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這部又譯「迷離世界」的電影,是因為得知詹姆斯.史都華因為這部片,從此和大白兔結緣,收到很多兔子娃娃和蛋糕……反差萌太誘人了,決定一定要看。
最初讀簡介我以為這會是個奇幻版迪玆先生進城,一個頭腦明晰、牙尖嘴利的人成功證明聖誕老公公、咳,我是說精靈確實存在的電影,怎知道開始看以後竟覺得有那麼點毛骨悚然。故事描述中年男子艾爾伍德.道得乍看之下人模人樣,但只要一開口便會引發反感:因為他會對空氣說話,試圖把一隻叫哈維的一百九十公分雙腳直立大白兔介紹給剛認識的人。
當然電影並不是一開始就急著告訴觀眾整個設定,而是先呈現出一個會對空氣講話的怪咖,以及這個怪咖的家人與社交圈對此產生的各種驚慌反應。那是一個神經病,噓,不要看他的,但如果是自己家人……唉,這可怎麼辦才好?
然而隨著劇情展開,觀眾會發現這個號稱叫哈維的不明存在,似乎已經和艾爾伍德往來好幾年了。正常人如果發現自己看得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先不提怕不怕,為了能正常生活多半也會在外人面前假裝自己看不見。但艾爾伍德不是這樣,他好像看開了什麼似的,就是不願配合這種「常識」。雖然艾爾伍德可以很正常的和陌生人互動,但他卻也以一種非常刻意的方式在展現自己的不正常,比如介紹空氣朋友給別人認識。
因為這片太有名所以我早看過劇透,知道哈維不只是幻覺,而是凱爾特神話裡的妖精Pooka。但觀影時仍能意識到,大半部片子裡這個所謂哈維,到底是幻覺還是真實存在,其實一直都被打上問號。而詹姆斯.史都華(Jimmy Stewart)的演出也讓整部作品蒙上可愛的陰影,他一直都很溫柔、親切、討喜,卻又總在神遊太虛且令人非常不安。
這樣一個帶有瘋狂屬性的人,出現在1950年代保守至極的美國中產階級小鎮裡,自然拖累了他的姊姊維塔與姪女。看得出來艾爾伍德的姊姊與姪女人都不壞,不過當他的瘋狂行徑毀了她們的社交生活,樂另隨之而來的姪女婚配機會時,姊姊為了女兒的未來還是決定硬起來把弟弟送往療養院也就是精神病院。
電影來到療養院後事情開始雞同鴨講起來,乍看之下很正常的艾爾伍得,和因為壓力過大與良心不安而瀕臨崩潰的姊姊維塔,在醫護眼中誰是病人似乎無庸置疑。這段看起來是很歡樂的,是那種現在會被形容為地獄梗、建立在父權體系的顛覆與再顛覆上的笑點
中產階級和善男子和很強勢的中產階級女子,誰比較像神經病?那年代大多數人都會在心裡選後者,而這樣的文化印象裡頭當然存在著性別歧視。就更別提之後維塔被抓進療養院裡準備「收管」時,那帶點恐怖不過實際上觀眾也不確定是否將造成真正危險的處置,既好卻又喚起些許不安。人是如何可能因為陰錯陽差,宛若卡夫卡的審判般陷入另一套規則與權力關係而難以脫離,然後我想起那些被一再傳頌的都市傳說,以及實際存在的Rosenhan experiment。
對比電影開場利用瘋狂與正經間認知落差製造笑點,雖說不是不能笑但節奏也真的頗拖相比,故事進入療養院後基於各種陰錯陽差產生的誤解,開始讓人欣賞到編劇的巧思,同時也感受到早期好萊塢喜劇的風雅與趣味。
儘管電影本身節奏還是偏拖,但或許也正因為這麼拖,才讓詹姆斯.史都華把艾爾伍德這角色演得如此令人玩味,並帶出更多有意思的可能性。其實整片看著看著可以發現,艾爾伍德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儘管礙於1950年代的好萊塢業界行規,艾爾伍德在戲裡無論如何都只能在酒吧點一杯馬丁尼,而不能真正的大醉特醉。但從中午就開始泡酒吧,並拒絕所有正常社交互動的行為,以1950年代社會標準而言,劇情已經在明示艾爾伍德先生設定上是個酒鬼,雖然沒講,但大家都知道的。
於是不需再猶豫,艾爾伍德這人確實早已有意識的放飛自我,不願回歸正常人生了。他能和人正常互動,但那態度非常游離漂浮,而且絕不忽略向旁人強調自身不正常,某方面而言他就是用盡一切努力在找可以跟自己一起不正常的人。
