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

法拉利(Ferrari.2023)

記得讀保時捷家族出身的前福斯與Audi前總裁費迪南.皮耶回憶錄時,他提及很多人當時都問他為什麼不像賓士或BMW那樣參與F1。他的說法是F1太燒錢不划算,房車賽是比較經濟實惠的選項,實際上Audi也在相關賽事頗有斬獲(不過根據報導,近期Audi好像摩拳擦掌準備進軍F1了)。


相較之下從1950年第一屆F1參賽至今的法拉利則是一個極端,光看本片主角同時也是車廠創辦人恩佐.法拉利那句,「瑪莎拉蒂是為了賣車而賽車,法拉利是為了賽車而賣車」就道盡他的執著。電影以1957年義大利千里賽為核心,描繪這位傳奇人物與其家庭、車廠、車隊間的複雜糾葛。


不過在開始本片的心得之前,我想先劇透另一部電影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2019)。該片描述由福特汽車挹注資源的Shelby-American Inc.車隊,參與1966年利曼24小時耐力賽的故事。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純美國團隊贏得大賽(1965年就是美國隊贏?不,那是法拉利的美國隊),也是福特與法拉利兩家車廠之爭,更是車手肯.邁爾斯與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的傳奇故事。


這是娛樂性豐富的電影,特別是呈現賽車場面的技術表現非常亮眼,故事本身也很吸引人,問題只在於看完之後我很困惑。因為到頭來我搞不清楚這部電影的重點,對,故事講得很明確,但為什麼這樣講?


整部電影的基調是謝爾比車隊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最好的車手,最好的設計,目標撂倒賽車場上的大魔王法拉利帝國,而且拍得有一點像肯.邁爾斯傳記電影的味道,令人不禁喜歡上這位頑固、難搞,又特立獨行的天才車手。


然而同時間電影另一條支線關於資助謝爾比車隊的超大型車廠福特,是如何打算砸錢收購小型精品車廠法拉利,外帶拒絕保留法拉利擁有者恩佐.法拉利渴望的賽車事務掌控權。結果自認收購誠意滿滿的福特商務團隊大吃法拉利一陣排頭,變成拿來釣飛雅特入股的魚餌。


惱羞成怒的福特車廠,以我爸爸的名義爆氣在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上投注資源,誓言非贏過法拉利不可。從民族主義的角度或許可以嚕得過此間矛盾,但我又不是美國人,所以看見巨無覇小蝦米拿錢揍鯨魚,還一副自己是真蝦米的態度,總有股說不出的荒謬。


但如果只是這樣也還能裝死,可問題在於1966年賽事的結尾很爭議,因為在比賽最後關頭福特高層因為內鬥和拍照好看這種理由,要求當時領先了整整五圈的車手肯.邁爾斯放慢速度,配合另外兩名隊友營造出同時抵達終點的畫面。結果這個命令與比賽規則衝突,到頭來肯.邁爾斯因此失去冠軍,更在不久後因為試車意外死在練習場上。


於是到頭來賽道狂人講的是一個福特公司為了錢搞到所有人不舒爽的故事,同時電影本身有大半時間都用一種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口吻在講。每段劇情分開都很棒,但全部組裝起來只覺得焦點模糊,更為車手肯.邁爾斯與支持他的謝爾比團隊感到不值。片中恩佐.法拉利最後給他們的致敬,更彷彿無聲的強調沒賣福特果然是正確選擇,看看這公司是怎麼搞自家車隊。


當然歷史之壁就是這樣,問題只在於明知道歷史之壁長這樣,為何還要選擇這樣說故事,搞得整部作品四分五裂?我對這點十分困惑,雖然不討厭這片,但也不喜歡。相較之下麥可.曼恩(Michael Mann)導演,特洛伊.甘迺迪.馬丁(Troy Kennedy Martin)編劇的法拉利(Ferrari),以純熟得多的技巧講述了一則精彩故事。


