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6日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一般提到人類學,大多數人腦中會浮現的是在某不知名的原野或森林,一群過著原始瑰麗(?)生活之人的小小社會紀事。但像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這樣的作品,總不時提醒人們,所謂「現代社會」同樣存在許多詭異有趣的生活習性,而且用人類學的角度分析還非常歡樂。比如紐約上東區的貴婦人生,她們的日常和一般人非常遙遠,甚至詭異到有點好笑的程度。


本書作者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為了孩子將來的學區問題,連帶也希望能搬離九一一災難遺址附近,和丈夫一同下了搬往上東區的決定。但和原先預期的不同,這決定也讓當地種種詭異慣習成為她的日常,甚至身處其中不可自拔……那麼何不用自己曾學過的人類學知識分析一番呢?


嚴格說起來作者不是人類學家,僅在拿博士學位時曾修習過課程,所以擁有相關專業知識。連帶這也不是認真分析的作品,毋寧說其實更偏向作者的上東區生活體驗錄,偶爾來點認真當有趣的田野描述,再套用相關科學研究,提出類似的自然界現象加以比對探討。




所以我的建議是別太期望人類學的部分(雖然也有,另外和自然界動物社會行為的比較其實更多,這部分讀起來很有趣),但整體還是懷抱看八卦的心情會更開心……對啦,我就是說我自己,在書店翻到這本書時,我整個八卦魂爆棚,喔喔喔看起來很好玩欸!!!


實際上大方向不令人意外,但有意思的細節也蠻多的。想搬到上東區找新房非常重要,作者搬家時紐約景氣正好,想買房子難上加難。自己上門問只會吃閉門羹,所以需要一個能和賣方仲介互別苗頭的買方仲介。由於仲介需要體現出雇主的地位,外表和行頭便顯得非常重要,兩邊見面時的互相威嚇更是……(作者表示我的仲介超正本事又好,我贏了哇哈哈哈哈)。


曼哈頓的房子和台灣相反戰前建築比新建築有地位(但反正是很貴和更貴的差別),還分成幾乎像是購買使用權、而且搬進去前會被各種機歪的Co-op公寓,和自己擁有主控性當然也就貴一點Condo公寓。作者的是那一種呢?答案是貴一點的Condo公寓,只是比照Co-op公寓的管理方式喔,最近越來越流行這樣了!(作者表示:淦 <- 不過前陣子看紐約時報,大概太機歪風評很差,所以最近制度有改善一點,不再那麼*$@%&了)


而且大概是房子的價碼和維持生活水準便足以耗盡全部金錢,到處看房子時從很多屋內悲劇等級的裝潢,作者也可以感受到有多少人是咬著牙,只為了維持「住在這裡」這件事,也算一種悲哀。


若要說找房子的過程簡直光怪陸離,替孩子找幼稚園的經歷則更可怕,有多可怕?大概跟可怕的日本幼稚園入學標準差不多嚴格,而且再誇張一點(扣掉那個索性殺掉其他家孩子的案例)。


為什麼要搞成這樣?答案除了紐約的幼稚園本來就數量不足外,還因為從唸那間幼稚園就決定了未來能不能進好大學……聽起來太嚴重了?不,不嚴重,因為那裡是上東區,每件事都必須是最完美的。


「追求完美」是作者在書中用上最多篇幅描述的事,在那裡每家都超有錢,每個女人也都面臨必須完美的壓力。這群貴婦媽媽大多不用工作,最重要的職責乃是確保小孩在人生起跑點搭上太空梭。


然而該操煩的東西除了孩子外還有很多很多,社交季有無限的慈善晚會和各種活動(當然還有捐款得負責),學校的義工為了孩子更是絕對要去當。所謂渡假也不是真的渡假,一切還是關乎於無限的比較與踩踏,畢竟和錯誤的人交際可能會拉低自己的地位,並不利丈夫和孩子的生涯發展。


人際壓力已經很大了,但這只是一部分,在那兒每位貴婦的打扮服飾妝容,全身上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輸人。上東區的身材標準只有瘦、很瘦、夭壽瘦,所以貴婦們每天都必須瘋狂運動健身(但美型塑身芭蕾看起來好像真的很有用,我看得都心動了,掩面),雖然感覺卡路里消耗很大但東西還是絕不能多吃,等於每天都在餓肚子。


為了搶穿新裝的頭牌(?)冬天穿夏裝,夏天穿冬裝根本是常態(那裡可是紐約啊囧),但更神經病的是作者某回急著買宴會用新鞋時的經歷。她看中一雙穿起來很好看的漂亮鞋子,但磨腳又咬腳這點令人掙扎,這時店員表示:不用掙扎了買吧,妳還可以打針啊 ~


作者:打針?

