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文書名蠻聳動的(原文書名FEAR OF FOOD:A History of Why We Worry About What We Eat無疑平實得多),但本作並非陰謀論取向的作品,相反的作者哈維‧利文斯坦(Harvey Levenstein)是一名歷史學家,食不由已是他爬梳十九到二十一世紀之間,美國曾發生的種種飲食相關恐慌。
由於這些認知、謬誤與刻版印象也隨著美式文化強勢擴散到全世界,於是在不知不覺間成為許多人信而不疑卻不知所為何來的健康認知。例子從有科學根據但被誇大的蒼蠅、牛奶,理應有所注意卻被忽略的牛肉衛生問題,又或者科學根據不明的脂肪、維生素恐慌以及天然食品迷思,甚至完全鬼扯的自體中毒與酸中毒等等等。
如果說有些恐懼來自於未知或者一知半解,那麼知曉這些說法的過去,或許是個開始。其實閱讀本書可以發現,比起陰謀論,更多時候這些恐慌的來源都是十分傳統的人性問題,過程大底皆是如此:
確切或者不確切的科學研究結果出爐時,研究者可能確切相信,外帶為了爭取更多研究經費,於是火力全開猛力宣傳。之後媒體火上加油、科學界、醫學界錦上添花(外帶封殺不同聲音)、民眾則在資訊轟炸下呈現出「喔喔喔,好像很有道理,輸人不輸陣呀啊啊啊」的狀態,然後整個社會燒起來。
燒起來之後可能是猛力打蒼蠅、拒喝牛奶、狂吃優格,也可能是拼命吞維他命(其實沒啥用)、向脂肪宣戰(結果好像是沒多大意義……)。有趣的是如同書中提到的,如果那樣東西比如牛肉本來大家很愛的話……只要沒有明顯即死危機或者機率不夠高比如大腸桿菌,那民眾還是照吃不誤完全不怕死。但如果死亡危機宣傳夠力而且近在眼前如心臟病的話,那倒還真的可能降低牛肉銷量。
整個過程通常不見得有人抱持全然的惡意,大多數人想的都是「這好像很重要很有道理是真理!應該要讓所有人都知道,當然如果我可以從中間賺一點的話……這對大家都好真的」。而當其中確實有人大賺一筆時,這些人不管是諾貝爾獎得主還是知名具代表性的醫界權威,也會變得完全聽不進其他聲音,甚至忽略他的研究其實……不見得站得住腳。
當然商界似乎永遠找得到機會見縫插針賺取利益,甚至擴大宣傳原本就是自己製造的危險(加工食品、化學添加物等等),並透過這份恐慌來賺取利益,比如賣加了維他命的營養食品、號稱純天然食品(加全力拆「有機」的牆角,好讓自己能更輕易過門賺這塊)、以及低脂食品。
閱讀這些各式各樣的健康狂潮是件很有趣的事,雖然內容頗為諷刺(有時甚至顯得荒謬),充滿各式各樣讓人有點生氣卻又無奈的往事(畢竟問題往往沒有解決,而是一路留到現在甚至變本加厲)。人似乎就是傾向相信自己相信的事,不管有沒有根據或者根據夠不夠(有些科學家的問題是沒有的話,也會想辦法把這個「根據」做出來,一切都是「為大家好」)。
每件曾經發生、而且有些觀念甚至存續到現在的食物恐慌,雖然都有著其獨自的經緯,但連續看下來並不難發現,其過程皆十分相似(話說我已經受夠「酸中毒」的說法了,什麼體質偏酸要多吃什麼改善的鬼扯可以停了嘛,這根本沒有科學根據好不好)。
一個又一個的科學權威與知名機構,為了偏見與自身利益,而做出了許多……不好的事,宣傳了一個又一個其實不見得有憑據的見解,並消耗了許多社會資源,而且……終究沒能改變原本想改善的問題。這些始作俑者並不能用邪惡來形容,還離無知非常遙遠,卻成為販賣恐懼的最大推手。
很難分辨主導者、附和宣傳者,以及相信他們的人之中誰對影響的助力最大。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下次又看見一個新科學健康論點描述人最好該怎麼吃時,我們可以多想三十分鐘。搜尋、思考、判斷,那麼或許可以避開再度陷入類似的迷思當中。
維護健康的方法其實老生常談,任何東西都別過度也別對自己太嚴苛,除此之外的部分……根據過往的經驗,一種藥物(或者營養補充品、飲食法)如果「療效很好」,那最好要當心它會在其他地方要東西回來。
食不由己描述了一些「飲食常識」的詭異起源,寫得不算是高潮迭起,但感興趣的話倒也足夠。個人會推薦將本書和減肥史「卡路里與束身衣」一起閱讀,畢竟健康飲食和減肥兩件事的關係十分緊密,同時閱讀的話幾乎可以看見同一班人馬在兩個很近的場子裡瘋狂走跳。
想操縱一群人,有時先把他們嚇死還真的頗為有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