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

黑暗巨塔:德意志銀行、川普、納粹背後的金主,資本主義下的金融巨獸

這幾年那怕只每天隨意掃一下國際新聞,也常會看見德意志銀行的消息,而且大抵不是什麼好事。去年更已經來到德國要不要救、不要的話又該怎麼辦的程度,不免令人感到好奇,本書談的正是這家銀行如何把自己變成一個定時炸彈的故事。


德意志銀行最初是普魯士王國在十九世紀時特許設立的,目標是要成立一個屬於德意志民族的強大銀行,不對個人服務只提供企業融資。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這將是一名英明神武國王,起用優秀金融人才展開的鴻圖大業。



不過實際上獲得特許的西門子先生(和電氣業那位是堂兄弟),對銀行專業可能只有三分之一桶水,但沒關係底下的人桶子裡的水夠就好?不,問題出在銀行的重要業務是放貸,在那個人治色彩濃厚的時代,有時基於個人偏好會進行錯誤的決策。


早在二十世紀初德意志銀行便曾因為西門子的獨斷,大力協助德裔美國人維拉德的鐵路事業。結果槓桿玩太大的維拉德把包括北太平洋鐵路在內的諸多公司迅速玩到爆炸,同時也給德意志銀行帶來超過數百萬美金的虧損,那可是二十世紀初的數百萬美金。


德意志銀行在戰間期與二戰時期更是納粹好朋友,大力協助第三帝國擴張所需要的金流,也協助變賣猶太人資產與他們的金牙齒,融資建立奧許維茲集中營。但就像國際清算銀行中提到的,在戰後基於穩定歐洲的需要,許多戰犯都被輕輕放過。這段黑歷史一直要到半個多世紀後,當德意志銀行決定併購信孚銀行時,才被迫不甘不願的道歉。


德意志銀行成立以來長期保守經營,但來到1987年,曾推動免除第三國家債務的銀行家艾弗瑞.赫爾豪森就任董事長後,發起德銀也應該要追上英美銀行全球性地位的願景。儘管這位董事長後來死於赤軍旅的恐怖攻擊,但這份遺緒在1990年代開始發揚光大。


德銀挖角美林證券的投資天王艾德森.米契爾,他再帶進一堆子弟兵與他們的好朋友,還有最重要的米契爾個人摯友、創造出衍生性金融商品新可能性,性格謹慎沈穩的比爾.布羅克斯密特。


以極具個人魅力的米契爾為首,德銀開始瘋狂砸錢企圖從無到有,迅速為這家擁有百年歷史的古板銀行,引入足以和華爾街與倫敦主流銀行一較長短的投資銀行部門,更讓銀行家與經理人的薪資就此一飛沖天。


最初那幾年看起來一切蒸蒸日上,米契爾儘管好大喜功,卻也有足夠自信聽取不同意見,而比爾.布羅克斯密特也能扮演踩煞車的角色,讓一切都維持某種適度的平衡。但在一場墜機意外讓米契爾突然過世,權力真空引發德銀內部的鬥爭與失控。


後繼的投資銀行業務主事者,不管是德裔端士人艾克曼,還是印度裔美國人詹恩全都唯利是圖,德銀開始陷入泥沼。華爾街從業者最為人詬病之處正在於為了追求利益與高收入,完全不在乎可能造成的破壞與制度性問題。


相關問題在德銀追求利潤極大化,又欠缺制衡機制的內部文化裡頭,變本加厲成為銀行家與經理人只在乎個人拿不拿得到高額獎金,這之後客戶與德銀是否虧損,甚至整個金融體系會不會崩潰都完全無所謂。


對客戶也就算了(對,就算了),但正常的銀行為了避免引火上身,都會建立內控機制來防堵有問題的交易。但德銀由於瘋狂追求利潤與擴張,整本書看下來內控有跟沒有差不多,反而還比較喜歡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很多交易以常識來看都有問題,甚至怎麼看怎麼違法,但在其他大型銀行不能做的在德銀似乎都可以做,不但可以做而且還做得風生水起。


德意志銀行替包括伊朗、緬甸、敘利亞、蘇丹、利比亞在內,許多受到國際制裁的國家大規模洗錢。這些錢要不化作鞏固非法政權的力量,就是成為跨國恐怖攻擊的資金來源。當德銀與其員工賺取大筆金錢的同時,這些所作所為也替惡化世界局勢盡了一份不小的努力。


