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

大銀幕後:好萊塢錢權祕辛

雖然總是需要心理準備才能好好看完一部電影,但對於製作電影的故事我總還是抱持高度興趣。然後愛德華.傑.艾普斯坦(Edward Jay Epstein)這本從各角度剖析好萊塢運作法則的書籍,10號字加上密密麻麻的橫行排版讀下來感覺真是充實……


好萊塢從二十世紀初一路走到如今樣貌,其中經歷了數次轉折。作者從最早的片廠制時期開始介紹,這是好萊塢早期藉以發跡的一條龍壟斷經驗法則。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幾位連鎖戲院老闆,為了讓自家放映廳一直有新影片招攬觀眾進場,便成立自己的片廠以確保片源穩定。


在1920年代,為了躲避愛迪生的特斯拉公司就攝影機專利使用費提出的官司,大老闆們集體從美國東岸遷移到彼時法規控管較鬆的美國西岸小鎮好萊塢,在那裡開展打造夢幻事業的未來。這時代的片廠將戲院牢牢掌握於手中,要放什麼片想放多久都由片廠決定。


反正觀眾總會買票入場,收入扣除戲院成本的利潤還都會回到片廠手中,而且這還不是最爽的地方。片廠制時代包括導演和明星演員在內的整個劇組基本上都沒有決定權,一切全是片廠老闆說了算。


導演只是領片廠薪水的零工,到場就是按片場的工作計畫表開拍就是了,每天進度都要跟上,否則大老闆可以說換人就換人(反而歐洲還是導演主導電影)。也難怪記錄片五人歸來:好萊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Five Came Back)會提到,裡頭幾位名導退伍後回到好萊塢,卻遭遇到自己的名氣全失幾乎要從頭開始的窘境。這在現代簡直難以想像,卻是彼時大家全是片廠打工仔的真實體現(所以霍華.霍克斯拍夜長夢多時,還會被華納老闆譙真有必要花七十美分去拍電報嘛)。


導演如此,演員也好不到那裡去,雖然名氣就是錢潮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也一樣,但片廠可是很嚴肅的咬定明星之所以有名全都是靠自家公司的經營和宣傳,沒有了片廠,明星不可能成名也什麼都不行。


所以當時的演員不管再有名也都必須和片廠簽固定長約,薪酬不高而且想跳槽的話別家電影公司怕被告還不敢用。不過片廠制的榮景終究無法萬世千秋,進入五零年代好萊塢大頭們發現一條龍式的壟斷市場不太可能持續下去。


美國政府開始就各大片廠進行托拉斯調查,逼這些大老闆不能繼續左手開戲院右手拍電影。同時期明星和經紀人也開始反抗不公平的演員合約,在法院獲得勝利後,從此明星演員不再是片廠的單純員工。片廠從此受限於成本與收入拆成,拍電影不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附帶一提這其實是美國電影圈第二次大地震,第一次則是電影從無聲變有聲的時候。原本無聲電影時期,為了讓觀眾能看懂劇情,劇本都力求簡單最好可以看圖說故事。這樣的電影自然不會出現語言隔閡,想推廣到海外也非常容易,畢竟一群人用肢體動作搞笑的畫面要跨越文化限制並不難。


但當有聲電影成為趨勢,劇本勢必變得複雜,對白帶來的龐大資訊量也讓故事推進變得更加緊湊。這樣的電影固然更加吸引本國民眾,但要想推廣到海外就變成難題了,觀眾根本看不懂啊!


在當時好萊塢片廠想了許多辦法,比如超蠢的拍攝海外版電影,也就是在外國找當地演員拍一樣的情節……那個,可是觀眾就是想看大明星演員啊 ~(囧)不用說這招失敗了,那好吧,電影公司想出了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配音!


乍看之下沒有問題,只是那畢竟是二十世紀初,所以不管是配音員的演技還是另外壓制音軌的技術都很糟,最終成品配到音畫分離到讓觀眾出戲是常有的事,根本變成趕客的妙招。這下電影公司不得不再想新招,這回得到了絕佳主意,那我們配字幕不就好了嘛!


