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5日

克莉亞風雲系列 1 ~ 6(完)

想起自己小時候很愛的女子寄宿學校之克莉亞風雲系列,當初看的時候年紀不大,事隔多年差不多忘個精光,而且連作者名字都不知道,只記得主角雙胞胎姊妹會互換身分,還有半夜炸香腸 ~(欸 <- 非常重要)


一時興起把書借回來重讀,不愧是中低年齡向的少女小說,六本一下子就看完。順帶發現原來這系列的作者正是The Famous Five的艾妮德.布萊頓(Enid Blyton),雖然沒看過但知道很有名。回到克莉亞風雲。故事以派翠西亞(派特)和伊莎貝兒這對沙利班家的雙胞胎姊妹為主角,描述她們在女子寄宿學校的成長故事。


第一集克莉亞風雲(The Twins at St. Clare's.1941)描述她們在原本的學校雷德路斯已經升到最高年級,既是班長也是校隊隊長的兩人,對自己校園女王的地位十分自鳴得意。但她們爸媽擔心姊妹花已經被那所學校寵壞了,決心送她們去規矩比較嚴,也沒那麼強調派頭的克莉亞學園。


想也知道她們當然大肆抗議,校舍老舊、八個人一間臥房,連可以帶幾件衣服都有限制,這什麼地獄啊?她們想去朋友要念的那間比較「高級」的學校,宿舍、寢室和書房全部獨立,吃得很好,晚上用餐還要穿晚禮服,怎麼聽都比較好!


但聽完她們抱怨,只是更堅定爸媽送兩人去念克莉亞學院的決心。無可奈何的雙胞胎,約好到學校以後採取不合作態度,而且實際上到了克莉亞學院後,兩人發現狀況比想像中更糟。


學校打的是長曲棍球而非曲棍球,清掃房間和縫補衣服都得自己做。最爛的是如果五六年級的學姐要求低年級學生,到只有高年級生可以分配的獨立書房去升火、泡茶和擦鞋子,照樣得乖乖聽話。現在是怎樣,為什麼她們得做僕人的事?


中途插班的憤怒雙胞胎對什麼都有意見,不斷在同學面前貶低學校,批評老師的教學方法,對同學的關心勸諫也不領情。不過這畢竟是說教意謂濃厚的成長小說,咳,我是說兩個人本性終究不壞,而且性格都非常直爽。


當她們漸漸發現同學人多半很好,看起來兇惡的學姐處事公平。囉嗦且對文法極度執著的法文老師瑪德摩戴兒令人厭煩,卻也有可愛的一面。教數學的羅勃茲老師最是嚴格,沒人敢惹她,但那股威嚴值得尊重。


舍監只要瞄一眼便知道,吃壞肚子的學生準是半夜開宴會結果太撐,卻也默默護航。性格比較溫和的甘迺迪老師會被學生爬到頭上狠狠欺負,不過最終還是成功建立正面關係。


老師們雖然性格強烈,但都很關心如何讓女也們變得更好。最重要的是校長溫厚慈祥,情節常是老師爆怒表示要去跟校長講,然後到校長那邊就是和顏悅色念念學生、安撫老師,於是學生多半被校長念完反而自己很羞愧決心要變得更好。


到頭來雙胞胎意識到堅持己見的自己,反而比較像賣弄小聰明的麻煩製造機,羞恥心上過不去也就自然而然的轉變態度融入班級,愛上在克莉亞學校的生活,同時間整個學期更發生一連串驚險刺激的事。


比如為了惡作劇在壁爐丟甩炮結果失控,寢室裡的半夜生日派對。衛生習慣不好,自卑轉自大的暴發戶小姐,改正態度以後重新獲得同學接納。因為奶奶零用錢給太少,導致同學誤會小氣結果人緣不好的學生,一時走歪路的竊盜事件被導回正路。偷養受傷小狗、晚上違規跑去看馬戲團表演,差一點變成作弊的意外目擊試卷現場,以及最終的聖誕晚會。


六本讀完後我想整個系列最好看的就是第一集,後面五本的情節大抵與第一集類似。套路都是出現極不合群的學生引發一連串問題,沒有最扯只有更扯,大家排擠來排擠去的同時,也渡過無數課堂與校園活動。最後發現問題點,可以解決的就變成好同學,不能解決的就請她轉學 ~(爆)