當然我首先要強調,這不是賽車電影,而是一部傳記電影,如果要看賽車場面還是請洽賽道狂人。不過一樣的是為求戲劇性與敘述方便,本片也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將分成數年發生的事濃縮起來(主要都關於法拉利、福特與飛雅特的入股之爭)。然而全片將主軸聚焦得很好,也以亮眼的方式讓過往沒什麼聲音的法拉利之妻勞拉.法拉利,及其情人莉娜.拉曼展現出個人特質與強烈的存在感。


整部片開場就十分亮眼,將二十世紀初的賽車紀錄畫面與新拍的角色特寫巧妙融合在一起,瞬間將觀眾帶回一百多年前的賽事氛圍中。接著畫面回復彩色,恩佐.法拉利清晨從情婦家醒來,先推了他的小破車一段,才順著下坡打檔上路的細節,以及運用兩個離合器的特寫都宣告本片在細節考據上的用心。


或許專業骨灰粉還是可以找出一堆吐槽點,但對我這樣的路人觀眾已經感念不已。同日稍晚恩佐.法拉利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妻子勞拉.法拉利對他在情婦家徹夜未歸的反應,是直接對他開上一槍。只不過槍法神準的故意射偏,而後又不客氣的在丈夫面前大嗆婆婆。短短幾幕便明確塑造出她敢愛敢恨的強勢性格,以及這個家中當前的權力衝突。


當時的法拉利車隊不只參與F1,而是大大小小各種賽事幾乎無役不與的感覺,整座城市也都對自家車隊的勝利與有榮焉。贏了很快樂,輸了則鐵青著臉再接再厲。如果上理髮店時足球隊老闆敢來嗆兩句,那當然要馬上回嗆你們的賽績才爛!法拉利這次被超過去,下次再超回來就好。你們的賽績害我們快要留不住好車手,他們都為自家城市足球隊成績爛成這樣感到絕望啦!


足球隊老闆:沒這回事,我們足球隊可是本市之光!

顧客與理髮師全場回頭:最好是啦!!!


嗯,看來真的滿慘的,不過當然這是關於車廠老闆的傳記電影,所以足球之後就沒戲分了。當時的法拉利想奪取冠軍不難,主要問題在沒錢。賽車是燒錢的運動,而法拉利這種大量參賽的作風,靠一年賣98輛車根本撐不起來(電影把瑪莎拉蒂老闆拍得像敵人,不過實際上他和恩佐.法拉利是互相競爭的朋友,當初法拉利開始賣車來貼補比賽,就是參考他朋友的決定)。


嚴格說來就算像片子裡講的那樣,只要贏得千里賽(Mille Miglia)訂單就會蜂擁而來,對改善車廠體質的效果也沒那麼大。不過該怎麼說呢,也當過車手的恩佐.法拉利可是超級賽道狂人,參賽然後追求勝利的理由從來不嫌少。我很喜歡法拉利高層基於安撫勞工的政治需求不得不乖乖上教堂,同時又伸長耳朵忙著偷聽瑪莎拉蒂試車訊號同步計時,大家懷錶一按看見秒數個個鐵青了臉的那段。


應該是因為預算的關係吧,法拉利這片缺乏俯視完整賽場的大場面,拼車段落也不多,主要以車手臉部與操作、車輛入彎與直線衝刺的特寫為主,再搭配車手與觀眾主觀視角來營造張力。又或者說,大概是劇情主軸使然,整部片沒什麼英雄主義,反而從頭到尾都充滿緊張與焦慮。


不和諧的配樂一下,那些出發與衝刺場面別說令人振奮了,根本只讓人擔心是不是下一秒就要出事,而且在本片描述的時代,賽車這運動一出事往往都與死亡緊密纏結。甚至我得說,感覺成本都押在車禍上面了,不過這是指車而不是人。


實際上法拉利裡頭死人的部分反而帶點卡通化的味道,看起來都特別假。不曉得是不是擔心太擬真反而會引發問題,但該怎麼說呢,那些真的都是慘烈到即使這麼假,依舊讓人糾心害怕的場面。我不怕看見外星怪物直接啃人,但車禍場面或許太過日常了,反而格外搖晃人心。