這辦法放到現在會讓人覺得接下來肯定可以解決問題,但又錯了,因為在1920年時包括歐洲在內,全世界都有一堆觀眾根本看不懂字幕,又或者就算看得懂但因為沒錢買眼鏡所以根本看不到字幕……這在如今難以想像,卻在當年讓好萊塢片廠頭痛了好一陣。


後來是怎麼解決的?答案是沒有解決,因為在片廠制運作下電影公司拍片根本不怕賠錢,海外收益消失頂多就有點遺憾,不會像現在這樣變成惡夢一場徜何況整個戰間期雖然經濟蕭條,但反而讓美國民眾為了掙脫現實而更踴躍的跑電影院。


於是二戰結束後片廠制在美國政府壓力下瓦解時,這行業快速成立委員會協助好萊塢走向全世界,而此時海外觀眾的教育水準也已經提升到能夠簡單看懂字幕的程度。於是不知不覺間全世界的電影在商業巨獸的效應下,走向由美國人的電影品味決定,而這群人正巧也(極可能)是全世界最不擅長看字幕的存在(雖然他們可能覺得也不需要啦)。


回到片廠制瓦解這回事,總之不再能走壟斷路線後,電影公司很快發現拍片不再保證回本。雪上加霜的是電視這種發明也逐漸普及,這段時間幾家大片廠除了本來就合群的迪士尼外,全都走堅壁清野路線,堅決不提供任何影片給電視播放。而且為了把觀眾吸回電影院,努力追求極致畫面、音響體驗的技術、大製作大場面的史詩巨片接連上陣。


只是不可諱言的是這種片拍起來也很花錢,賠起來更是嚇死人,最終幾大電影公司還是認清事實,電視是非常重要的媒體兼賣播放權的伙伴,而且做電視節目比拍電影好賺多了。


於是接下來讀者看見的是一連串的併購、併購再併購,最終除了早就在世界各地弄好自己邪惡基地也就是專屬頻道大米奇帝國外,幾乎每家電影公司最後都回頭收購美國大型電視網,打造自己的巨大金流王國(按美國法規無法收購電視網,只能和其他大廠策略聯盟的SONY除外)。


作者在書中透過幾位影響好萊塢經營方向的大亨小傳,順帶讓讀者瞭解美國電影業是如何走到今天這步。例如開創智慧財產權授權帝國,外帶第一個以兒童為主力製作影片的華特.迪士尼。還有開啟經紀人無雙協助明星掙脫片廠掌控的路.魏瑟曼。


以及讓出租市場成為片商超級金雞母的桑能.雷史東。還有利用自己強大的研發能量,一早相準同時控制規格和內容等於錢潮滾滾來的盛田昭夫。更別提志在將旗下公司轉向全球規模經營編織超級電視媒體網絡的魯柏.梅鐸等等(雖然看見RCA創始人的故事整個很想吐他口水)。


這些人的故事也是好萊塢發展的故事,同時也是幾家主力片廠併購來併購去、又如何從排斥到把電視網整個買下來、多角化授權發展,透過分流創造巨大收入的輕鬆簡史(雖然是用十號字),連帶也能從中看見好萊塢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如何變化的。


雖然在片廠制時代票房就是一切,但在現代票房收入已不是整部片能否回本的全部重點。有些片雖然票房不夠亮眼,但透過後續的DVD與錄影帶、出租市場、授權電視或串流媒體播放,以及利潤超豐富的授權製作周邊產品等,不但能回本而且還肥得流油。


不用說這些油油的策略都是下映後才能開始運作,又電影上映時,分配給戲院的比例會隨上映周數逐漸提升,可以想見這年頭電影公司其實不希望上映時間拉太長。所以現在的片廠期待的是在上映前想辦法喬個不會和其他大片相衝的時間,然後海放廣告想辦法把目標客層掃進電影院以衝高首映票房。