早在次級房貸衝擊全球前,美林就曾在1990年代初期,因為賣給加州橘郡政府大量高風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結果1993年大賠後引發政治風暴。但這件事沒讓華爾街得到教訓,正好相反,衍生性金融商品這種原本只是作為單純避險工具的東西,在傑出金融人才手上,變成機制複雜、牽連甚廣,可以輕易包裝起一堆普通人搞不懂到底是啥的鬼東西、宛若賭博工具的高風險金融產品。


高風險就是高獲利,更別提當大家都在炒的時候,不跟著下去炒自己手上的財產也會被通貨膨脹給侵蝕。很多理專和銀行家不知道自己實際在賣什麼,更別提衍生性金融商品已經複雜到就算是專家,也不見得弄得懂是在做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能多賣一點給客戶,就能得到多一點的獎金喔。


投資理財,有賺有賠,但問題是連專家都覺得難的東西,更不是每個客戶(無論個人、企業還是政府)都有足夠知識,去理解自己被推銷的是什麼、值不值得買,甚至自己買不買得起。更別提事後調查也可以發現,很多銀行經理人根本沒有確切說明風險,只強調高獲利的可能性,實際上根本是詐欺,德銀也確實因此被罰款(當然也不是唯一被罰款的金融機構)。


在這股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狂潮中最為知名也是要害所在的,正是2008年的次級房貸風暴。德意志銀行也是搞出這場風暴的幫兇之一,販賣一大堆相關產品,自己也買了不少。但我相信還有印象的人應該都記得,德銀並不在後續的紓困清單上,這是因為德銀當時運氣不錯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是主導投資銀行部門的高階主管詹恩提前嗅出不對的跡象,搶在市場雪崩前夕,全力全開出清德銀手上持有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先不計被倒貨的冤大頭,這確實讓德銀閃過次級房貸風暴。至於另一件事就是,呃,他們做空,自己也是主導次級房貸泡沫的始作俑者的德銀,同時間也接受手下銀行家的超級避險賭博。


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2015)裡雷斯.葛斯林所飾演的角色,在真實世界就是德意志銀行的員工。結果就是這家銀行及其員工左手賣客戶右手做空,一來一往加強了市場動盪,以擴大整個金融災難規模的方式填滿個人荷包。我忍不住想起我妹當初看完大賣空後,一臉不爽的說,不管電影裡那些主角擺出多悲天憫人的表情,但其實他們都只想賺錢而已。


當然在次級房貸風暴之後,世人第一次關注起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恐怖,歐巴馬政府也開始對此加強管制力道,以往可以隨便亂搞的日子暫時終止,得多少收歛一點了。不過在諸多銀行瀕臨崩潰需要紓困時,德銀儘管避過最糟的狀況,但手上仍持有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而那些價格對比高點時可都不怎麼好看。


如果德銀此時將這個事實登載在財報裡的話,那財產與市值肯定會變得有點恐怖:但並非無法處理。但不意外的是,德銀選擇的是繼續追逐利益的裝死之道,結果他們在財報中誇大手上持有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價值以掩飾虧損,哪怕明明在做假帳了,執行長艾克曼對外卻還為德銀不需接受紓困沾沾自喜。


隨著次級房貸爆炸也讓一堆國家財政跟著爆炸,2009年開始希臘和西班牙等國家財政都跟著出問題。1980年代的德銀董事長赫爾豪森,儘管想追逐投資銀行的肥厚利益,卻也願意推動免除第三世界債務這般損及銀行利潤的善舉。但此時的德銀執行長艾克曼為免損及自己任期中的獲利,透過自身地位影響歐盟與德國政策。


結果官方政治走向否決債務重組,迫使相關國家在接受紓困的同時,必須執行嚴格的撙節政策。希臘等國家為了還款,不得不想辦法變賣國有財產、降低福利與退休給付,使得很多人受苦的同時也進一步惡化整個區域的政經環境,激化極端主義,同時也給了中國入侵歐洲的機會。


