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二戰甫結束時的英國,作家茱麗葉有天接到來自根西島的信,從此開始一段和「根西文學與馬鈴薯皮派讀書會」的溫馨情誼。這座島在戰時曾被德軍佔領,但縱使生活艱辛,閱讀仍讓一小群人得到心靈的安慰,並讓原本無交集的兩群人相知相惜……
但親愛的茱麗葉其實是爽朗的小品作,不長的篇幅再加上以書信體寫成(輔助電報和日記),活潑親切的行文讓人讀起來倍感輕鬆愜意。藉著一封封信件,讀者漸漸摸清主角的友人團與生活方式,也慢慢知曉根西島上人們的可愛之處,以及他們如何走過德軍佔領時期的經歷,最後兩群人彼此熟稔、深交,並迎來美妙的結尾。
提到書信體作品,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查令十字路84號那以信件串起的愛書人傳奇。不過考慮到小說這個類型的話,其實歷史學家更為接近(題材當然差很多)。但大概是這家人都以寫信之名行撰述小說之實,所以那怕讀完當下會抱怨誰寫信這麼費工,事後還是可能出現盲點吧。
親愛的茱麗葉這本書的寫作方式有點上兩者加起來除以三的感覺(不滲水就太濃烈)故事主調有查令十字路84號那股纏繞閱讀的愛與雋永恬淡的美感,可故事性又重上許多。角色以宛若閒聊般的口吻(不過的確就是在「閒聊」)讓形形色色的書信彼此自行交會,在讀者心中羽化成一則可愛的故事。
這樣的情節如果直接寫出來,給人的感覺恐怕又是一段狗血二戰往事(這樣說可能有點可惡,但類似故事太多真的有點膩了)。當這些劇情隔了一手甚至兩手,並用寫信的方式轉述出來,再加入現時人物的看法與生活時,整個登時變得不一樣起來。
原本強烈尖銳的故事在轉述中被稀釋,但那怕劇情的影響力被沖淡,卻也增加了表達上的複雜度。悲痛忿恨的地方新增了淡淡地愁緒與惋惜,溫暖愉悅的段落則多了分後見之明地安寧。文字語句間給人的感覺十分微妙,不濃烈而是清爽乾淨,整體而言比直接呈現更多了分人性關懷。
當然我在此並不是想說這樣處理比明著來更為高明,而是想傳達如此作法給人的感覺新鮮、舒服。那怕已讀過許多戰時哀傷或溫暖的故事,幾乎什麼都看過了,但親愛的茱麗葉仍憑著不同的切入點吐露出一股特殊的氣息,不會給人厭煩的感覺。
說穿了這本書裡沒有什麼真的很新穎的劇情,但或許正因為內容如此「懷舊」,反倒討人喜愛。而作為要角之一的書與閱讀,在小說中也沒有太影薄,他反覆不停出現,甚至到最後仍給人不少驚喜。特別是看著一眾不同階級的人對書有著截然迥異的想法,感覺實在有趣。
而本書作者也有一段讓人懸念的故事,瑪麗.安.薛芙(Mary Ann Shaffer)這位美國老太太做過很多有關於書的工作,愛閱讀,也想要寫一本,但從沒真的動過手。直到有天她給長期被她碎碎唸毒害的讀書會朋友一激,這才開始認真。以過去的旅遊經驗作為題材、收集資料,開始寫這本「親愛的茱麗葉」。
可惜歲月不饒人,當作品接近尾段時,年事漸高的她已記憶不清,難以繼續寫作。幸好她同為作家的女兒安妮.貝蘿絲(Annie Barrows)決定接手完成這本書,拜其相近的筆觸,本作才得以完成。雖然遺憾的是瑪麗本人在出版前夕就已過世,無緣見到書籍上市,但至少她的確成功了。
本書不論是厚度還是內容,都是典型的小品作。故事在恬淡悠然的表面下有著各式情感流轉,不時顯露出的英式幽默著實迷人,內容更有著諸多吸引人的元素,而且確實組合得相當有趣。總之這是一群可愛人們的可愛故事,整體質樸拙趣,喜歡這種感覺的話鐵定會讀得很開心。
舊站人氣:12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