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

20位顛覆飲食潮流的革命家:看這些人如何改變我們的味蕾與經典食譜

看見噗友推薦這本書,覺得很有意思便找來看。如果對相關主題感興趣的話,本書所介紹的二十位餐飲名人,應該隨隨便便都能認識超過十位。不過我的狀況是雖然知道、也大略知道他們的貢獻與名聲,但要談到生平細節,又或者放在整個餐飲史的脈絡裡來看的話,真的沒很熟。


20位顛覆飲食潮流的革命家正是作者史帝芬.韋安仕(Stephen Vines),選出他認為其貢獻對現今餐飲界產生革命性變化的二十位名人,簡單介紹他們的事蹟、生平、爭議與成就。當然這種名單型的作品,就選擇標準而言總是會有爭議,也受限於作者接收資訊的範圍。


不過我讀這本書單純就是想知道得更多,沒打算計較誰誰誰更應該入選(反正我對餐飲史也沒熟到那種程度),所以抱持單純想知道的心情看得還挺愉快的。如同作者在序言提到的,本作定位比較像開胃小菜百匯,抱著看熱鬧的心情認識更多餐飲史,無論如何都是有趣的。


不過也因為重點是介紹二十位名人的經歷,所以心得還真是會讓人有點不知要寫什麼。不過想了想,我覺得這本除了介紹新知外,也會讓我聯想起很多其作品。像開頭不用說一定是丟出法國(西方)料理殿堂級的卡漢姆和艾斯科菲耶,書中提及這兩位都是受惠於法國大革命之後社會形態轉變,才得到成為知名大廚的創業機會。


如果對這部分感興趣的話,我會很推薦巴爾札克的歐姆蛋這部作品。他以巴爾札克這位十九世紀法國文豪的小說為引子,介紹了法國在大革命之後餐飲界在各層面的演進與改變,是相當有意思的一部歷史社普書。


除了歷史名人外,現代的廚師也入選好幾位(也常常在台灣的電視上出現這樣),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也可以考慮找找安東尼.波登的散文集半生不熟,裡頭可以看見作者對這些名人的意見與觀察,提供了不少,呃,有趣的角度(好吧,會對本書感興趣的讀者,說不定大半都不會錯過安東尼.波登的作品)。


另外台灣人真的很愛吃,所以餐飲類的書籍出的也蠻豐富的,雖說真的要比國外還是有源源不絕的好書台版出不完,但基本上出的量也算驚人了。本書中所介紹的名人的相關作品其實很多都有出台版,有興趣的也可以盡量找來看。


不過閱讀本書讓我最有感覺的部分,是關於食譜寫法的改變。本書中收錄了作者認定最早的有系統食譜作家巴托洛米歐.普拉提納(Bartolomeo Platina),再加上書裡各個不同時代的名人大部分都有寫食譜,所以也可以趁機觀察到食譜撰寫上的格式與目標客層的改變。


別的不提,光我小時候讀家裡的食譜試做時,便已常因為裡頭簡略的說明眼神死(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中間跳過了什麼步驟,是奇蹟嗎?)更別提十八、十九世紀那時候的廚師,寫食譜的對象根本是針對其他廚師,所以過程描述之省略與各種跳躍,對不擅長廚藝的讀者而言讀來恐怕有如天書(但本來就不是目標客層啦,人家是寫給靠這吃飯的人讀的,很多東西不用寫是常識,看不懂也不用混了)。


像現代食譜這樣在介紹料理過程前,先把材料內容整理成清單等各種格式,也是從十九世紀英國的比頓夫人(Mrs Beeton)開始,才慢慢一路建立起來的。而且隨著食譜的預設客層從專業人士轉為社會大眾時,內容變得越來越傻瓜想想也是理所當然的,更別提現在分解步驟搭配大量照片,已經慢慢變成標準配備的感覺(當然技術要求高的食譜還是很多啦 <- 對我來說是看照片用的 <- 不爭氣)。


老實說我真的挺感謝傻瓜型的食譜,因為該怎麼說呢……有些資料可能太理所當然了,所以某些高等食譜裡不會寫,可是我真的不知道啊!比如我小學四年級曾經因為,不知道打蛋白一定要同一個方向打才打得發這個事實被搞得很慘過。如果這世上體諒我這種阿傻的食譜多一點,很多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啊 ~(拭)


咳,怎麼好像 變成抒發心靈創傷的感覺呢?總之20位顛覆飲食潮流的革命家:看這些人如何改變我們的味蕾與經典食譜(FOOD GURUS: 20 people who changed the way we eat and think about food)的內容如上所述,除了可以更認識一些餐飲名人外,也能從中感受到歷史潮流的轉變,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來讀讀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