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俘虜

當初看完電影,因為想搞清楚糾結的到底是英國人還是日本人,又發現有古早譯本,所以一直掛記著要找原著來讀。不過也因為是古早譯本所以譯文微妙,大致看得懂,但有些地方就,奧妙,不過整體還行啦。


電影片名是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不過原著書名其實是種子與播種者(The Seed and the Sower),講述的是第一人稱視角的某個人,在戰後與約翰.勞倫斯回憶他們戰時的三段經歷。電影實際是把這三個故事簡化並融合起來,同時也沒有丟失掉原作亮點,是很厲害的劇本。


回到小說本身,其實作者勞倫斯.馮.德.波斯特(Laurens van der Post)是出身南非的作家,廣義而言在那時代也算英國人,然後讀完小說的現在,我覺得這何止糾結而已。


第一篇「牢獄陰影」講述的正是貫穿整部電影,勞倫斯與士官長原的相知相惜,是的,相知相惜。老實說我電影看到最後比起炫目耀眼的大衛.鮑伊和坂本龍一,真正萌到我的其實是原和勞倫斯這對,而且不管怎麼看原根本就超愛呆萌勞倫斯的吧!


不過小說這種曖昧其實滿淡的,感覺作者真正想批評的是審判日本戰犯這件事。在戰俘營中勞倫斯雖然也多次受到虐待,特別是在原指揮之下的虐待,但某方面而言他似乎覺得憎恨對方就輸了。


這有點讓我想到之前看紀錄片夢迴西藏:軍官與達賴喇嘛時,一位老尊者提及他受到中共囚禁酷刑虐待時,一直很擔心自己會失去重要的東西。問話的人本以為是指生命,結果他說是害怕失去對加害者的憐憫,那是讓人在瞬間啞然的胸襟。


勞倫斯之所以始終不願憎恨原的理由,我想是出於基督精神。於是為了能化解當下內心的痛苦,勞倫斯選擇用自己所能接受的另一套邏輯去理解原的行為。在他認知中日本社會及文化如同昆蟲社會,從繼承神明血脈的天皇到賤民都背負屬於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在執行這些義務時人沒有任何自由意志的空間。


所以在日本文化裡,一個戰俘營的士官長依照規則有理應負責之事,比如凌虐那些竟然沒有勇敢自殺而是苟且偷生的戰俘。原是一個好軍人,所以他總是認真執行任務。原的本性大多時候被身為士官長的義務蓋台,不過當他不執行義務時,看得出來他本性不錯、是個好人。


勞倫斯自認看見了原的本質,而原實際上也不知為何很欣賞勞倫斯、莫名的想獲得他的認同。儘管有殘忍的一面,卻又有些只屬於兩人的回憶令人終生難望。比如勞倫斯以為要被處死時,原想辦法拉一個中國戰俘代替他,然後講出那句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那是很微妙的友誼。


戰後兩人立場顛倒,勞倫斯再次成為軍官,原被指控為戰犯。勞倫斯擔任證人時試著在法庭上為原辯護,這位前戰俘營管理者受到截然不同的文化與規則控制,並基於那樣的文化與規則做了歐美人認定是虐待戰俘的事。


然而如果因此要用歐美的文化和規則來處死日本士兵,那也只是不教而殺謂之虐,雖然滿足了情感,但道德上根本站不住腳。但站在台灣人的立場看這種觀點,我會覺得這種論調太過東方主義,日本文化當時並沒有背離普世價值到這個程度。


而且這種「昆蟲社會」的傾向有部分是二戰前幾十年間,軍國主義政府為了控制社會強化出來的,實際上大島渚的電影也是把這部分裁掉了。當然東方主義即使是現在依然有其影響力,成書於1963年的本作自然也脫離不了這種想像,甚至有些日本人為了卸責與行事方便,也樂於肯認甚至強化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奇異解讀。


所以若要以文化觀點替原開脫我會覺得微妙,反而自基督精神出發那部分我可以接受。勞倫斯在小說中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他反對處死原的理由。因為發生的傷害就是已經發生了,用死刑來懲罰這件事其實對彌平傷痛與苦難沒有意義。倒不如讓像原這樣離開戰爭後,便能回復常識人狀態的人活著贖罪會更有意義。


只是話又說回來,死刑犯不是只有一種類型,原在勞倫斯眼中本性良善,但是否真是如此(而不是什麼情人眼裡出西施之類的理由W),實際上令人疑惑,至少那兩個成為替死鬼的中國戰俘肯定會有不同看法。更別提原以外的犯罪者,又真的「本性」都很好嗎?所以要用這種論調推動廢死是無法說服我的,不過反正我對死刑也沒執著到反對廢死運動的程度。