看這部片時會深刻感受到賽車究竟是多麼危險的運動,而且不只對車手而言,對觀眾也超級危險。當時的賽車設計上本身安全防護就不足,一出事車手就是高速砧板上的一塊肉。電影裡中場出事讓德波塔戈獲得上位機會的車手卡斯特洛蒂(Eugenio Castellotti),片中畫面演得含蓄,實際上據說是被拋到91.4公尺那麼高,掉下來時摔斷脖子當場死亡。


恩佐.法拉利與車手間的關係也是電影一大重點,這位老闆在車隊管理上十分專制獨裁,而且可能是車手出身的本質仍然,相當鼓勵隊上車手互相競爭。劇中一段他講得很白,賽車就是要贏,在跟人家拼車時絕對不要先踩煞車。就算會把對手撞出去那又怎樣,怕死就不要上場,他要的是敢賭命去贏的賽車手。


但這麼做的代價是在1955年到1971年間,法拉利有八名車手在賽車場上死亡(法拉利媽媽表示:如果你再繼續殺掉這個國家的民族英雄,我們就混不下去了)。儘管如此,最令人心寒的是以當時而言,統計上這甚至不是特別誇張的數據,宛若驗證英國諺語「賽車是種你會越變越強直到被殺的運動(Motor-racing is a sport at which you get better and better until you get killed)」。


當時的報社直接批評恩佐.法拉利的行為如同吞噬其子的農神,儘管據說當代車手Stirling Moss曾經幫腔表示,但沒有一個法拉利車手是因為機械故障而死。但就現在的觀點來看,高壓管理帶來的心理壓力,當然會為參與者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電影隱諱但明確提及的還有,法拉利車廠的勞動條件之苛刻已經引發工人不滿了。同時恩佐.法拉利就像同時代的男人一樣,也把外遇當作吃飯喝水外理所當然的休閒活動。實際上他把女人當作工作之餘的獎賞和每日甜點,公司帳冊上滿坑滿谷他道德面上得意思意思的特別費用。


他的妻子勞拉對此抓狂,卻也只能要求他別做得太難看,留點面子給我,至少在早餐上桌前回家。法拉利夫妻的長子阿爾弗雷德(迪諾).法拉利在1956年死於肌肉萎縮症,在電影中這消磨了夫妻兩人間曾經存在的愛(儘管史實上本人發言,他在意的從來只有兒子啦)。


同時身為一個成功的男人,他還另外組了一個家庭,在那裡有個備用兒子皮耶羅,以及溫柔可人的情人莉娜.拉曼。恩佐.法拉利不無感激,但基本得意洋洋且占盡便宜的接受莉娜.拉曼的「識大體」。她為自己十二年前因為思慮不周介入她人婚姻的行為後悔,也因為在保守的義大利扛著單親家庭的壓力而苦澀無奈。


然而木已成舟,小孩都12歲了,他究竟該姓拉曼還是法拉利?莉娜不爭不搶,這裡面有多少成分是擁子為重,相信時間站在自己這一邊不得而知,但總之她很抱歉,不過事情也就只是這樣了。


當勞拉.法拉利為她唯一的兒子哀悼,並怨恨丈夫竟無法分享這份憾恨,並忠於她們孩子的同時,恩佐.法拉利自己的母親,至今也還在哀悼他在一戰中死去的兄長,「該死的不是他」。


這可以說是公平不存在,也可以說比較很殘酷。更實際的問題在於,人性與社會條件會因為各種複雜變因,導致無數的輾壓與衝突,痛苦和憤怒也因此滋生。恩佐.法拉利說他很痛苦,但看來他就是不可能跟自己妻子分享相同的痛苦,這是生理機制差異與社會制度不公結合而成的組合技。


男人為了繼承人,理應有權向外發展。而同樣渴望繼承人且怨恨強勢媳婦的婆婆,則惡毒的捍衛她在父權制度裡掙得的地位:我有兒子,而妳沒有。


當勞拉.法拉利在二戰期間為了保護公司不被納粹奪走,取得法拉利半數股權的同時,她的丈夫也在那幾年間,背著她另組家庭,而且騙了她十二年。勞拉可以勉強吞下無數僅存在肉體上的背叛,但這個太過火了。得知此事之後兩個人以夫妻而言恩斷義絕,從此之後只是生意夥伴。


