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彷若犯罪版的蝴蝶效應,從巴黎一個青少年的小小惡行,最終導致無辜青年走上濫殺無辜之路,成為大眾眼中的殺人魔。相較於原著,電影背景換成現代法國,所以我想應該魔改得蠻大的。但畢竟沒看過那篇小說,所以這篇也只能針對電影來談。
總之事情是這麼開始的,欠錢的死小孩打歪主意搞詐騙,被詐騙的店主不想遭受損失就再去詐騙司機。而司機不甘受騙反抗時,卻被指責他才是始作俑者,結果整件事鬧上法院。
如果認真追查肯定會抓出後面一串,於是為免兒子留下犯罪紀錄,中產階級小孩的爸媽拿錢出來擺平照相館店主,再由店主授意員工在法庭上做偽證。結果司機就這麼被定罪罰錢還丟了工作,憤恨的他難以回歸日常生活,不顧妻子勸說執意加入搶劫團隊,到頭來犯下重罪被關進大牢。
這之後發生很多事,一一寫出來未免太瑣碎,總之大抵關於社會中的種種混沌。除了本來就很有錢的人永遠不會遇上大麻煩外,剩下的人都不真的那麼安全或者聰明。而最底下的人除了慘之外就只有更慘,就連犯罪者之間都分階級,什麼都沒有之上,存在比較爽的犯罪者,在那之上還有無事一身輕的白領犯罪(附帶一提中間有一段八零年代標準高科技犯罪,也就是自提款機盜領款項,細節和步驟拍得超清楚讓我很開心)。
雖說前司機試著向因自己入獄感到不悅的妻子保證,等他出去以後一切都會變好。但實際上那天永遠不會來了,因為他的孩子很快就因為缺錢,難以獲得醫療資源病死。孩子死後失去寄託,靠自己難以維生的妻子只好也跑了。大崩潰的男人變得更加沈默,並在出獄當天決定報復社會:既然你們要用我沒犯過的罪來處罰我,那我就犯下真正的罪讓你們痛苦。
這之後電影變得非常血腥無情,成為隨機殺人犯的青年,以非常兇殘的手段強盜殺人。他先血洗一家旅館搶劫,接著鎖定剛從銀行領老太太,一路尾隨對方回到鄉下。老太太敏銳的發現不對,但仍以展現智慧的搭訕使這位跟蹤者暫時變得平靜。
那之後老太太包庇這位明顯有問題的男人,殺人犯也靜靜的在不知不覺間融入這個家,偶爾還會幫忙做家事。如果男主角是高山健的話,再來的走向可能會很溫馨吧?但因為導演是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所以還是不要放太多感情比較好。
果不其然男人有天突然發爐,斧頭拿起來把他原本沒做完的強盜殺人繼續做完,那整個過程與角色間的對峙冷漠到非常駭人。電影從頭到尾都沒嘗試測寫這個角色到底在想什麼,於是觀眾只能全部用腦補,但這正是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
我自己的想法是,男人可能原本覺得老太太活得很苦,她的老公脾氣很差又自以為是,重病的孫子活著也只是拖累,而且肯定會早死。簡直一手爛牌,所以老婦人雖然能從銀行領錢,但內心慘度肯定也很高,搞不好不輸自己。既然這樣的她願意幫助自己,那比起直接把她殺掉,倒不如暫時接受幫助避避風頭比較好。
但在老太太家待了一陣子以後,他意識到事情並非如此。老婦人的生活是很辛苦沒錯,但她並不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也不為此憤恨或痛苦。實際上她認真活著,不自怨自艾,還企圖扛起所有不幸繼續向前行。
於是男人就崩潰了,他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不然再來是怎樣,他要乖乖被感化嗎?不行,他的恨意還在那裡痛得發熱,猛烈的炙燒靈魂,他不能被感化,因為他完全不想也不願讓自己的恨意就此終結,不然他人生到此為止的一切就真的沒有意義了,他非得要從這個搶劫他的社會奪回些什麼才行。
於是他血腥的搶劫並殺害老太太全家,然而也正是做完了這件事以後,他內心的空虛更加擴散。我想男人或許曾相信金錢與殺戮就是自己真心想要的東西,只要做得夠多夠狠就能平復內心憤恨,讓自己回歸正常,甚至更快樂。