總之這篇最動人的地方,是原被判死刑之後表示想見勞倫斯最後一面。消息傳遞得很慢,等勞倫斯知道時已經是當晚就要執行的狀態。為了和原再次聚首,勞倫斯徹夜驅車駛過漫長路途,穿越喧鬧的熱帶雨林前去見原最後一面。


原可能以為勞倫斯不會來了,所以看見他時非常開心。勞倫斯不無感觸的看著這位平靜接受自己命運的日本軍人,和他聊起要怎麼在死前追求內心平靜的話題。雖然將死,但只要能從死亡中找到可以滿足自己的意義,那也依然算是種勝利。畢竟,日本人不總是傾向讚譽華麗的敗將嗎?


要說這是不是有點阿Q精神,我想有的,但也有些除此之外依然存在的什麼,比如人與人之間透過交流而得以獲得的撫慰。有時在絕境中,那就是唯一可以支撐人的東西。類似的情感交流無論在戰俘營還是監獄,都存在於勞倫斯與原之間,奇異、扭曲,但也是真摯的,人與人間的關係。


第二篇「播種者」與「播種」講的就是大衛.鮑伊和坂本龍一了(爆)電影把這個角色和英國軍官西克斯里.艾利斯合二為一,不過小說裡那是出身非洲、原本擔任律師的傑克.塞里士。他實際上抵達戰俘營沒多久就死了,整篇的重點主要關於他對個人過往背叛行為的掙扎。


塞里斯是個文武雙全的王道美男子,除了不擅長唱歌外,從小就擁有足以魅惑人心的英俊外貌。相較之下他的弟弟有如鐘樓怪人加西莫多,外貌醜陋,背上還有個瘤,不講根本沒人相信他們是兄弟。對於這個弟弟,塞里士表面上公事公辦,但內心其實很矛盾。


我覺得講白了就是,他瞧不起自己弟弟,但又覺得這種想法很不善良,會害他無法成為真正偉大的男子漢,所以努力壓抑這種想法。同時間他弟又有些很厲害的地方,能唱出天籟美聲、擅於尋水與理解植物,擁有超級綠手指以及不流於俗世價值的淡然。


這些優點塞里士都沒有,於是儘管找十個人來問十一個人都會表示,塞里斯絕對是更優秀的人,但他過不了自己心裡那關。久而久之塞里士厭惡起弟弟,見不得他弟弟彷彿活得安然自在,渾然不知自己實際上有多可悲可笑。


而當弟弟長到可以上中學的年紀時,那場背叛來了。塞里士念的男校存在名為「考驗」的儀式,學長會要求新生進行一些有如懲罰遊戲的活動,並在最終選出特定的新生當作祭品虐待。這種活動甚至獲得師長默許,大概是因為這彰顯出男子氣概,所謂不合理的訓練是磨練,可以讓男孩成為男人之類的白爛理由吧。


塞里斯心知肚明,自家弟弟絕對會變成祭品,他明明可以基於自己宿舍長的地位,在師長面前請願免除弟弟參與儀式的義務。但他屈服於內心的惡意,佯稱自己大公無私所以不能這麼做,更藉由協助化學老師實驗來迴避儀式。


作為兄長的他缺席儀式的結果就是弟弟慘遭無情虐待,面臨自己最害怕的狀況,也就是衣服被脫掉,在眾人面前露出肩上的瘤。而當他基於現場起鬨唱歌時,竟然又唱出天籟美聲,進一步刺激現場男孩的競爭心理:這傢伙竟然還存在無人可及的長處?結果便是慘遭更進一步的凌虐。


整個過程塞里斯明明聽到弟弟一直在呼喚他,卻還是從頭裝死到尾,並苦澀的認知到他已經徹底失去弟弟的信任。這在事後形成他人生中漫長的陰影,他認知到自己真的不是好人,卻又無法承認自己不是個好人,落差的認知讓他看不起自己而且再也快樂不起來。之後更因為在狩獵中感到惱怒,把宛若弟弟化身、擅長為羚羊族群示警的畸型羚羊給殺掉,讓已經出現裂痕的兄弟關係雪上加霜。