談到生意,就回到賽車上來,電影簡單的提出動機,為了賣車,法拉利必須奪下1957年千里賽(Mille Miglia)冠軍。那是跨越義大利無數鄉村與城市,賽程長達一千英里(1600公里),一場盛大卻也危險得不可思議的瘋狂賽事。


這項前後總共舉辦30年的賽事有23年出現致命意外,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38年,總共導致56人死亡。但即使如此其中有35起死亡意外,集中在1948年至1957年間這事並不令人驚訝。這是典型技術已經點上去,但相關配套措施卻全部欠奉的例子,人們甚至難以真正意識到那有多危險。


想像一下車速快到兩百多公里,卻在狀態等級都不怎樣的鄉村公路與城市特設賽道裡狂奔的大馬力賽車。旁邊只有草和樹也就算了,但當賽道很窄,旁邊卻站滿人,特別是在城市裡根本一大堆人夾道歡迎的狀況下,車子只要一個打滑就會造成一片死傷。


更別提照電影裡的描繪,那些車子看起來非常、非常不好控制,是榨出每一分可能性的馬力怪物。意思也就是那非常容易失控,特別是在長達一千六百公里、極度考驗車手耐力與專注力的賽程裡(劇中波塔戈表示,你要把馬力最強的車改讓我開?恩佐回以,或許另一位車手會高興拿到操控上比較靈敏的小車)。


我剛開始甚至搞不清楚恩佐.法拉利那句,加油時小心別倒進駕駛艙,我不想讓Taruffi燒成一團火球(因為他會邊開邊抽菸)是不是玩笑話。不過後來看見當時加油是拿個漏斗倒就覺得……小心一點啊啊啊!(抖)


不過其實我查資料看見同時代最慘烈的賽車事故,是別稱1955年利曼慘劇的利曼24小時拉力賽,當時賓士車手發生超車擦撞事故後,騰空飛起撞擊護欄,車輛解體,殘骸砸向觀眾席,導致包括車手在內共計83人死亡,120人受傷的慘劇。該怎麼說,不只車手拿命在拼,那年代連觀眾都要拿命看比賽(突然想到暗黑武術大會 <- 欸)。


大概是因為這場實在太慘,於是隔年德國、法國、西班牙和瑞士都直接禁止國內賽車,要求提升安全才准再辦。多數國家不久後便放行,但瑞士甚至直到2015年才再度放寬。


就像上面講的,電影也很用心呈現許許多多的賽車意外,拼車後衝出馬路去撞石頭之類的只是小事。前面整個賽道都在火燒車只能硬著頭皮開過去的有,打擋失誤直接撞護廊飛出去人車分離的有。


同時劇中最震撼觀眾的正是阿方索.德.波塔戈(Alfonso de Portago)參加千里賽時,在吉迪佐洛 (Guidizzolo)因為輾過異物爆胎撞向路邊混凝土結構,整輛車子飛起彈向路邊圍觀群眾的嚴重意外。吉迪佐洛事件導致包括車手與領航員在內共11人死亡,加上同場賽事另一位荷蘭車手死亡,最終讓整個千里賽自此停辦。


我覺得電影拍法應該有預設觀眾多少知道波塔戈是何許人物,但因為我不知道,所以看片時感受到的是,這是個出身良好的而且人氣很高的車手。他是西班牙侯爵、紳士運動家時代尾端的代表人物,還有個受媒體追逐的好萊塢明星女朋友,是可愛又前途一片光明的英俊青年。


極受觀眾歡迎的他技術很好,讓恩佐.法拉利等人聯想到義大利知名賽車手瓦爾齊(Achille Varzi)。但他也還不夠成熟,似乎更不夠瘋狂,總在緊要關頭提前踩煞車。但稍嫌青澀的他有決心,正在進步,而且渴望透過千里賽向恩佐.法拉利證明自己。