另一個影響巨大的還有世上最古老的銀行,義大利席耶納銀行(書中翻西恩納銀行,但以義語發音的話我覺得比較偏向席耶納啦)也因為購入太多衍生性金融商品大受損失。由於不想把這事公諸於世,那怕此時會大賠但還有救,可這家銀行仍找上德銀幫忙。


德意志銀行也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擔保席耶納銀行手上資產的價值,協助席耶納銀行在財報上做假。但席耶納這個洞實在太大,到頭來還是紙包不住火,整件事爆發出來時席耶納銀行已經過了還能自救的時點。


接受紓困兩次後這家世界上最古老的銀行被收歸義大利國有,地方經濟也因此受到重創。高階主管疑似被自殺的案件,為整件事覆上一層厚厚陰影。事後席耶納銀行高層受判刑,德銀也有銀行家受到刑事起訴。


雖然說華爾街的菁英之士總為自己強大的獲利能力驕傲,但試想一下在貸款利率極低的狀態下以大筆金額在金融市場上操作,即使相對保守經營,獲利的機率照樣不低。但即使如此有時還是不夠,於是他們賭很大,甚至賭很大都不夠而是直接作弊。


德銀涉及主導串連其他銀行操弄倫敦銀行拆款利率,藉此進行波段操作獲得大筆金錢,事後不得不負起民事及刑事責任。又以替美國避險基金虛偽持有大筆款項,再以定期結算利率的方式給付投資收益,大幅減少許多避險基金應繳納稅額的稅務詐欺(比如所謂的組合式選擇權)。


歐洲部分也跑不掉,德銀也涉及跨國稅務詐欺,也就是在A國不繳進出口稅,卻跑到B國代為或自主聲請並未繳納之稅款的退稅。如果以上種種已令人瞠目結舌,我只能說還有更誇張的。


因為執行長艾克曼極度親俄,所以很早就進入俄羅斯的德銀行徑也越來越不堪,不但大搞裙帶資本主義,更儼然成為獨裁政權與黑幫集團的重要幫兇。他們以跨國買賣股票、號稱「自助洗衣店」的手法替寡頭企業家與非法集團洗錢,金額高達幾百億美元。


很難確定這些錢出去以後,有多少被拿去影響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但德意志銀行和川普間也有不少的故事。雖然極力營造自己成功企業家的形象,不過川普由於長期惡性破產的行為,早已是主流銀行的拒絕往來戶。


就連德銀內部兩個部門都因為他誇張到極點、翻臉不認人的行為被搞到抓狂,在認賠殺出後氣到下達拒絕往來的指示。可儘管如此,在極度渴望擴張且利潤至上的文化下,德銀的私人貸款部門還是為了爭取名人客戶與業績,樂於和川普家族往來,擔保條件更寬鬆到匪夷所思的程度。


凡此種種皆顯示德意志銀行的內控機制存在嚴重的問題(到或許該思考的是根本沒有內控機制,不過好吧,描述馬來西亞一馬主權基金弊案時,最後跳進水的德銀好歹還是有發現不對勁的),以及底下員工為了個人利益目空一切的程度。


書中許多事件都非常誇張,而這些菁英之所以敢胡來到這種程度,除了因為整個華爾街的文化風氣就是不負責任、有賺就是贏家、鼓勵極端的冒險行為外,也因為成交當下會立刻收到獎金與報酬,但事後德銀因此賠錢或碰上問題,那已經落袋為安的錢不用吐回去。


傻了才不貪,德意志銀行裡可是有很多聰明人。


當然川普也是個聰明人,至少他在施展個人魅力,想辦法弄到貸款這點,絕對是個擅於利用銀行家虛榮心等人性弱點的聰明人。德銀對川普家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代表)的放貸,很快衝上驚人數字,而且相關條件寬鬆到只要有常識就能眼神死,甚至直到他在競選美國總統當下都還持續在撥款,真的是不知道去那找到勇氣的一家銀行。


德銀董事長在被媒體問及這些尷尬事時,只能想著沒關係反正川普又不會當選,結果等到2016年選舉結果出爐以後,德銀赫然眼神死的發現自己陷入尷尬狀態。德銀變成現任美國總統最大的債主,如果想辦法處理掉這筆貸款的話,會有利益衝突的問題,而且金額早已大到當時已經開始風雨飄遙的德銀無法接受。