人播下什麼種子就會獲得怎樣的結果,塞里斯播下的種子讓他再也無法正常的感受快樂。當開戰消息傳來,他馬上自願從軍,並執行各種宛若趕著去送死的危險任務。當他被配屬到巴勒斯坦時,在那裡遇見一名德裔教士,不久後赫然領悟,也許他該做的是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弟弟道歉,取得他的原諒。


該怎麼說呢,我想塞里斯的弟弟無論如何都愛著哥哥,所以當塞里斯不遠千里趕回許久不見的家鄉時,兩人很快便再度合好。但該怎麼說呢,寫小說、咳,我是講故事總是如此,不想要命時命怎樣都不會丟,開始重新找回生命意義時,就叫你去為別人播種,正所謂插旗是也。


結束休假回到戰場,塞里士因為懂荷語被派往爪哇,進行空降並組織敵後作戰的任務。結果降落以後他什麼資源都沒有,大多數當地人根本對為荷蘭政權奮鬥沒有興趣,他帶領一小撮人奮力打到山窮水盡,到頭來為了避免拖累當地居民只好選擇投降。


被抓到戰俘營後塞里士差點被處死,不過營中整潔挺拔的指揮官四井對他一見鍾情,全力運作迴避死刑判決,並下令要醫官想辦法讓衰弱的塞里士痊癒。而當日軍高層要求戰俘交出擅長使用武器機械的人,而各營代表人都一致表示沒有這種人時,發怒的四井要求全部戰俘集合,接下來幾乎可以預見會是大開殺戒。


但在這一瞬間,塞里士決定犧牲自己救下其他人,他很清楚四井對自己有好感。他這輩子見過的所有人都會因為他的外貌對他有好感,他對此自信也自傲,並意識到那原來是為此刻而存在的特質。


那當下他摩蹭了四井的雙頰,在一瞬間讓現場所有人內心浮現同性戀這個字眼。歐美人為此覺得噁心,日本人怎麼想的小說沒提,但四井很可能因為被當零號,所以即使其他部屬馬上衝過來狠揍塞里士,他的權威仍然深深受到傷害。


這之後塞里斯被挖個洞活埋,在大熱天裡苦撐多日。到頭來所有曾經因為認定他是同志而看不起他的人,不管是戰俘、衛兵還是管理者,都因為塞里士強大的意志力,以及終於認知到他自我犧牲的偉大情操,轉而視其為偉大的人。


戰俘將長久的懷抱羞愧,即使說不出口仍永誌難忘。


用現代角度來看,第二段故事明顯是在批判有毒的男子氣概。無論是塞里士少年時代內心的醜惡,還是二戰中眾人的反應,以及對同性戀的偏見都是。塞里士擺脫了這個迷思後才再度尋回內心的平靜,然後也像看開一般的協助四井擺脫這股迷思可能帶來的大量殺戮。而儘管當下看似無用,但隨著歲月流逝,塞里士播下的種子或許終將長成參天巨木(但說是這麼說,小說還是暗示塞里士回老家時順便搞大了弟妹的肚子,論男人)。


第三段「劍與玩偶」,則是聖誕夜勞倫斯來到主視角家中作客,在暴風雨中與主視角的妻子談起關於社會性別的話題,同時也提及勞倫斯二戰時被派往印尼期間僅僅一夜的愛情故事,這篇比較有意思的是可以看見1963年的開明性別觀點長怎樣。


男孩拿劍女孩拿娃娃仍被認定是理所當然的,比較基進的女權主義者會認為不應該再讓男孩拿劍當玩具,應該由照護娃娃的女人更進一步參與社會的管理。勞倫斯的觀點則認為男孩拿劍女孩拿娃娃都是天性的一部分,重點是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而且不覺得有哪一個特別差。


當然用現在的觀點來看,想邊的想法都各自都有雷神王的地方,應該要拆了社會性別而非反過來僵化,尊重生理性別的差異,然後在此之上建立更平權友善的社會(因為假裝生理差異不存在,終究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但話又說回來,不管是書還是人,都會像自己的時代,所以本書這方面作為時光切片來看反而比較有意思。


書中描述從剛打贏隆美爾的利比亞被調往東南亞的勞倫斯,在當地見證到的是嚴格的階級社會,以及在恐懼中逐漸崩潰的腦滿肥腸喪志歐洲人。軍隊高層擺爛到不可思議,什麼都沒有就叫人去組織敵後作戰,光看就三條線。


負責留守的勞倫斯在借住的飯店邂逅一名勇敢脫俗,世界觀是男人負責上前線女人負責在後方生小孩的少女(電影這段處理得很曖昧,會讓人以為勞倫斯懷念的是一位成年女子,而不是……小女孩)。