不過查過資料後,我看見的是一個和電影人設頗有差異的傳奇。首先史實上的波塔戈是以危險駕駛出名,狂操車子的程度嚴重到他比完一場車子就可能廢掉,甚至可能一場比賽需要兩到三台車替換(雖然24小時之類的長時間車賽會由多名車手交替駕駛,但換車這個現在好像很少聽說了?畢竟連機組件能換到什麼程度都有限制)。


而且也因為實在太危險駕駛,他和其他車手處得沒很好。不過即使在賽車場上人緣不佳,但這完全不影響他天生自帶的光環。因為該怎麼說呢,波塔戈是個天才運動員來著。


當時英國AUTOSPORT週刊的編輯Gregor Grant評論,說像波塔戈「這種人一代只出現一個,或者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生只會見到一次的那種人。這傢伙做啥都靈光(A man like Portago appears only once in a generation, and it would probably be more accurate to say only once in a life-time. The fellow does everything fabulously well.)。」


他懂四種語言,是飛行員,擅長迴力球、馬球與游泳,是世界級的業餘障礙賽騎師、也是奧運雪橇比賽紀錄保持人。被評為只要肯試,就能成為世上最好的橋牌選手,從軍則會成為偉大的士兵,更有望當上傑出作家(實際上他當時為雜誌供的稿,原本講想改請自便,結果編輯發現不需要怎麼改而且水準不錯,本來講好以後再寫,結果沒有以後了)。


同時身為貴族的他英俊多金,自稱如果出生在中世紀就會成為遊俠騎士(Knight Errant,先不提這是不是僅存在於想像中的分類),本打算成為鬥牛士,但後來發現這個不從小開始就很難真正懂牛所以放棄。沒繼續當騎師是因為體重控制不住(實際上體重對騎士來說是很嚴峻的問題,美國傳奇騎師George Woolf就是因為長期不當控制體重導致的糖尿病,在賽場上落馬身亡)。


波塔戈是1953年才開始接觸賽車,和一般需要在小型賽事蹲點多年尋找贊助者,才得以登上殿堂的賽車手不同。他因為有錢自己買車參賽,直接踏平第一關,當然以驚人速度不斷奪牌累積業界實績也很重要,雙管齊下的成果便是以不可思議的高速加盟法拉利車隊。


出事當下波塔戈在賽車場上的實績還不多,稱不上真正偉大的賽車手。不過一般公認他如果沒因為這場比賽死亡,肯定會締造出相當亮眼的成績。他是早逝的天才,有著侯爵頭銜的花花公子,永遠保持青春的文化象徵,還來不及累積真正的傳奇與成就,卻也因此擊碎了現實與想像的界限。


這些介紹看著看著,我忍不住覺得波塔戈根本就是賽車場上的甘迺迪(爆)這真的是典型有夠誇張的人設,結果卻在現實中存在。大概是光環太亮所以電影雖然也特寫了這個角色,但小心翼翼避免其過度光芒萬丈到搶戲。


電影呈現的重點在於恩佐如何在波塔戈心中點燃,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要獲勝的念頭,而這股念頭又怎麼讓他的駕駛風格變得粗野又冒險。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一個老闆(管理者)可以要求自己手下的團隊,為了目標拚命到什麼程度?


答案要視場合與狀況而定,比如戰爭時期標準會變得完全不同。警察保護民眾,一般人面對緊急危險的狀況,可能性很多。但話又說回來,運動比賽呢?恩佐.法拉利參賽就是要贏,他要車手不計一切代價,開著法拉利的車去奪回冠軍。


然而吃飯時講的一句死也要贏,車手要認真到什麼程度?如果那感覺超出了成就自我的標準時,勝利的意義又是什麼?據說現實中的波塔戈並不想參加千里賽,因為就像上面提到的,他身為外國人根本對地理狀況完全不熟,義大利的路還很難開。


如此漫長的比賽,業界人士心知肚明什麼都可能會發生,那真的很危險。電影裡也實際演到,出發前波塔戈根本不知道路,而他的老友也是領航員艾德蒙.尼爾森同樣不認得路(實際上比賽前也沒有試開全程或踩點),大半個車程他們都只能跟緊隊友,這肯定增加了疲勞程度與心理壓力。


