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開頭是一場主題為紐約地鐵眾生相的攝影展,一名先高貴後潦倒的男子引起愷蒂注意,那讓她回憶起1930年代的某一年。出身於紐約中下階級的愷蒂在一家法律事務所擔任助理,工作評價不錯、暫時也沒什麼讓不她滿意的。直到某天愷蒂與同住租屋處的千金小姐伊芙碰上了華爾街菁英錫哥,半隻腳踏進上流社會,在意外、機遇與真相的風暴中,得到也失去許多……
該怎麼說呢,或許就是那種閃閃發光的感覺吸引我吧?讀完小說簡介會讓我老套的猜想,這或許是個姐妹為了搶男人(和上流社會入場券)互相捅來捅去、然後也和很多人互相捅來捅去的故事。
不過令人驚喜的是這猜想全然錯誤,作者亞莫爾.托歐斯(Amor Towles)寫出的是一個讓角色在機運下靠著自己確確實實閃閃發光的故事。雖說主線剛開始有點灰姑娘踏入上流社會的套路,但隨著劇情發展王子不再王子,女人要不無論如何都可以活得像貴族,就是決定靠自己成為貴族。也因此當我讀到書裡這段時,便決定要喜歡這本小說了,這和我原本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你看到傑克旁邊那個三十歲金髮女郎?那是他的未婚妻凱莉.克萊博。凱莉無所不用其極才坐進那張椅子,她很快就會開始幸福愉快地監督女僕,監督餐桌擺設,監督三棟房子的古董椅重新包襯墊的事;這些都很好。但如果我是妳這個年紀,我不會想著怎麼擠進凱莉的位子,我會想著怎麼擠進傑克的。 」
附帶一提,作為引子的攝影展,會讓我很想猜是不是取材自史丹利.庫布利克發表在1947年的那一組「紐約地鐵裡的生活與愛情」。那是庫布利克高中畢業後在展望雜誌半工半讀的四年時期留下的作品,一個用隱藏式相機四處偷拍的概念,而且即使如此他還是拍得很好(偷拍技巧也越點越高)。雖說算算現實和小說的時點可能還是對不上,不過,嗯,我總覺得就是在講那組照片。
閱讀時最愉快的一點是小說中每個角色都很迷人,更重要(神奇?)的是,整本書幾乎沒有踩著別人向上爬的情節(更重要的是女性之間多的是互相幫助,而非為了追求男性青睞而努力撂倒對手,這部分讀來很棒),有的是每個人各憑本事在內心認同的領域向上追尋。
無論想要的是事業成功、自由自在的冒險人生、不愧對己心的生活方式,還是樣樣完美的生活營造。角色們懷抱不同的價值觀,即便經歷迷茫或者人生低谷,仍咬著牙繼續朝未來邁進。
有些人獲得了世俗定義上的成功,也有些僅是單純得到心靈平靜,但無論如何那些多彩多姿(或至少在正面想像中是多彩多姿)的人生讀來皆是如此可愛迷人。嘛,閃閃發光正是這類題材的特色,而本書在這方面又寫得不落俗套、別有風采。
可雖說故事整體我是喜歡的,卻也無法否認作者常不小心將主角的內心獨白寫得太油。為世故而世故的味道很明顯反而失之刻意,這也是小說最大的問題所在,有著一句話就讓人出戲的強大力量。要說嚴重好像也沒真的嚴重到那去,但總是個明顯的缺點。
不過好在整體而言萌點夠強,而且這種閃閃發亮極對我這隻烏鴉的胃口,貧家女靠自己在出版業力爭上游的劇情非常吸引人,更別提故事打從開頭就浪漫閃爍,結局也別有韻味。那怕這是絕對和「濃烈」二字扯不上邊的小說,讀來甚至還有點浮誇,可仍是可以讓人靜下心來平靜享受那些喜與悲的作品。
我喜歡主角在故事最後的內心獨白(所以也不是獨白全部都那麼糟啦),說真的就算多年後內心稍稍有那麼點百轉千折,但說穿了,我想就算讓愷蒂回到過去重選一次,她也不可能放棄自己事業成功的未來。
即使如此內心多少還是有點遺憾,遺憾的是理想中與自己錯身而過的自由與傲氣,以及依循此種生活方式可能得到的激情人生。但話又說回來,每個人都有適合與不適合的領導及行事風格,那樣的生活方式並不適合愷蒂,她也無法從伊芙的人生獲得圓滿的喜悅。
畢竟即使遇上車禍嚴重傷殘卻依舊可以活得傲然自得、美豔又吸引力十足的伊芙,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模仿。於是說到頭來真正吸引愷蒂的是那樣活著的人所散發出的光彩,那是她做不到、真做了也很難從中得到快樂的處事態度。
可也正因如此所以那份自在傲然的美才會格外吸引愷蒂,一切都關於那條自己沒走也很少有人走得起的路。最終留在她心頭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某種自己不可能選卻也深深被其吸引的可能性,那是傳奇、是夢想、是詩歌,以及所有美好的一切。
正因為距離隱去可能伴隨而來的種種黑暗,讓人可以選擇不那麼認真的去思考那些事,所以多年後那份光芒也才格外耀眼。那是沒能選擇的夢,那怕那種夢與自己絕不合拍,卻也因此充滿美麗的光輝。
上流法則(Rules of Civility)對我而言是優缺點都很明顯的小說,不過優點足以彌補缺點所以我蠻喜歡的。這世上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也因此夢想長得也不太一樣,達成夢想更是十分困難的事。但至少在本書裡,那怕在外人看來不是那麼回事,可一切還是都很美好。無論是喜歡戰間期美國上流社會的故事,還是單純喜歡閃閃發亮的一群人,我想本書都能令人閱讀愉快。
電子書AP連結:上流法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