所謂不合群的點基本上就是各種任性、誤會或幼稚的惡意。會被討厭的大抵是愛哭鬼、告狀鬼、炫耀鬼(有個親戚嫁給公爵,然後講得自己也像貴族,在這間中產階級學校自然被電)、愛生氣鬼。不合群、喜歡說長道短,過度打扮(燙太時髦的髮型被認定是大忌),也會被白眼。


老實說基本上不管在哪個時代,這些特質其實都會被討厭。而且恐怕不管在哪個時代,因為這樣被討厭的人中,也總有不少覺得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不用說就會被電。中產階級女孩間的相處,雖然不會動手動腳但也有其殘酷一面。相較女孩互動上的複雜程度,某些幻想系百合創作說到頭來也就是販賣性癖而已(然後看起來有吸到一些妖魔鬼怪)。


當然上述這些討厭鬼的言行都算「尚可教化」,還有些更扯的。比如暗中破壞同學的東西再嫁禍給別人,又或者揭人隱私四處搬弄是非最後搞出大危機這個,就是不直接退學算給面子,但下學期麻煩轉學喲。


不過系列中有一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點,就是第一集沒怎麼強調這件事,但後面五集不斷出現學生想告狀,但老師反而比較厭惡告密者的情節。那些反應大有一種青少年貪玩或者違反校規辦活動理所當然,自己掩飾得過去老師也樂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這同樣是一種培養獨立自主人格的方法。


所以這種情況如果有學生不合群跑來打小報告,在老師眼中才是心胸狹隘、人格有問題。但說真的這很理想化,又或者說克莉亞學園這整間學校都極度理想化。感覺這比較像是作者個人的理念展現,她想對讀者強調的就是,自己犯的錯要勇於承認,不過除此之外無傷大雅的違規事件絕對要有義氣。


害我不由想猜測,她是不是在第一集和第二集之間有被人衝康 ~(喂)


第二集秘密出擊(The O'Sullivan Twins.1942)那個半夜在音樂教室辦生日趴炸香腸,是全系列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反倒是故事結尾學校發生火災,燒掉一棟校舍這麼大的事竟然一點印象都沒有,明明差一點也會出現烤肉的 ~(喂)


是說火災這段讓我忍不住邊看邊吐槽,最好是火災現場還可以這樣徒手爬進去再把人揹出來,拜託不燙嗎?而且濃煙的問題很殘酷吧!但好吧,不要計較,不然出這麼大的事以寄宿學校來說應該是大醜聞才對,只能說克莉亞學院的陰德值應該很高,高到不行,您看看隔避棚的澳洲蘋園女校就這樣倒閉了


第三集少女偵探(Summer Term at St. Clare's.1943)一樣寓教於樂,而且出現頗階級的情節。當發現班上同學卡洛達雖然父親是富商,但媽媽是馬戲團團員時,同學本人之前還在(第一集大家去看的)馬戲團表演過的時候。儘管多數同學都覺得太刺激了,反而競相與這位對出身毫不自卑,甚至相當自傲的同學交朋友。


但不管是這本還是之後的幾本,都會有人用「這種人怎麼可以和我們念同一所學校」、「馬戲團的孩子就是很糟糕」之類的理由來歧視。當第五集出現法文老師姪女和舍監女兒入學時,品性較差的學生甚至會直接抗議,憑什麼要自己和僕人的小孩一起上學。


該怎麼說呢,雖然在爛大街的ACG穿越學園劇裡也多的是這種情節,往往都處理得很幼稚反而只顯得可笑。但在二十世紀中葉,中產階級這種對勞工階級理所當然的歧視,還是滿我覺得血跡斑斑的。別的不提,其實直到現在都以看見這種勢利行徑在各處實際上演。


不過理所當然的,本系列將此類心態強勢斥責為失禮、勢利與任性。另外也是從這集開始,學生的整人遊戲漸趨誇張,老師(好吧,主要就法文老師)反應也越來越降智。我覺這是一種創作上的偷懶,偏偏惡作劇在第二到第五集之間占了很大量的篇幅。想想我並不真的排斥整老師的情節(喂)但希望寫得有質感一點,而不是胡搞瞎搞自以為好笑。