                              


這張是波塔戈女友Linda Christian在最後一站親吻他的知名照片,別稱死亡之吻。如果覺得這構圖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得說我也一樣,連帶波塔戈整個人設其實都很,嗯,懂的就懂。


總之比賽來到最後一站,法拉利車隊建議要換輪胎,但波塔戈不願浪費時間。為了冠軍他打算做最後衝刺,剩那點路撐住就對了。但遺憾的是人命和歷史都沒如果,路上的異物在車子輾過的同時引發慘烈意外,五名兒童與更多人因此死去,波塔戈的身體也斷成兩截,死相非常淒慘。


1957年的千里賽獲勝者是法拉利車隊的50歲老將Piero Taruffi,經驗豐富的他有台好車,同時對路況、特別是義大利山路很熟。但問題在於這也是苦澀的勝利,就算是個感情馬馬虎虎的隊友,發生那樣的慘劇心理總還是不好過。


不過恩佐.法拉利還是說了,別讓隊友的事影響你的勝利。因為得在接下來坦住伴隨事故而來的求償與輿論壓力的是恩佐.法拉利自己,既關於商譽,也關於社會批判,還有面對旗下又一個車手死亡帶來的心理壓力,這回還是偶像級名人。可即使如此,恩佐.法拉利仍會繼續前進,只因為他渴望讓車子繼續跑下去。


對法拉利來說,車子的燃燒不只有油,還包括了勞工的血和汗。


沒錯,恩佐.法拉利不至於麻木到不在乎車手死活,每當有人死去,他總是很難過,心情也大受影響。然而電影的詮釋也拍得很直接,這一切的影響在法拉利這個車隊、這家公司的存續與經營面前都必須退讓。他喜歡賽車,想要打造出更好的車子繼續參賽,就算法拉利這家公司不再屬於他也無所謂,只要可以繼續賽車一切便已足夠。


別人緊緊抓在手裡的經營權,對恩佐.法拉利也只是繼續賽車的手段而已。必須要有大筆資金才能活下去?那就用福特來釣飛雅特吧,美國人你們沒什麼好氣的,不讓我繼續全權賽車,我看你們是不懂喔。在電影裡他找記者寫了篇假報導,讓飛雅特的老闆親自打電話過來談,要他可千萬別把法拉利賣給外國人。


你怎麼沒問我?

哼,我上次問的時候,你直接拒絕了。

騙人,什麼時候的事?

1917年的時候,我去討份工作,結果只收到一張寫了NO的小紙片。

你當時還是個小毛頭,好啦,總之我們來談談,法拉利不能讓給外國人啊 ~


實際上飛雅特直到1969年才正式入股法拉利,本片在這方面跟賽道狂人一樣,為了戲劇性果斷壓縮時程,卻也把恩佐.法拉利將一切全投注在賽車的形象展現出來。連帶他和自己妻子勞拉.法拉利最後的對手戲,才因此顯得如此火光四射、引人入勝。


他們的婚姻已經觸礁到不能再觸礁了,但一是當時作為天主教國家義大利沒有離婚這回事,二是勞拉.法拉利也堅決不退讓。法律保障她身為正妻的權益,就算丈夫是個渾球,婆婆是個賤人,也休想逼她離開這座冰冷的城堡。


何況法拉利這家公司一半股權屬於她,儘管是因為二戰時大人的理由,但當年確實是兩人一起胼手胝足才創辦了法拉利。這些年她找錢管帳、處理各種麻煩事也沒少費過心。


恩佐.法拉利不是不知道厲害關係,他各種小型偷吃就算忘記擦嘴,勞拉看在那只是逢場作戲的分上會睜隻眼閉隻眼。但莉娜.拉曼與她的私生子這個不一樣,是完完全全的踩線行為,打死不能被發現。


所以就算在車廠這根本是公開的秘密,但上上下下所有男人全都挺恩佐,連管家甚至可能婆婆在內,都聯手欺騙勞拉。莉娜說了,這裡是義大利,沒有秘密瞞得住,所有人都知道皮耶羅是你的私生子。恩佐則回答,所有人都知道沒關係,只要勞拉不知道就好。


