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

搶救與殺戮:軍醫的戰爭回憶錄

對題材很感興趣,不過實際開讀發現和想像的不太一樣,當初期待的是像近年來很流行的法醫系作品那樣,從專業角度描述個人在戰火中醫治病患的經驗與專業分享。但讀下去會發現本書更像是對個人生平的勉力追憶。我所期待的敘述不是沒有但份量不多,當然會寫成這樣是有原因的:作者中風了。


本作可以簡單的分成三部,首先是成長與求學,接著是執業,再來則是中風之後遭逢人生劇變的他如何面對一切努力適應的故事。作者強‧克斯鐵特爾(Jon Kerstetter)是個印第安人,在美國社會中無疑是典型的弱勢族群。但這樣的他在兒時因白喉發燒時,從出診醫師身上感受到憧憬,立誓要成為強大的醫生幫助別人。


我喜歡作者對童年時代的描述,那些關於印第安保留區與小鎮生活的描述,儘管困苦卻很溫馨。他母親為了生活展現無比的韌性,儘管賺錢不容易也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但她提供了穩固的生活環境與心理支援,讓自己的孩子能朝理想不斷邁進。


儘管他的求學之路不算一帆風順,雖然企圖念醫學院,但追不上課業又一頭鑽進興趣結果自動放棄。大學畢業工作一陣子,因為薪水不高決定去念碩士,出來後進入IBM當行銷獲得了不錯的薪資。但工作了幾年後實在無法忘情自己的醫生之夢,通過努力終於進入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醫學院就讀並成為醫生。


接下來作者開始了被戲稱為救生犬的急診室人生,跑遍愛荷華各大醫院急診室的他努力運用專業拯救病患。但該怎麼說呢,有些人骨子裡就是特別渴望刺激,很快的光只是急診室已經無法滿足作者的期待,他決定前往戰亂之地提供醫療,盧安達、科索沃和波士尼亞這些九零年代最為兇殘的戰場都有他的身影。


老實說這部分也是我當初最想看到的內容,可惜份量不多。即使如此光這些短短的敘述已令我印象深刻。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醫師不得不以克難的方式施行手術,而那些病患的傷勢之重往往在醫療當下即可遇見不久之後的死亡。


斷肢、穿腸破肚、顏面傷殘,只因為到河邊提水就被子彈打到重傷的孩子,害怕會留下女兒一人堅持截肢,後來還是抱著女兒死去的母親,為了保溼與擋蒼蠅,不得不把塑膠袋應急式的縫到破個大洞的肚子上……這些宛如地獄的場景是作者擔任戰地醫生時的日常狀態,醫術在那裡是如此無用,但要是沒有醫生那就連一丁點希望都沒有了。


能在絕望的環境裡不斷努力還能感受到意義的人肯定都有某種特質,本書作者赴往戰地一方面是想幫助受苦受難的人,另一方面則是想要追求刺激、熱血與在激昂情緒中展現專業奉獻心力的經驗。


也是這樣的性格讓他回歸愛荷華的急診室後,開始陷入欲求不滿的狀態。這時候他收到國民警衛隊的宣傳資料,只要成為外科飛行醫生,不但可以在飛行外科學院受訓,還保證提供冒險刺激的人生喔!儘管根據我的經驗負責寫這種宣傳手冊的人大多覺得自己在練肖話,但顯然這些宣傳完全命中作者的心:


這根本是為我設計的職業啊啊啊!!!


就這樣作者再度轉換跑道成為軍醫,只不過從他四十二歲成為軍醫,到真正因為戰爭前赴伊拉克前線時已過了十多年之久,再加上戰爭形態使然,也不太能期待會出現像二戰電影或影集一樣的驚心動魄場景(對這感興趣的話很推薦血液這本書)。


儘管處理重傷士兵仍是作者日常,時而省思時而因憤怒失控的心理描寫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因為年齡因素,占回憶主要部分的仍是驗屍與管理職,特別是驗屍,不管是涉及政治因素的海珊家族成員遺體,又或者不得不咬牙為遇上墜機而化作屍塊的同袍友人辨認身分,全都成為終生難忘的經驗。


老實說本書無法提供讀者緊張刺激的軍旅經驗談,因為作者回憶起的更多是戰地的喧囂、炎熱、呆滯與殘酷氛圍,以及圍繞這一切日復一日的循環。雖說實際上想必有著更多緊張的體驗,但至少本書對此沒怎麼描述,我不曉得是不是中風的影響,總之比起戰地醫生時代,軍醫時代的描寫顯得沈悶、憂鬱且無奈,儘管會有些歡笑與振奮時刻,卻又常被悲痛與意外輾過。