店員:不知道嗎?現在很流行,只要打一針腳就整個晚上都沒感覺,穿怎樣的鞋子跑跳都不會痛喔 ~(一群阿達科科)

作者:咿呀呀呀呀呀呀!!!(伊藤潤二臉)


以往只聽說有些鞋子穿起來難走到爆,是因為那些鞋子本來就不是設計來讓人在路上走的,妳可以坐車呀。不過時代在進步,已經往有些鞋子根本不是給人穿的,而是往那怕只用來在派對上走走停停也足以令 人升天的方向演變……不過妳還可以打針呀 ~(崩潰)


想像一下,又餓、又累、還要每天交際應酬,為了丈夫孩子絕不能犯一點罪,聽起來壓力爆表了,還有更糟的嗎?當然有,太太們都不用工作的,所以再有錢也都是丈夫和自家老爸的錢。沒有獨立經濟來源,生活水準又高到靠北根本不是普通人撐得起來的,那一想到這些全都不是靠自已得來的,財富有如鏡花水月隨時可能消失,最好能不有壓力。


事實上壓力超大,經濟全掌握在別人手裡只能靠看臉色度日最好是開心得起來,無論如何這終究是二十一世紀了(也因此我突然間可以理解,為什麼地下紐約:一個社會學家的性、毒品、底層生活觀察記裡,那群頂層階級的大小姐們會為了可以靠自己賺進大筆收入而自願成為性工作者。也驀然可以理解,為什麼和作者交情最深的那位「美國之女」,有天晚上會哭著說誰要娶一個窮女人)。


要同時確保孩子生涯發展沒有任何污點,作為丈夫奢侈炫耀品的重要部分(事實),保持完美的外貌與身材,隨時注意累積人脈,並在對的地方和對的人優雅交際應酬。每天扛著這種壓力的結果,就是作者在該處見識到各式各樣的機掰人,不管那是明目張膽搞排擠的小孩同學母親,還是總在路上故意拿包包撞人的仕女們。


不難想像,這群上東區貴婦為何對彼此和非我族類的攻擊性如此強烈。也可以明白酗酒和各種身心疾病,為何總籠罩她們的生活。其實這群人有不少私下都很好相處,也大都明白自己的生活模式究竟有多荒謬,但害怕變得不完美的她們最終選擇維持這一切。該怎麼說呢,習慣這種生活的她們,已無法想像另一種不同的活法,這是她們「必須過的生活」。


雖然和一般人比作者家的經濟水準已經算頗高,但在上東區依舊處於食物鏈、咳我是說中下階層。想替小孩找個玩伴難如登天,即使後來靠獅子王偶爾的垂青有所好轉,但還是三天兩頭體驗人情冷暖。


不過身處在上東區這樣的環境,久而久之作者也慢慢潛移默化,開始能理解這其中一切的源由,還有那股壓力確實存在而且非常沈重。只不過我也不否認帝王之家的煩惱我通常不會太同情啦,而且如同作者沒直白講出來但強烈暗示的,「去工作啊太太們,賺不了那麼多就別花那麼多!」


但……說來簡單做來難,這世上也是有反而被超多選擇剪掉翅膀的人。


因為她們無法不去選「最好」,孩子念最好的學校、變成最美打扮得最漂亮的人、過最頂級的生活,擁有最好的社交人脈和地位……這不是很值得追求的一件事嗎?人活著,就應當如此啊!可就是需要那麼多錢才撐得起那樣的生活,雖然不是靠自己但是……恭喜進入大確幸迴圈。


講真的問題正在於這個「最好」根本該被打問號,但整個社會價值觀、身邊每個人都這樣想,於是無論如何我最好別落後。終歸而言就是,這一切都太辛苦了,我要吃個幾粒藥丸再喝多一點才過得去,但要踏出這個舒適美好的金錢世界……好滴,謝謝您的建議,但我才不要。


咳,說了那麼多光怪陸離的觀察,但其實以大自然角度而言,上東區的貴婦世界並不「奇怪」。如同作者的分析,她們只是以自身的獨特模式,體現著人類與自然界各種生物應對「環境」的常態反應。何況人往往難以反抗習慣了的一切,隨波逐流是最常見的選擇。她們家的財富數量很特別,但作為人類的反應卻通常至極。


這常讓事情往壞方向發展,但也有發揮正面效果的時刻。在某次懷孕後期發生異常狀態的作者,碰上非常悲慘的經歷,痛得她幾乎無法面對。但也是這時以往那群機掰人突然變得不再機掰,而是拿出真心誠意關懷她的創痛。


這點令人回憶起上古時代的人類也是這麼彼此扶持過來的,即使是感覺離「原始」最遠的紐約上東區至今依然如此。人牽到那裡都是人,就算有很多錢也一樣。或者反過來說,正因為有很多錢,所以能追求自己渴望的一切。結果才會變得讓本能更加發揮,最後創造出一套讓外人看來各種詭異的生活形態。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Primates of Park Avenue: A Memoir)整體而言我覺得還是看熱鬧的成分居多,不過是有趣的熱鬧所以我讀得相當開心,也確實學到了靈長類生物社會的相關知識,分析女性之間為何偏向彼此暗中競爭,其實是源自演化上捍衛下一代生存機率的理論也引人深思(但我覺得除此之外,應該還有更複雜更多面向的理由)。


對有料八卦感興趣的話,推!(炸)


舊站人氣:19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