但當然拜銀行經理不小心說溜嘴之助,勞拉還是知道了,更發現全世界她只剩自己,除此之外的人都站在丈夫那邊。大概因為她不溫柔不可愛,是個太過強勢的女人,還有男人怎能沒有兒子呢?她暴怒、抓狂,又苦澀悲慟得難以自己,彷彿融化的鐵澆注進她的五臟六腑,直接凝結在裡面並降到絕對零度。


不過勞拉還是站了起來,之前兩人就談過,為了讓飛雅特入股,她同意提供自己股份的授權書,代價是五十萬現金,恩佐.法拉利也同意要開保付支票。但說是這麼說,恩佐卻不願在支票上簽名,大有想賴皮通關的味道。


原本可能也真的會就這麼通關,勞拉終究拿這占盡便宜的男人沒皮條。不過在私生子的存在東窗事發之後,勞拉沒有選擇收回授權書,正好相反,她趁機大哭大鬧情緒勒索到極致,接著在瞬間話鋒一轉,趁勢要恩佐.法拉利在支票上簽名。


那瞬間的鳴鼓收兵讓兩人的玫瑰戰爭當場恢復和平,寧靜得彷彿方才沒有爭吵過。但也是那個自知理虧不得不順勢乖乖簽名的當下,恩佐意識到在自己按照公司同事建議的那樣甩掉勞拉,改讓莉娜上位之前,勞拉就先甩掉自己了。


不再顧忌夫妻情分的她現在是只為自己算計的生意夥伴,而他的事業正掐在眼前的女人手裡。他只能乾澀的講了,在事情談成之前妳不能兌現支票,不然法拉利就完了,而勞拉對此不置可否。


再之後吉迪佐洛事件發生,趕赴現場的恩佐親眼見證恐怖災難,儘管確認肇事的不是自家輪胎,但法拉利撐不撐得過眼前這關他沒把握。恩佐.法拉利原打算應莉娜託公司職員傳來的話,要去她家好好休息。但同時間消息傳來,勞拉兌現了那張支票。恩佐別無選擇只能回去,因為勞拉正無聲向他宣示,搞清楚你真正的家在哪裡。


回去之後恩佐的媽表示,我們是不是準備收拾行李跑路了?夠了,我們哪裡都不去!不用說勞拉也沒有離開,她還在那裡。你是不是以為我已經整理行李遠走高飛?哈,我剛剛在電視上看見你對記者的回應,那是什麼個鳥樣?他們講那是什麼屁話,你要狠狠罵回去,捍衛自己和車廠的清白啊!快點威脅恐嚇所有人,這樣都還不行,那就用我們義大利人的老方法,送一點禮物出去!


別再提破產不破產,這是法拉利最需要現金的時刻,支票正是為此兌現的,錢就是要這樣用!那幕的勞拉.法拉利如同一頭昂揚的母獅,潘妮洛普.克魯茲整部片的表現都很亮眼,不過這段氣場全開覇氣十足的演出更令我讚嘆不已。


最重要的是她的決策與愛情無關,她和恩佐.法拉利之間的愛已經不存在。就算曾經有剩那麼一丁點,也全給眼前的男人燒乾了。她的親生兒子已經死去,但勞拉也還有另一個孩子,那就是法拉利。她也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捍衛自己僅存的孩子活下去,長長久久,茁壯生長,永世流傳。


恩佐問了,條件是什麼,想動用這筆錢他該付什麼代價?勞拉回答,沒有代價,唯一的要求是,在她有生之年,那個私生子不准冠上法拉利的姓氏。老娘要的只是尊重,所以現在回答吧,為了法拉利,你能不能踐踏你那個寶貝的親生兒子?