接著有點反高潮的,作者在某天夜裡為了急赴醫院奔跑時跌斷腿與肩膀,結果就這麼被後送。離開伊拉克沒多久他因為耳石移位的暈眩就醫,結果意外診斷出腦中有動脈瘤。好吧,該動手術還是得動,結果動完手術後碰上多發性中風,讓他的人生產生巨變,這段過程也占據本書最多的篇幅。


閱讀時可以察覺到作者是個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很高的人,整個職涯都聰明幹練的達成目標,於是中風產生的變化與失控也為他帶來極大的痛苦。書中對於這一切的心境與因此遇上的困境都有深入詳實的描寫,肢體變得不再協調、思考與記憶能力也受到損壞。


剛開始還在逃避現實時,作者曾妄想只要區區六個月特訓就能回歸正常生活,但實際上等待他的是一個不可逆的轉變。那怕還沒準備好要退休,但身體能力已不容許他繼續擔任醫生與軍人。這部分讀起來老實說瑣碎又平淡,這當然跟作者本身文筆與目前的大腦狀況有關是故難以苛求。


不過儘管如此讀著讀著還是會為那些樸實記錄裡,充滿生命力的掙扎與迷茫產生共鳴。因為把復健目標預設得太高,結果在無數次努力後依舊達不到理想而失落。時不時在治療中感到希望與醒悟,但換個狀況馬上又會跌回本來的心結裡頭難以脫離。


這些常人都會有的問題在中風之後被放大到難以忍受,可當那是自己唯一的日常時,也只能咬牙繼續前進。我對作者如何慢慢接受自己有PTSD的過程印象深刻,如同書中記錄的,儘管軍方會就這部分提供問卷與療程,但大多數的士兵都會有意識的造假並迴避診斷結果。


畢竟要是被發現有PTSD那第一是會被認定軟弱(我忍不住想起基地帝國:美軍海外基地如何影響自身與世界裡曾介紹過的,帶有濃濃厭女傾向的訓練方式如何形塑士兵與團體思維。然後又想起庫布力克那部或許根本不是談越戰,而是關於所有戰爭的電影金甲部隊),第二就是擔心會因此失去工作,很多軍人都不能沒有這份收入。


作者如同其他士兵一樣,剛開始也不覺得自己有PTSD,過往的創傷確實存在但那又怎樣?根本不算是問題!很難確定如果作者沒有中風的話,這問題以後會以怎樣的形式顯現出來。不過中風以後他變得無法抵抗這份創痛,雖然堅決否認醫生反覆的暗示,但那些指標卻也越來越明確。


噩夢存在且無比鮮明,終於在一次與越戰老兵交談中,聽聞對方曾在睡夢中把自己妻子當作敵人殺害時變得愕然且無法否認,因為他也曾經在睡夢中攻擊過他的太太!終於有了病識感以後療程才真正發生作用,老實說剛開始看作者死不承認有PTSD,又對治療師和心理醫生各種偏見實在很煩躁。


但隨著他慢慢接受事實並開始認知到他人專業的存在時,這整個過程讀來也能感受到誠懇。若要說有什麼還是讓人很在意,又或者說讀起來比較不舒服的事,就是作者的夫妻關係吧。該怎麼說呢,這本回憶錄是一個人不斷追尋自我的故事,但站在他太太的角度想像總覺得比較偏向放飛自我。


不斷的轉換職業方向甚至還成為軍人,為了達成個人理想,時不時就把四個小孩和整個家丟給太太一個人扛。儘管也不斷提及兩人關係時常陷入緊張,不過依然反覆強調夫妻之間情深意重,但感覺這仍是讓人壓力很大的夫妻關係。


而且作者儘管有所意識,但從字裡行間讀來卻又不免讓人感覺,或許他從來沒有真正思考並意識到這件事。只能說就是很舊時代的大男人主義吧,很有男子氣慨,卻在追求自我的同時把大部分責任都外包給妻子,這是我讀本書時心情常常很複雜的理由。


另一個心情複雜的點還有作者極之困難的書寫過程,由於中風的影響作者閱讀與寫作能力大受影響。他依舊擁有智力與過往知識,但反應和行動速度卻變得困難且緩慢。可以回憶,卻難以用完整並精彩的方式呈現。


不過即使如此這本書還是寫出來了,看著作者如何一稿二稿三稿咬著牙拼命記錄過去的敘述,真的是非常努力卻又讓人忍不住害怕,無法控制自己的感覺我想是人類最深沈的恐懼之一。


於是搶救與殺戮:軍醫的戰爭回憶錄(Crossings: A Doctor-Soldier’s Story)是一本我以為題材會命中個人偏好,結果實際上方向差異挺大的作品。不過我並不討厭這份差異,雖說是意外但也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體驗,其中有好也有壞,而那總歸是可以知道更多的機會,既然如此那讀完也值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