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

美國動物(American Animals,2018)

記錄片導演Bart Layton第一部劇情片,故事由真實犯罪事件改編,描述四名大學生決定洗劫肯塔基大學珍本室收藏,不知幸與不幸,整個過程他們腦袋發熱但基本沒有在轉,所以犯下一連串匪夷所思的錯誤,最後也招致灰色但罪有應得的下場。


整部電影原則是個大雜燴,黑色電影當骨、搞笑YA片為肉,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1975)的荒謬與渴望,我倆沒有明天的精神之當代版,並引入仿記錄片手法,外帶致敬一大堆犯罪電影,元素很多不過燴得有趣。


第一次知道奧杜邦的美國鳥類圖鑑(The Birds of America)這本書,是在觀鳥大年這本書裡面(雖然不涉及犯罪,但該書描述全美賞鳥競賽很有意思,喜歡鳥和熱血冒險故事的話推薦一讀)。不過雖說知道這本的插圖是極品,但還是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實際美到什麼程度、還有開本究竟有多巨大……新手選這個東西偷也只能說真是天才之舉,後續果然無論犯罪過程還是銷贜都直接大爆炸 ~(合掌)


咳,接下來回到電影本身,其實本片描繪的犯罪動機,很明顯是這群中產階級死小孩渴望脫離現實生活成就些什麼,不希望一輩子碌碌無為。片中很多段落都讓人強烈聯想起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1967)裡,克萊德說服邦妮一起去犯罪時的那段話:妳是要一輩子在這裡當店員,還是要試試看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性?那實在是電影史上令人動容的一刻,而美國動物中的這群青年也是基於相同理由腦袋發熱。


麻煩的是這些大學生其實過得並不差,煩腦都是第一世界煩惱,說要去搶劫但既沒勇氣破壞社會秩序,也不願下苦心研究專業技術。反而企圖用拜咕狗、看電影,特殊化妝,還有其他諸如此類的浮誇手段,期望創造出比美經典電影的完美犯罪。缺乏實做的結果是,他們的計畫幻想成分遠大於可行性,根本是抱持玩樂心理大曬個人白爛程度,結果自然變成想像很美麗不過現實有其殘酷的一面。


先生,林布蘭又不見了:惡名昭彰的藝術品偷竊故事提過,很多竊賊盜取藝術品時手段非常漂亮,但得手後卻因為後續行動破綻百出結果迅速被逮。不過美國動物中這群大學生,呃,何止得手之後才破綻百出,他們得手前就已經各種北七,得手後更是驚慌失惜到放飛自我,只差沒上網公告住址表示快來抓我了(也難怪劇中的圖書館員本人看完電影後表示她終於可以釋懷了,這群大學生不是壞,他們就是蠢啊)。


也因為這樣,所以劇中籌備完美犯罪的開心過程,以及實際行動時各種誇張出槌場面才那麼的,呃,充滿搞笑YA片那種無憂無慮的天真,外帶點沾沾自喜的自命不凡。看見導演訪談中提到這部的靈感來源是熱天午後……嗯,瞭了,真的有那味道,只不過這也是搞笑YA版的熱天午後。


和我倆沒有明天的時代相比這是個規則完整到快令人窒息的時代,於是美國動物也體現這份不上不下的掙扎。主角群雖然遠遠不是底層社會人鼠之間那種註定破滅的人生無望者,卻十分茫然,找不到生命目標卻也不甘於平淡過完一生。可想歸這麼想,他們卻又沒有破壞一切追求自我的勇氣,甚至連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都不確定,某方面而言就是發大夢,想要用最簡單的方式成為特別的存在。


他們平庸怯懦,有自覺的引用大量經典電影元素來襯托個人品味與計畫水準,卻遮掩不了自己的思想空洞與考慮不周。實際到場才發現整組人馬連最基本的環節都沒有認真確定過,只妄想得一口好搶劫。於是隨著計畫執行走調得越來越嚴重,而他們又必須真正面對來自拍賣公司與執法人員的專業檢視時,黑色電影的破滅基調自然而然開始浮現。


當然這畢竟是平庸的犯罪事件,於是觀眾甚至也無法像看黑色電影時那樣,有時轉而對主角抱持同情。不,事實上這群青年就連被抓補的過程都如此的照章行事又理所當然。導演以類記錄片的方式來串連全作,增添後設趣味的同時,也讓觀眾拉開和角色的距離,不是完全無法同理卻也保留了批判意識。


最終彷彿述說了這是個庸俗的時代,美國夢的性質已淪為白日夢,連追求茁越的渴望都顯得如此半調子。到最後就連不特別有意義的殘渣都還有榨取的價值,您瞧瞧,這可不是拍成了電影嗎?我想空虛與茫然正是本片主軸,也是橫亙當代中產階級年輕一輩生命的最大苦惱所在 ~(苦笑)


附帶一提,劇中大量引用犯罪電影捏他,不過有實際引用的畫面只有史丹利.庫布力克的經典黑色電影殺戮(The Killing,1956)。老實說我剛開始認成夜闌人未靜(The Asphalt Jungle,1950),因為兩部都是Sterling Hayden主演,引用的這幕還是庫布力克致敬約翰.休斯頓的分鏡,然後夜闌人未靜最近才看印象比較深(不過一發現是Sterling Hayden演的角色在主導計畫時就知道是The Killing了XD),導演這段挑得很漂亮,只用一幕引了兩部黑色電影經典。


看美國動物(American Animals,2018)的時候可以發現導演手法挺花俏的,大量混合不同類型電影甚至紀錄片的元素又不顯得雜亂,技巧不錯、深度尚可然後娛樂性豐富,致敬也自然。我覺得第一部劇情片就有這樣的表現蠻不錯的,但要說取巧還是很取巧,往後如果想走得更遠,那更多且更深刻的原創性便有其必要,期待導演往後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