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

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

最早知道這本原名Mister Pip的書是在朋友網誌上,她是因為這部和掉進一本好書裡同樣引用了狄更斯的Great Expectations,便動念找來看。讀過她的心得後我也對本書產生興趣,接著過了幾年中譯本出版。只是想著想著竟然忘掉了,結果拖到現在才讀。


故事背景在太平洋某座小島,時間是二十世紀末。由於政局不穩所以島上白人撤光光,只剩被喚作突眼、娶了黑太太的華茲先生留下。沒想到本來無所事事的他突然當起老師,聚集小孩來上學。課程中最吸引大家的莫過他手上那本前途無量(Great Expectations)華茲先生每天唸一小段,不知不覺間主角皮普(Pip)成了大家心中的朋友,而小說裡的人生也開始和島民的現實產生連結……


我想光看簡介很多人都會以為這是個勵志非凡的故事,光明正面有如天虹戰隊小學。但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並不是這樣的小說,而且他還被歸類在後殖民文學。我想光看到這個分類便解釋了很多事,然後這本也不是典型的後殖民作品。


當然白人文化對這座黑人島還是有著明顯的影響,可是主角瑪蒂達所在的地方也確實有夠鄉下,所以這一切便顯得不那麼強烈。白人在時影響不小,可白人一旦離去,早先的生活模式便如捲土重來的熱帶雨林般再度現身。大家水果照吃魚照打,被封鎖又怎樣?香蕉也不會不長啊!


在這樣的環境裡,華茲先生帶給孩子們(也間接介紹給家長)的狄更斯先生,以及他筆下的皮普,變得微妙而特別。十九世紀的英國倫敦對這些島嶼孩童而言,成為比只聽說沒見過的澳洲、紐西蘭甚至其他更遠的地方還要真實的所在。


大家並不特別羨慕那種生活(畢竟皮普過的不能說是什麼夢幻人生)也不很瞭解書中許多細節究竟在講什麼。孩子在乎的是皮普這個人本身,覺得他像是真實存在的 朋友。只是理所當然,皮普、狄更斯,還有帶他們來的華茲先生,多少會和島上的文化產生衝突,特別是在主角那硬脾氣的媽媽覺得女兒好像快給搶走時。


整本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遍佈的便是這樣的衝突,裡裡外外有太多細緻幽微的大小問題。各式各樣的移民型式,虛虛實實,故事套故事,在那交錯縱橫的生命裡。 而當華茲先生與媽媽又各有各的人生境遇與苦楚時,潛藏在日復一日單純熱帶生活底下的,便是那些令瑪蒂達似懂非懂、始終確切存在的暗潮洶湧。


甚至封面上所謂「經典改變我的一生」也非常見的勵志風格,而是無比的殘酷與血腥。說實話,那狀況荒謬得可笑,幾乎像是粗糙的諷刺小說,還是很老舊的風格。可在本書裡,這樣的轉折卻十足淒厲、駭人,簡單敘述帶出的震撼與無情,很難簡單描述完全。


和瑪蒂達一樣,我最早接觸Great Expectations看的也是改寫版,畢竟狄更斯的原文不好讀。老實說我覺得有沒有看過這部作品,對閱讀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都沒什麼問題。當然有讀過 很好,但沒看過也無所謂。唯一的麻煩是作者羅伊德.瓊斯(Lloyd Jones)在小說裡把Great Expectations給捏個七七八八,所以……嗯,反正捏公版權的書不算捏 ~(喂)


和主角相同當初我也對本書一見傾心,事後特別找了全譯本來讀。但我喜歡的卻是瑪蒂妲不愛的女主角Estella(我當初在掉進一本好書裡對前途無量的介紹現在重看還真是興奮到腦衝血,但這也是因為周四.夏的故事太歡樂啦)。


沒辦法,我就是喜歡個性強烈的大小姐,連帶我對皮普那段不離不棄,被當北七幾十年依舊不改其志,始終如一的深情評價極高,戳到萌點莫過如此。人一生中總會不斷追尋個什麼,皮普追的是刻意不在乎他的Estella(雖然這麼說或許太簡化了)瑪蒂達追的東西則很複雜,很茫然。


島嶼上的回憶未免太痛,所以她大概也沒有空間能滋生出不少後殖民文學裡那些,關於去國懷鄉的無盡傷感。對她而言心底還有更加黑暗且令人不知所措的大洞要處理。大水無法洗淨一切,只能把過去沖得天涯海角七零八落,某方面來說算是稀釋,比較淡,但也散佈得更廣。


剛讀完開頭其實我對這本還蠻沒愛的,可過了中盤越來越著迷,整本閱畢則喜歡的不得了。這故事講的不只是瑪蒂達的人生,還有媽媽的、華茲先生的、以及某些難以言喻的東西。


裡頭有非常精彩的段落,也有平淡到極點的所謂真相,以及各種複雜又深沈的情緒。可是整本書我最愛的部分,或許仍在那些無常生命中的堅強韌性,那種帶著回憶超越過往紛擾,一股人總得找到路前進的感覺吧。



舊站人氣:9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