但如果真的要討債,呃,跟美國總統討債?最後德意志銀行只能安慰自己,起碼和總統關係不錯,或許政府調查的力道會小一點吧。就像川普上台後,大力起用資歷並不乾淨的華爾街肥貓擔任政府高官,並解禁此前因為金融風暴嚴格起來的相關法規。


有關係就沒有關係,在德銀和川普間是切切實實的一句話,也確實川普任內官方對德銀的追究,至少在涉及到川普本人時都有個防護罩在那裡。可即使如此,來到此時德銀已經處於連環爆的狀態,之前不是不爆,只是時候未到。


槓桿玩得太大的結果,德銀的資產有大半都是借來的錢,相關比例數字是國際大型銀行中最難看的。次級房貸風暴時被誇大價值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現在大眾的理解力追上了,也開始發現其實際價值計算起來會是個鬼故事。


另一個鬼故事是為了擴大投資銀行的規模,德意志銀行有段時間採取瘋狂挖角大作戰,還為了追求即戰力所以容許這些帶槍投靠的員工,在德銀使用他們自己習慣的模型和系統。這麼做的下場就是整家銀行有幾百種系統同時在運作,累積了互不相容的50PB資料(1PB等於一百萬GB),即使到後期想辦法大力整頓,也還是同時存在一百多個系統。


正因如此德銀內部資訊才會嚴重不流通,導致川普明明已經被兩個部門列為拒絕往來戶,卻還是有第三個部門勇於跳進這個坑裡。當然,也或許德銀是明知如此還跳進去的,只因為那裡面好像暫時看得見錢,因為「我們就是這麼貪」。


諸如此類的白痴事在德銀內部所在多有,明明該把增加的股本拿來建全體質時,還花了至少三次大錢胡亂收購體質不良的銀行與公司,事實證明這些舉措都把德銀拖進深進更深的沼澤中。在這段沈沒過程裡德銀有過多次機會可以減少損害,但每一次的機會都被錯過。


德銀內部的德國本土銀行家和英美銀行家彼此隔閡極深,導致適合的專業人才可能會基於國藉因素,被德國政府或德銀高層否決認命。比如德銀就否決了公認投資銀行界良心的比爾.布羅克斯密特就任風險長。確實這世上或許也不見得真有非要某個人才能拯救什麼的事情,但顯然這些德國人直到爆炸前都還沒找到比他更好的人才。


更糟又或者更幽微的是種族歧視,代替德裔端士人艾克曼成為德銀執行長(體制上執行長突然從一人變成雙人,另一位不用說是德國人)的詹恩,是一位不會說德文的印度裔美國人。


他當初跟著艾德森.米契爾的腳步來到德銀,待了下來而且努力往上爬。確實或許他的能力不足以引導德銀迴避風暴,更無法讓德銀走出災難,但讀者卻也可以清晰的意識到環繞著他的阻力,有多少帶著種族歧視的意味。


說真的如果上台的是個金髮碧眼美國人,即使一樣不會說德文,應該也不會像詹恩那樣,同時受到德銀內部與德國媒體毫不忌諱的為他貼上印度人的標籤(然後照某些性別歧視者的說法,大概是說實話錯了嗎?),我想這種處境無疑會拖累一個人的專業表現與所能施展的空間。


也正是在同樣的偏見與對營利文化的執著下,德意志銀行一路走向衰敗。本書最後德國人選了一個,從德國本土的德銀歷練上來的執行長,當然也是一個會說德文的白種德國人。


德意志銀行目前已全面放棄投資銀行的業務,回歸銀行的本業試圖活下去。不過誠如作者提到的,如果這算是某種回歸初衷的話,回想西門子亂放貸和協助納粹大屠殺的往事,那可稱不上什麼光明的初衷。


黑暗巨塔:德意志銀行 川普、納粹背後的金主,資本主義下的金融巨獸(Dark Towers:Deutsche Bank, Donald Trump, and an Epic Trail of Destruction)這本書,由紐約時報記者大衛.恩里奇(David Enrich)撰寫而成。內容豐富又條理分明,可以讓讀者清楚的瞭解德意志銀行的歷史,以及其對內對外的各種作為導致的後果,同時又兼具娛樂性。