勞拉大概問出口之前就知道回答是什麼,她們兩人若還有什麼是共通的,就是唯法拉利至上。儘管恩佐要的是賽車,而勞拉要的是公司名譽與存續。不過總歸而言兩人利益一致,雖不滿意但可以各取所需。反正不管人怎麼死,明年法拉利的車依舊要在場上奔馳。


農神吞噬其子,無論車手、工人、技師、妻兒甚至自己,全都是法拉利的燃料。不只吞兒子,也要吞仍是孩子的賽車手(他們是專業的?不,只有真正理解代價的人才是,不然都只是孩子),持續吞下一切自己吞得下的,只要能讓象徵自己的法拉利在賽車場上繼續獲勝。


義大利法律直到1975年才開放離婚,不過恩佐.法拉利收養次子皮耶羅的事,直到1978年勞拉過世後才正式辦理。無論是真是假,我喜歡電影詮釋的這個版本。勞拉失去孩子,和丈夫只剩金錢關係,儘管不無自虐卻也找到實現自我的方式。她工於心計的在確保個人利益的同時,漂亮的掙回長年遭到踐踏的尊嚴。溫柔很好,但有時能真正站到一起的,是那些精準理解對方想要什麼的人。


我覺得這真是一個超越傳統卻也不背棄時代因素的角色塑造,電影劇本是1932年出生的Troy Kennedy Martin遺作,對時代與人性的掌握及詮釋都到位又亮眼,不過度的同時強而有力。我想對政治正確的追求不該是「我我我」式的無腦劇本,而是將角色置於故事脈絡中,認真去鋪陳出漂亮的人性展演,給她尊嚴,讓她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


看法拉利(Ferrari)這部電影時幾乎不會意識到時間流逝,很順而且張力十足。家庭、商務與賽車場上的種種糾葛紛至沓來,但最終一切理得清清楚楚,過程還不忘各種促狹可愛的小笑點。適度但不過度,對時代氛圍與歷史事實的呈現,針對重點細節的關注,以及最重要的也就是描繪那是怎樣的人,這正是我心中成功傳記電影的定義,而本片做到了。


在電影裡是個小男孩,不過現在已經變成老伯伯的次子皮耶羅.法拉利,根據時代周刊採訪表示,本片中許多言行確實都是他父親做過的事。電影也確實捕捉到他父親的個人特質,他總是向前看,不斷前進,絕不後退。


電影到最後可以看得很明白,這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故事。賽車燒掉了無數的生命與金錢,而恩佐為了自己高興也從不介意踐踏、剝削別人。不管他的事業造成多少傷害,無論家人因此多麼痛苦,哪怕很爛,即使發生後悔的事,到頭來他總之會故態復萌。


如同勞拉摸得清清楚楚的,恩佐.法拉利反正就是那個樣子。更令人玩味的是,人類社會鼓勵、獎賞而且歌頌這樣的人,喜歡得難以自拔,無法粉飾太平,也不宜裝作沒這回事。此處正是衝突所在,我想也是問題之所在。


2 則留言:

  1. 這部電影在預告的時候,可能會誤導觀眾以為這是部熱血的賽車電影,但其實他是傳記片啊!不過因為冷門,我去電影院看的時候只有我家四位觀眾(爆)

    不過他有把Enzo老爺子對於賽車的熱情與執著拍出來,我常說如果哪天法拉利變成首要目標是賣車的,那麼那就是他們不再特別,跟其他車廠一樣的時刻,到時候我就會放棄支持他們

    所以說啊,拜託你們爭氣點!上一個F1車手冠軍已經是17年前的事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反而沒看到預告,然後電影院的劇情簡介有講是傳記電影,但如果預告真的往賽車電影方向演,是滿可能讓期待這方面的人感覺燃燒不完全 XD 我去看那天可能剛好總統大選,所有人都非常緊張,包括我在內全場只有三個觀眾 ~ XD

      其實我看這部電影前不知道法拉利是這樣一家車廠,看妳留言前也不知道法拉利直到現在都還有這樣的理想之處。這樣的話果然是非常特別,電影也真的把恩佐.法拉利的形象拍得非常鮮明。

      至於上一次法拉利F1奪冠……媽呀兩台紅車永遠在最前方的畫面我還歷歷在目,竟然已經是17年前!(嚇飛)

      刪除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