卻困於卡債的循環利息中視儲蓄為無物。
而且一旦爆炸的話,整個社會都覺得是事主自己的責任,而忽略我們當前的社會本來就必須倚靠不斷的消費來維持甚至擴大其規模,畢竟沒人花錢那經濟就不會成長了。所以廠商們用力行銷的時候,可不會在乎有沒有人會因為成癮而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
於是乎過度飲食的問題也就是過度消費的問題,而這正是整個社會都傾向消費主義的文化所創造出的社會問題。所以我想這真的是改變價值觀、或至少告訴自己消費才是問題源頭的時候了。除了極少數的人,我們都賺不到足夠的錢去滿足永遠不可能被填滿的購物欲。考慮到跳出遊戲規則終究過於困難,是故想解除這份無法達成的渴望所帶來的痛苦,也只有意識到問題所在然後和火坑適度保持距離這條路而了。
沒錯,上流階級的生活自然很美好(雖然只有最好的選項可以選又是另一個故事),但我們的社會是否可以形塑出一個,不只有那樣的生活值得過的價值觀,便是許多人能否擺脫心理疾病預備軍的契機。
儘管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針對肥胖問題的分析在許多部分都不見新意,但把核心緊扣消費主義與現今社會經濟結構這點,才是本書最有意思也令人思考良多的地方。
透過本書的案例我們可以看見,當消費主義搭配道德觀聯手蓋在人類頭上時,很容易讓人們對自己生活當前的現況感到痛苦。如果沒有辦法成為「更好的自己」,那在壓力之下起碼每個人都還能用食物撫慰自己受創的心靈,於是過度飲食的現象形成,然後留下更多的痛苦與失去健康的結果給承受壓力的人,於是只好再花更多的錢填滿內心的缺口……
針對這個哀傷循環與背後論述感興趣的話,本書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好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