之後千萬別上映太久,時間差不多就趕快下片換管道圈錢了。當然票房不好的電影爆米花和飲料很難賣,戲院根本會直接把電影踹下去,電影公司也急著趕快用後續手段多少回一些本。更何況有些片電影院賣不動,但錄影帶或圓盤可好賣得很。


而且原則上只要首周票房數字夠亮眼,那零售商方面叫貨的數字也會很漂亮,後續的授權費也好談(或說有很多家願意買),而在美國可能會涉及托拉斯控訴的包裹式授權在海外更是全無問題,可以靠大片母雞帶小雞,統包一堆其他電影叫海外代理和戲院吞下去。


也因此這年頭電影賺賠已和票房關聯不大,甚或該說由於拍片成本越來越高,要指望全用票房回收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若只以票房做回本標準的話,絕大多數的片子會賠錢。但透過上述提過的各式各樣的收入來源,片廠便能藉由旗下的發行公司慢慢的回本之餘還倒賺不少,比如迪士尼就是最早開發出周邊產品大作戰,藉此狂賺授權費的天才。


而且DVD延續錄影帶市場時期的拆帳方式,早期因為退貨的計算太過複雜,所以片場都是以以批發價的百分之二十將錄影帶「賣斷」給製造商(之後退多少回來都無所謂,反正先付百分之二十就對了),也就是說製造商只要付電影公司批發價的百分之二十,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利潤。


不用說,電影公司在往後的時代裡自己成立子公司來製作錄影帶和DVD,所以利潤都在自己手上,然後付百分之二十的版稅給片廠(於是我們真的不意外電影公司非常樂於承認自己過去幹了很多蠢事,把好好的片子剪成爛片。不過請不用擔心,我們現在願意亡羊補牢,即刻精心獻上「終極導演版」,有普通盒裝、鐵盒裝、新舊大合集,還附贈花邊或者遊戲給您,好電影,值得再來一片!)


總之各式各樣「新版本」、「特殊包裝」、「系列大合集」的電影DVD對片廠來說都是成本極低的好生意,能讓很久以前拍的片子繼續活著圈錢進來自然多多益善。也只有少數神級導演如庫柏力克,才有那種「發條橘子」這片我不賣了讓他下市,然後華納兄弟還真的願意配合一封幾十年不公開,直到導演死後才解禁的權力。


連帶最油的DVD市場都可以搞這種精妙手法了,其他方面的財報之不透明自然也用上各種花樣,在交換中心裡統一計算,錢能留多久就多久。各種技巧皆令簽了全球淨利分紅的小咖們領到收入的日子遙遙無期(然如果是史蒂芬史匹柏或湯姆漢克斯這等級的,就有辦法簽到全球總收入分紅的合約,但這收入一分配出去在會計上會馬上變成本,於是其他分淨利的小咖就更不可能拿到錢啦)。


不過雖說只要拉長時間大多數的電影、特別是有口碑的電影早晚都能回收成本,但也有像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那樣直到本作成書時都還沒回本的經典,嗯……也難怪要讓電影公司願意開拍一部片其實並不容易。


雖說這世上爛片多到總讓人覺得電影公司是不是都閉著眼睛拍,但其實好萊塢每年都有一大堆製作人在推銷新企畫、有一大堆劇本等待開發(這年頭劇本都是一堆編劇接力的成果,就像我也是看了本書才知原來電影特效也不是一家公司包到尾,很多電影都是分段發包的)。


這些企畫要能通過電影公司的層層關卡得到「綠燈」開拍並不容易(即使得到綠燈的電影依舊常是爛片)。更別提之後不管是拍攝、剪接、特效還是混音全都是難關,看著本書一樣一樣把拍片途中可能發生的每樣事情弄懂,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比如導演要怎麼帶領劇組克服一切問題(一群人臨時湊在一起工作,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在知名演員有限又卡很死的時間裡把片子拍完,還要能擺平製片、電影公司等出資者。又演員總是得在根本不可能連戲拍攝的生態中進入狀況把戲演好(外帶現在特效當道,演員常只能對著空氣演)。