兩人在短暫相處之際情欲大爆發,一夜過去勞倫斯沒喚醒熟睡的她,只留下寫了個人資料的告別信後便直接離去。戰後勞倫斯想尋找這名少女,但他連對方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最終只能懊喪的感嘆她始終沒來找我。


主視角和他妻子都很遺憾卻也不知能怎麼解釋,在一場戰爭之後變數太多了,少女也許死了,也許信件遺失,也許已經另結新歡。但勞倫斯寧可相信她仍然活著,可能懷孕但更可能沒有。而那少女沒來找他的理由,或許是因為她無比相信命運。


所以勞倫斯猜測,說不定她是這麼想的,因為她沒有懷孕,所以這段緣分也就到此為止,再之後的事便留給命運決定。如果她和勞倫斯真的有緣,那他們總有一天會於這世上某個角落再度相逢。


老實說這篇讓我心情很複雜,首先那年代成年人和少女做愛顯然不太受批判,主視角夫妻都不當回事(但後見之明來看可能正因為是主角夫妻所以才不當回事)。說故事的人是勞倫斯,但他所認知到的是否為事實也是另一回事。至少連人家名字都不問,最後還把人家沒找過來當作她浪漫本性使然的決定這個,什麼跟什麼啊,也太男人的方便主義了吧?


當然就假設這少女不是當下急了腦袋有洞,確實是少見的超早熟女孩,這確實是一段對等的愛情關係,那這篇某方面而言也勉強稱上浪漫啦(雖然我看過被抓到牢裡的蘿莉控,起手式幾乎都是她和普通小孩不一樣,她很成熟,標準的雲端大腦辯解詞 W)。


我個人是期望少女沒有懷孕,後來冷靜下來意識到這個在戰時一夜情的男人其實不怎麼可靠,做愛是挺爽的不過反正也爽過了,再來還是靠自己比較實在,而她往後也確實成功了。儘管勞倫斯在那裡腦內做健身操,但那也只是他自己的事,人家活得很好,海闊天空。


不過以上是僅限小說的狀況,讀完這本以後我去查資料,突然覺得小說這段變得很髒。本書作者勞倫斯.馮.德.波斯特出身南非,二戰從軍並待過戰俘營,戰後出了好幾本自傳與小說,宣揚自己在戰爭當中的貢獻與人道觀點,很早期就開始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並成為非洲布須曼人文化的研究推廣者。


但他過世之後開始有人質疑他回憶錄裡存在不合理與誇大之處,他的官方授權傳記作家JDF Jones,甚至直接在傳記裡面表示他是個騙子、幻想家、父權腦,又慣性外遇。最糟的是研究研究著,還撈出他在1949年和一個朋友託給他照顧的十四歲少女生下一名私生女。


他從沒認過這個私生女,但長年支付生活津貼,這小孩後來也出來支持傳記的觀點。嗯,好喔,朋友請46歲的你在從南非前往英國的旅途中照顧自家女兒,人家女兒準備去倫敦成為芭蕾舞者。結果你在船上顧著顧著顧到床上去,害人家在英國沒過幾星期就發現自己懷孕只好又回南非,生了一個小孩你還從頭到尾都不認,這什麼道貌岸然的垃圾!


當然回憶錄造假、沽名釣譽跟寫出來的小說沒很大關係,倒不如說這本小說反而還誠實到令人傻眼,看來心裡多少還是有些過不去的地方。連帶知道這件事後,再回頭看小說裡約翰.勞倫斯和少女一夜情的事……哇,超級粉飾太平,簡直像在替自己的不堪劣行護航。


她是個早熟開放不同於一般俗氣女子的超然聰慧少女這種話(只差沒直白講小女孩也是很色很想做的對吧),第一,並不是男人可以和小孩做愛的合理籍口,第二,更別提射後不理更是爛到家!(如果長期支付生活「津貼」叫作已經有理了不然還要怎麼樣,這只能說,男人方便主義的道德觀真是有夠快樂)


種子與播種者(The Seed and the Sower)不管案外案的話,整體我覺得算是水準普通的文學小說,故事有意思,但不算優秀之作,電影其實就是整個劇情的精髓所在了。至於是否閱讀原作,就看對礙於時間限制沒能講清楚,或者過度簡化的部分到底有多執著。然而終歸來說,這是兩部各自獨立並著重不同方向的作品。


電影版心得: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19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