但到頭來選擇這條路的他,只是變成了自己憎恨的那些踐踏無辜之人。更重要的是他還切斷了自己在這世上唯一的人際關係、殺了那個即使並非全心全意但仍然關心他的人,儘管動手之前他也許以為自己不想要了。
來到此時此刻他也已經不知道能怎麼辦了,他的過去悲屈得無奈、暴力得可怕,沒有未來也不在意未來。那乾脆去自首吧,反正之後就不關他的事了。男人走進全是警察的餐廳自首的那幕,感覺有些荒謬、有點可笑,卻也一瞬間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是個令人感嘆的空白。
男人原本可能不會走到這一步,卻因為在他階級之上的人們各種不負責任的小奸小惡、糟糕的醫療系統,以及讓貧窮女子難以生存的社會現實,持續的交互影響並在他人生造就難以承受的惡果。是的,以為不關己事的壓迫,比如對女人的系統性歧視,又或者社會對貧窮兒童健康問題的忽略,到頭來都串在一起。失去妻兒也因此失去平穩生活與內心平靜的男人,渴望向社會爭討什麼回來的結果,是越來越嚴重的犯罪與更多無辜受害的人們。
可能因為本體是托爾斯泰小說的關係,錢(Money)這部片跟我之前看過的布列松其他作品相比,劇情性要來得強烈許多,但也因此電影中那些留白沒講的地方便更顯令人玩味。男人無疑有罪,到了那一步同情空間也很有限,然而造成分歧原因的那些真正始作俑者呢?八成表示關我屁事,那是本來就有問題的人做出了有問題的選擇。
總個來說階級與人性造就的組合技與人生溜滑梯無疑是本片重點,但這份不公不義描述得是如此冷漠無機質,擺明不屑觀眾同情。而是要人自己去看社會裡另一些人是如何在烈日底下被曬成乾,一動也不動了以後風味十足。看完電影不會同情這個男人,但會質疑造就這一切的社會,不只結構,還有人。
是的,到頭來結構性問題也就是人的問題,每個人都可能在生活中為了個人利益,幫忙護著頂著然後踐踏了底下好幾腳,將其實不能秤的東西硬是變換標準。到頭來把本來就比較低的地方再挖得更低,還可能是以光鮮亮麗的名義。後悔?良心不安?不要騙了,有餘裕的人們總是睡得很好。真正會睡不好的時候,只有自己的東西比如錢或諸如此的東西不見了的時候,如果錢回來,想要的東西買得到,那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雖然雖然題材極度憤怒,不過本片實際上沒什麼情緒,就是很淡泊很平靜的不斷跑主線。但也是因此才創造出思考空間,最終也因此讓觀眾看見自己,並凸顯出最純粹的人性及其邊緣,以及觸目所及均是深淵。
可能因為本體是托爾斯泰小說的關係,錢(Money)這部片跟我之前看過的布列松其他作品相比,劇情性要來得強烈許多,但也因此電影中那些留白沒講的地方便更顯令人玩味。男人無疑有罪,到了那一步同情空間也很有限,然而造成分歧原因的那些真正始作俑者呢?八成表示關我屁事,那是本來就有問題的人做出了有問題的選擇。
總個來說階級與人性造就的組合技與人生溜滑梯無疑是本片重點,但這份不公不義描述得是如此冷漠無機質,擺明不屑觀眾同情。而是要人自己去看社會裡另一些人是如何在烈日底下被曬成乾,一動也不動了以後風味十足。看完電影不會同情這個男人,但會質疑造就這一切的社會,不只結構,還有人。
是的,到頭來結構性問題也就是人的問題,每個人都可能在生活中為了個人利益,幫忙護著頂著然後踐踏了底下好幾腳,將其實不能秤的東西硬是變換標準。到頭來把本來就比較低的地方再挖得更低,還可能是以光鮮亮麗的名義。後悔?良心不安?不要騙了,有餘裕的人們總是睡得很好。真正會睡不好的時候,只有自己的東西比如錢或諸如此的東西不見了的時候,如果錢回來,想要的東西買得到,那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雖然雖然題材極度憤怒,不過本片實際上沒什麼情緒,就是很淡泊很平靜的不斷跑主線。但也是因此才創造出思考空間,最終也因此讓觀眾看見自己,並凸顯出最純粹的人性及其邊緣,以及觸目所及均是深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