這之後還有音效如何處理,要怎麼平衡所有聲道完成效果良好的混音,以及同樣麻煩到爆炸的剪接。畢竟為了剪接方便,導演實際拍片時都會各角度拍很多次好供最後取捨之用,最終進到剪輯室的是一堆名為毛片、看起來雜亂無章的零碎片段。要怎麼把這一切弄成好故事、或至少能看的故事,自然需一群人本著專業與耐性,在小房間裡坐下來並花費上大量時間。


即使在可以透過電腦軟體輕鬆的隨意排列組合的現代這都是苦差事,更別提古早那個要面對真正膠卷的時代了(還是現代啓示錄,在剪輯之前的毛片長達1500萬呎底片,光想像就是場惡夢。另外星際大戰第四集原始版本亂七八糟,是靠著剪輯建功這點也非常有名)。


花上一大堆功夫拍出的電影大家自然都希望能賺錢,可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常看見電影公司(無論是大片廠自己,還是底下的子公司)拍出擺明不會賣但意在奧斯卡的優秀作品,打破好萊塢一切向錢看的論點。


根據作者分析,好萊塢會時不時違反資本主義的理由其實簡單易懂。


第一,好萊塢本身就彌漫著自己吹捧自己的文化,而想塑造高人一等的權威形象,光只有錢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藝術價值護身才行。奧斯卡獎便是好萊塢為了推廣自家名氣、向外宣揚電影藝術價值而創辦的業界大秀。那想持續維持好萊塢在外界眼中的地位,終究不能凡事一切向錢看,總還是得定期拍出一些好電影才行。


那怕作品不一定會賣或者部部都賣,但優秀的導演與明星在好萊塢依舊走路有風,因為他們的存在與他們所創作出的電影及其影響力,正是好萊塢在世人眼中的價值所在。而負責執掌綠燈的主管們有很多都是從小看那些經典名片長大的,本來就是憧憬著這一切才進入相關行業工作,夢想著有一天能催生出比美兒時看過的那些經典的偉大作品。


於是為了追求名聲,電影公司和相關從業人員還是願意冒著賠錢風險拍好電影。即使大眾娛樂品味越來越庸俗化,市場現況就是爆炸無腦動作片最受歡迎(神鬼任證第一集就在試片後,被要求砍掉至少二十分鐘的有腦時間,全部改塞動作場面),但片廠主管還是願意放行,讓導演和演員追求他們的藝術夢,僅管不是每一次都成功,但成功的每一次都能再為好萊塢鍍上一層金。


於是我們不意外近來常看到大導演示警,當片廠只願意推出一部又一部的續集、重開機與超級英雄宇宙電影時,這會對下一代的電影生態產生什麼影響?


至於第二點嘛,就是片廠主管放行綠燈結果大爆炸的結果,其實對他們自己的生涯發展沒什麼負面影響。就算某部片賠錢,但放行該片的主管通常不會受罰,反而還能因此和知名導演、明星建立良好關係。


這樣他們日後跳槽改行當製作人,提出的企畫案便更能吸引業界名人加入,然後賺得還比當片廠主管時更多。嗯,所以何必把公司的錢守那麼緊呢?時,在裙帶資本主義盛行,凡事關係最重要的好萊塢,適度的賠錢拍好片對片廠主管的生涯規畫可是更加有利。


那也正因為好萊塢為自己塑造的光環確實透過他們的電影成功傳播至全世界,所以打從二十世紀初以來,便一直有富豪喜歡插花拍或投資電影。背後動機很多時候是想和明星上床(煩)雖說這些人因為有錢到可以跳脫好萊塢慣例,也確實常會拍出一些有趣的作品。


但正因為好萊塢的光輝本身就建立在名聲上,所以待在裡頭的人、特別是靠名氣吃飯的大明星,對自己的公關形象自然也格外注意,同時這也是已經非常專業化的領域。我們時不時就會看見明星在日常做了什麼好事、達成什麼英雄功績,好像他們和自己電影裡演的角色真有那麼點相象。