第三集繼上集結尾發生火災,這集結尾又發生學生被綁架。只能說克莉亞學園竟然沒像蘋園女校那樣倒閉,感覺校長背景超級雄厚。不過說是這麼說,作為歷史悠久、名聲茁越,並擁有數百名富有學生的女校,大概也是有其不可取代性吧(當然也很有可能作者純粹沒想那麼多)。


第四集青春起飛(Second Form at St. Clare's.1944)中派特和伊莎貝兒升上二年級,班上加入兩個沒能升上三年級的學姐,而且都被指定為班長。但結果一個人責任加身變得有擔當,另一個反而成為何謂濫權的實例。


同時新生米拉貝兒過於嬌縱任性,爸媽認為再這樣下去不行,只好丟來學校求管教。另一位格拉蒂絲原本感覺很不合群,故事中段才發現原來她父親已經過世,現在媽媽又重病,陷入憂鬱的她哪來的心情與同學快樂互動。


不過當然到後面狀況便逐漸轉好,拉不下臉道歉的就用軟處理,大家一起湊合湊合過去。任性的在意識到自己問題很大後,慢慢學會控制。陷入憂鬱的在獲得同學體諒後好過許多,更重要的是朋友家長大力支援,最後媽媽也手術成功,真是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另一個可喜可賀的點是,這集也出現整系列唯一圓滿成功的夜半派對,大家一起在月光下野餐!一年級時偷偷炸香腸太香,變成讓晚會曝光的敗筆。這回全部用冷食處理,沒問題的,蛋糕、派、餅乾、罐頭、煉乳、燻肉和薑汁啤酒,外帶惡整告密鬼大成功,少女盡情享受!


第五集甜蜜戰爭(Claudine at St. Clare's.1944)描述法文老師瑪德摩戴兒的姪女克蘿蒂轉入克莉亞學園,但她的性格太過自由奔放到同學全體傻眼。喜歡就喜歡,討厭就討厭,又衝又瘋狂,遇到什麼事的萬用解就我是法國人,不理解你們英國人的文化。


但好吧,站在另一位家境富裕的大美人安琪拉旁邊的話,就連克蘿蒂都顯得有常識起來。雖然安琪拉先天條件很好,卻勢利又虛榮,只喜歡購物和接受吹捧,這樣的她正好也和愛慕虛榮又腦波弱的愛麗生(派特和伊莎貝兒的表妹)一拍即合。


也是來到這集雙胞胎姊妹的戲分開始趨近於零,反而沙利班家姐妹第二集就登場,性格膚淺又嚴重低自尊、一集錯愛一個女人(爆)的表妹愛麗生戲分壓倒性的多。而且描寫重點全集中在問題學生上,其他學生只有在惡作劇時才有戲分,除此之外全在打醬油。


說到這個,愛惡作劇的波貝第三集開始獲得大量戲份,也是另一位感覺更有主角格的人物。只能說這種問題學生反而比較有戲分的處理方式,感覺是因為這樣比較好寫也方便推進劇情,我覺得同樣是一種創作上的偷懶。


不過至少這集我喜歡原本不覺得自己言行有問題,什麼問題都推給別人的安琪拉,發現自己媽媽在懇親會上的表現更扯更丟臉後,反過來因此意識到自己問題所在的瞬間。就連愛麗生都長大了,她冷淡對待想利用自己來滿足自尊的戲劇老師的瞬間,也是她真正成長的開始吧。


我是說如果作者有打算好好寫的話,第六集展翅少女心(Fifth Formers at St. Clare's.1945)我覺得超絕混亂,情節粗糙又不具說服力,整個故事更是從頭胡鬧到尾。這集讀者熟悉的角色升上了五年級,開始擁有命令學妹服勞務的權力。


結果發生的是還不成熟的人各種濫用權限,美麗又富有的安琪拉當然吸到很多崇拜者,結果為了滿足虛榮心到頭來讓事情變成壓榨。同時米拉貝兒當上校隊隊長(儘管完全不知道為什麼),結果過度追求勝利的她,苛求學妹大量練習到不近人情的程度,引爆一、二年級學生的怒火並發起不合作抗爭。