畢竟他是如此寂寞且渴望有人陪伴,這也反應在他總不厭其煩的邀請各式各樣的人到家裡或酒吧用餐聚會,卻又早在邀約當下便已心知肚明,對方根本不可能來,甚至八不得離他越遠越好。
艾爾伍德比誰都清楚,堅持強調自己和哈維的友誼,會傷害對自己和人類社群的連結。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太喜歡和哈維在一起了,喜歡到他寧可接受沒有正常友誼、親情與愛情的傷痛。
也是到這裡電影才正式讓觀眾確認那個從頭到尾都看不見的大白兔精靈哈維真的存在,因為有些巧合著實太巧合,有些事又顯得那麼詭異。同時我不免疑惑,難道這是個被帶了邪氣的凱爾特妖精Pooka纏上,然後在愉悅中漸漸失去正常生活之人的下場嗎?倘若真是如此,那這表面上是喜劇其實是卡到陰的電影其實蠻恐怖的,某方面而言回歸了這些民間傳說的源頭,妖精會害死人,儘管它們可能只是在玩。
全片唯一哈維玉圖一幅,用虛構繪畫代替鏡子,關於認知與選擇,多麼意在不言中的隱喻
不久後療養院終於發現自己關錯人,得想辦法把艾爾伍德抓回來。院長、醫生、護士與護佐全體出動去找人,整個過程自然繼續喜劇大亂鬥。不知怎麼的護佐和艾爾伍得的姪女閃電看對眼,摸著摸著一群人又驚慌失措的殺到酒吧 ,去找理論上早該逮回艾爾伍得的院長。
但去到那裡他們沒見著應該在那裡的院長,只看見獨自坐在酒吧包廂的艾爾伍德。為了知道艾爾伍德這個突然變得很危險的人,眼下究竟把院長弄去了哪裡,一行人只好乖乖坐下來和艾爾伍德對話。也正是此時觀眾透過艾爾伍德那些如夢似幻卻又如此誠懇的自白,看出了他不是不知道人情世故與利害關係,實際上他很清楚,只是仍然刻意在裝傻,執意要選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路,並心甘情願接受因此而來的代價。
而在毫無鬥志與抽離現實的態度底下,能進一步看見艾爾伍德骨子裡的寂寞、無奈與渴望,也知道他當初和哈維成為朋友的過程(喔,那段獨白真是有種很優美的玄奇感,值得一看),而哈維對艾爾伍德又代表了什麼。劇中名台詞:「母親要我活得聰明又快樂,有很多年我都過得很聰明,但還是比較推薦快樂」,以最簡單的方式,帶出艾爾伍德那些無需明言卻很方便觀眾腦補的過往經歷。
耶魯大學畢業的艾爾伍德,在家庭律師口中曾是個頭腦、金錢、性格無一不備,極受異性歡迎,只要他有那意思想不成為人生勝利組還比較難的人。但是如今的他有意識的拋棄了一切俗世紛擾與責任,寧可在自己的世界裡與哈維成天泡酒吧,到處認識一些三教九流的朋友,只因為對他來說唯有那樣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
結果從來不是哈維選擇了艾爾伍德,而是艾爾伍德主動選擇哈維而且不想放手。
觀眾永遠不會知道艾爾伍德是因為什理由失去積極與努力向上的特質,只知道同樣看見了哈維的療養院長,在經歷了對哈維的恐懼後也認識到哈維的可能性,並被挖掘出內心最深層的孤寂與渴望。
艾爾伍德說了,哈維有辦法停止時間,讓人離開現實前往渴望之地(再一段又茸又美好的對白與演技)。儘管對那去處的設定艾爾伍德建議要謹慎一點,但對渴望脫離當前生活的人來說,哈維的存在即是美好的救贖。逃避很可恥又沒用,但仍然如此美好。
當院長打算以披人皮的方式成為哈維朋友時,愛爾伍德的姊姊維塔則希望醫生能把弟弟給包回人皮裡,讓他再也看不見、或至少假裝看不見任何幻覺,再次成為一個正常人。但顯然那不是哈維要的,甚到也不是維塔真正要的,因為儘管只是偶爾,但姊姊顯然也看得見哈維的身影。
或許維塔並不如她口中說的只是偶爾看得見哈維,說不定她一直以來都看得見哈維。所以這麼多年來她接受愛爾伍德放飛自我,是因為她知道他看見的不是幻覺,也因為財產大權這下到了她手裡。假若艾爾伍德重新變回普通人,那整個家裡就只剩她不正常了,之後難道她要一個人在家裡面對哈維嗎?