不過實際上一切全是公關效果,這是一個不管戲上戲下都要一直演的行業。大多時候談到做自己,就是說服自己那就是做自己。當然要怎麼創造良好公關,首要當然就是儘量政治正確一點,對圈內圈外都是(別的不提,看看梅爾吉勃遜喝醉酒後罵了猶太人的下場)。


好萊塢最著名的政治特點有兩個,第一項是強大的民主黨傾向,第二項就是猶太人在這行業佔據了極大發言權。好萊塢幾大片廠最早的創始人幾乎都是猶太移民第一或第二代,初到美國的他們很難介入早已殺成紅海的傳統行業,於是嗅覺敏銳的幾個人跳進戲院然後開始拍片,同時大加發揚裙帶關係一個拉一個,最終造究如今猶太人在好萊塢的龐大勢力。


但有意思的是反猶勢力在1920 ~ 30年代,其實對甫成為好萊塢大頭的猶太人形成不小的威脅。不但有媒體與民意代表質疑這一切全是猶太人的陰謀,他們都是共產黨陰謀顛覆國家,應該要好好關心甚至處理一下這幫邪惡猶太人。


曾在歐洲受過各種壓迫的猶太人大佬不敢小看這股浪潮,於是他們努力想在各方面證明自己對美國無害甚至有貢獻,除了努力拍出好片賺更多錢外,為了證明自己一切絕對僅遵公序良俗、絕不敗壞美國人的道德,他們主動應和檢討聲浪,在1923年默許推動電檢制度(詳細的故事有試著寫在法蘭克.卡普拉電影心得集 1 前言與關於海斯法典前後的事這篇裡面)。


由威廉.海斯主導的海斯辦公室與片廠同業公會「美國電影協會」共同對好萊塢電影訂定各種神奇的標準與潛規則,像黑色電影經典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就是給這些潛規則搞到劇情連他爸雷蒙.錢德勒都認不出來,有具屍體一路留到最後就這樣裝死沒解決了(不過這部電影也告訴我們,雖說當然是不要有洞比較好,有時候洞不洞其實也不是一部電影究竟好不好的重點啦)。


大銀幕後:好萊塢錢權祕辛(The Big Picture: Money and Power in Hollywood)這本書從各方面深入介紹並說明好萊塢的運作過程,內容豐富且精彩,雖說可能是受限於資料來源有時例子舉來舉去都是同幾步電影,但除此之外提及的各種花邊也已十分精彩。


當然世事變換莫測,本書中提及的許多業界狀況如今又出現許多驚人的轉變。比如迪士尼已經確定將收購二十一世紀福斯,無疑給本書中提及的六大片廠狀態帶來極大的變動。賣影碟賺大錢的時代也已經過去,現在可是串流媒體的天下,舊片版權這隻金雞母現在純度可是又大幅提升。


而書中時不時便提及的哈維.韋恩斯坦也從好萊塢的黃金製作人,成為人人喊打的性侵 / 騷擾慣犯。不用說,本書雖有提及大多數跑來好萊塢混的財主目的主要是想和女明星上床,但也沒就好萊塢嚴重的性剝削文化有任何深入探討。另一個可惜的點和上述有微妙的關聯,那便是本書提及好萊塢電影中的政治邏輯時實在太過蜻蜓點水、讀來有點沒勁。


但整體而言對本來即對業界瞭解不深的讀者如我,本書完完全全就是一套齊全的大補帖(看那迪士尼經典的財報手法,害我為了弄懂還得跑去拷問自己認識的會計師)。總而言之雖然本書的字體和排版對眼睛不太好,很多時候也不夠深入,但想瞭解好萊塢歷史與運作規則的話,這本入門書絕對推薦。



4 則留言:

  1. 有电子书吗?蹲一个,目前没有看到大陆版

    回覆刪除
  2. 很遺憾這部沒有電子書,台版的實體書也已經絕版。

    中國版的話,可能要看中國的出版社有沒興趣了。

    回覆刪除
  3. 有簡體版哦,書名叫《製造大片》,而且翻譯也是宋偉航~

    回覆刪除
  4. 這樣的話應該是中國有買台版譯文出書,希望還沒絕版可以順利買到!

    回覆刪除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