本書的開場是比爾.布羅克斯密特的自殺,而與他關係疏離的浪蕩養子華爾大受衝擊下,決心追查父親的死亡之謎。他原先的想像是養父一定是因為德銀的壓迫而死,甚至也挺有陰謀論上場的空間。而也正是由此開始,作者展開漫長與更加正式的追尋之旅。


回顧一開始的故事,原本任職美林的布羅克斯密特,最初是被摯友艾德森.米契爾挖角到德銀。米契爾也是美林出身的金融業界帝王,在業界呼風喚雨,充滿強烈野心,卻又有著足夠自信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這樣的他非常重視布羅克斯密特的意見,於公與私兩人都非常親近。


米契爾在四十七歲那年因空難過世這件事,為人們留下許多想像。假如他當時沒死,由他開啟的逐利機器是否會像實際發生的那樣,把德意志銀行拖到地獄裡?又或者他就是能以良好的平衡,讓德意志銀行好日子有賺但不賺那麼多,遇到壞日子時也不會爆炸?


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假如米契爾沒死,謹慎低調的布羅克斯密特,在德銀應該能獲得更高也更穩固的地位。而不是在十幾年後只能就任虛職,並被新生代的銀行家嘲諷為落伍的無名老頭。假如米契爾當初沒死德銀更不會陷入權力真空,導致一群各有專精卻難掌大任的人們各自為政,等到他們坐上德銀領導者的位置,更引發後續一連串失控。


但這些都僅是想像,因為實際發生的是在那樣的狂潮中,即使是以謹慎著稱的良心派如布羅克斯密特,最終也還是被捲入那個共犯結構裡,在德銀好幾起弊案中難辭其咎。更重要的是這個人其實在業界是以良心出名,總是謹慎的替時常過熱的業務扮演踩煞車的角色,所以如果連他都身陷沼澤滿身髒污的話,那其他人又是什麼狀況?


布羅克斯密特最終在五十八歲時,因在德銀的工作可能受政府起訴自殺。考慮到定罪的機率其實沒那麼高,很難確定他自殺是因為罪惡感,還是純粹不想失去尊嚴,又有多少程度是受到本來便常出現的憂鬱狀態所致,當然以上皆是永遠是受歡迎的選擇。


但如同艾德森.米契爾儘管在業界呼風喚雨,私底下卻常常感覺寂寞,以致於總透過極端手段追逐樂趣一樣。布羅克斯密特在摯友死去那天悲慟無比,往後的日子儘管收入豐厚,卻也始終被揮之不去的憂鬱籠罩。


閱讀本書時我只覺哪怕他們都非常喜愛華爾街中,那種追逐金錢的挑戰與快感,卻也無法從那份成就中獲得心靈的平靜。建立在金錢上的尊嚴讓這些菁英成為天之驕子,所有企圖節制其賭博的政策與內控機制,皆被這群人用不堪的口吻批評嘲諷。


但在此同時自殺卻又宛若引爆趨勢裡講過的那個密克羅尼西亞案例一樣,彷彿成為全球金融界中高層的流行。確實好好活著的人還是很多,但考慮到金融業界自爆與藏污納垢的程度,我不禁思考起一件事,那就是這些菁英或許根本也不是真正的菁英,這群人只是靠著操弄大筆金錢所以看起來像菁英而已。


黑暗巨塔是德意志銀行的故事,也是一個很久以前就死去的人,以及一個後來自殺的人的故事,他們的死都與自己的工作有關,而以作者為首我們都想瞭解事情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他們都很傑出,問題只是這兩人使用自己才能的方式,並沒有為世界帶來什麼真正的好事,甚至也沒有為自己帶來幸福。正好相反,他們起了一個讓世界變得更糟的頭,最終把自己也賠在裡面。


當德意志銀行真的成為全世界市值第一的銀行以後,卻反而讓世界陷入更大的災難。也或許這兩人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人類社會總是過度鼓勵人們把事情變成這樣,然後將之稱為成功。


於是總有沾沾自喜的優秀人才前撲後繼的投入其中,鄙視並踐踏和自己不同的人,在讓一切向下沈淪的同時,我們還拿這種人沒辦法。至閱讀本書的理由,或許正在於我們需要知道更多,才能一起慢慢把辦法想出來吧。


讀起來很有趣的AP連結:黑暗巨塔:德意志銀行、川普、納粹背後的金主,資本主義下的金融巨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