而作為家族財產唯一繼承人的「普通弟弟」,還會對她和姪女如此慷慨大肚嗎?他還會如此溫厚討喜,像個永遠親切的鄰家大男孩一樣,無條件友愛著姊姊與姪女嗎?顯然在她的認知裡答案為否,那不是1950年代美國社會正常男人處世的態度。
甚至搞不好認識哈維以前的艾爾伍德根本沒有那麼仁慈,說不定還頗有其殘酷一面,所以在意識到也許艾爾伍德真的會「痊癒」時,維塔反倒崩潰了。她開始狂敲醫生的門阻止任何診療手段、強硬轟走家族律師,畢竟只要她想要,為什麼她不能跟弟弟一起和一百九十公分的雙腳直立大白兔哈維住在祖傳大宅裡!
就這樣,艾爾伍德與哈維的關係真正的得到了家人的接受,這對他而言自然窩心(好吧,這部分確實讓我又開始思考這是不是同性戀的隱喻,但不知為何這片讓我不太打算往這方向想,這裡面有些超越了性與愛情的東西,而關乎於某種更本質的人性需求)。
不過更窩心的是當艾爾伍德要回家時,院長懇求他讓哈維留下來陪伴自己,而哈維似乎也願意這麼做。艾爾伍德不能也不打算勉強哈維,但發現也許自己得跟哈維道別的那一刻,他顯得如此落寞可憐,彷彿風一吹就會倒地。即使整部電影大半時候我都為了艾爾伍德那種平靜的瘋狂而隱隱發毛,可當看見他突然得到回復正常的機會時,卻又變得不捨起來。
正常真的那麼好嗎?方才計程車司機不才說過,不正常的客人總如此友善可愛,反而充滿壓力的正常人只讓人皺眉並保持拒離。或許哈維也是這麼想的吧,這隻有點機車有點調皮,會為了保護艾爾伍德進行各種毛茸茸惡作劇的Pooka,大概也最喜歡完完全全以放飛自我的方式接受妖精的人。
所以最後艾爾伍德欣喜的看見,還是決定跟自己一起回家的哈維那幕,帶給我的溫馨、滿足與愉悅非常強烈。儘管已經知道這樣的情緒將以怎樣的社會死亡為代價,可是反正他家有錢,咳,我是說人當然有資格選擇自己喜歡的生存方式。就算那是和一隻一百九十公分、能看到的人不多的大白兔精靈永遠寂寞但愉悅的被人指指點點的活下去也一樣,反正他家有錢 ~(欸)
艾爾伍德不打算改變社會價值觀,強迫所有看不到的人都要跟自己一起接受大白兔精靈。甚或該說一個人人都必須假裝自己看得見大白兔精靈的世界,反而會變得更恐怖,因為看不見就是看不見,同時對看得見的人而言過往的模糊空間沒有了,於是新的壓迫又會形成,而且很可能比以前還糟。
當然艾爾伍德的人生幸不幸福見仁見智,但我相信不同的選擇皆有其意義。在這部電影裡我看見一個獨特到甚至有點恐怖的選擇,卻也見證到這樣一個選擇可以讓人得到多大的平靜、喜悅與圓滿。問題或許不是正常和不正常哪個比較好,而在於我們如何以最小的限制得到整體的最大自由吧。
我的朋友叫哈維(Harvey.1950)原始是得獎舞台劇,看介紹原作中的主角比起詹姆斯.史都華的斯文更多的是滄桑,而且基調似乎更歡樂嘲諷些。但畢竟現在我看得見是電影版,所以心得也是跟著電影版寫。
老實說這片節奏真的拖,基本上是靠著詹姆斯.史都華看似樸實無華,但說服力出奇強大的動人演出在牽動觀眾情緒。在那個還沒有綠幕的時代,演員是靠著自己的說服力,讓觀眾一起看見不存在的東西,而說服力正是詹姆斯.史都華最強大的特質。故事從頭到尾哈維都只是空氣從未真正現身(CAST表:哈維的演員就是哈維)、奇幻濃度壓到大半時候似有若無更是聰明決定。
這一切安排皆讓故事本身獲得了某種如夢似幻的甜美,並為那份選擇帶來更加沈重無情的份量。大概也正因如此,所以這樣一個放棄追隨社會主流價值觀,反 而以極度特立獨行的方式追求心靈平靜的故事,才能浪漫又優美到無可救藥,並成為一部令人毛骨悚然卻又非常溫馨的電影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