身為讀者難免期待,自己熟悉的這群學生會在升上高年級以後,逐漸展露出自己成熟優雅的一面,偏偏完全沒這回事,又或者說有達標的學生在這方面都沒有戲分,想想也是滿妙的。


這集當然再度出現新的學生問題,貪吃到企圖偷竊她人食物,又為了報復別人排擠自己竊取更多東西的艾瑪,因為言行太扯被眾人討厭。後來才說是因為生病的關係才會如此,我原本想的是普瑞德威利症候群(小胖威利症),但後面又說動完手術就會好……腦瘤?(囧)


另外作者也在這集批評了某些創作者的心理,比如出版過詩集自視甚高的威斯卡老師,其實是塊對詩沒有鑑別力的空心磚。家人都是專業藝文人士的安瑪莉,相信自己也會成為詩人,結果沒有好好面對並觀察真實生活,整天淨寫一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幼稚悲春傷秋,被同學嘲諷以後反過來認定是罵她的人自己沒水準。


還因為太想被同學當作天才,覺得問題或許出在自己不夠特立獨行。只要有些怪毛病的話,那老師和同學就會相信我有藝術家質了吧?左思右想之後,安瑪莉決定模仿被父母逼到壓力太大的音樂天才少女。只不過人家是真夢遊,她是假裝夢遊。該怎麼說呢,堅稱自己很特別外帶搞集體團拜,也無法改變爛作就是爛作的現實啦。


不過,好吧,反正這集重點是結尾派特和伊莎貝兒史無前例,同時成為學生會長!不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一年級寫三本,二年級兩本,三年級一本,接下來跳到五年級。五年內出六本我猜當初銷量不差,但看起來作者對這系列根本沒有愛,而且也沒熱門到出版社拿錢砸作者繼續出(像The Famous Five就是出版社砸錢讓作者無限續集製)。


連帶我老實說,艾妮德.布萊頓(Enid Blyton)雖然在商業上非常成功,但至少就克莉亞風雲系列來看,她的寫作技巧並不是非常高明。她應該沒讀過女子寄宿學校,也沒有在寄宿學校任職過(不過她當過男校老師與家庭教師)。所以其實不能期待本書有多深刻反映出,同時代英國女子寄宿學校的現實。


倒不如說這系列真正反映的,是那時代普通英國人對女子寄宿學校的印象與期待,以及作者自己在St Christopher's School就讀時的經驗。她曾在那所學校成為學生會長,外帶網球與長曲棍球校隊隊長,而且學校配置也和書中對克莉亞學園的描述類似。


克莉亞學院位於鄉間,校區不小,設備較舊但齊全,全校有數百名師生規模並不小。辦校方針課業與體育並重,校園活動很多,附近有能購物和看電影的小鎮。派特和伊莎貝兒入學時是14歲,後來資優生潘美拉在13歲時插班一年級第三學期,被覺得年紀偏小,由此可以推知這間學校的通常入學年齡是十四歲。


全校共六個年級,大多數學生都會完整讀完,所以畢業年齡一般是二十歲,感覺也差不多就是準備結婚這樣。少數特別優秀的學生,老師也會期待她跳級深造,不過深造方向通常蠻職業導向的,不是「美術大學」就是「體育學校」。


即使在角色升上高年級後,從女孩們的對話中照樣沒看見關於正式四年制大學的討論,課堂間也看不見任何必須要學以致用的壓力。這一方面是那時代念大學本來就不是理所當然的升學選項,對女性而言可能更是如此。


在此同時就業也幾乎不是選項,除了家道中落的同學外,大家腦中似乎都沒有工作的必要。我想這可能也代表大多數學生,畢業後的預設不是找工作。恐怕即使是校風較嚴的克莉亞學院,預設其實也還是新娘學校,學生畢業以後主要出路是家庭主婦。


實際上小說裡真正有挑明的點也真的是,就算大家現在都是家裡的大小姐,但未來婚後有些事也許還是得自己做。所以現在學會鋪床、縫補衣服、升火和泡茶,以後都會對自己有好處。


連帶書中的學姊學妹制,也有一點朋友之前跟我分享的童年人類學裡,某些原始部落社會形態的味道。大人(老師)只會注意小小孩不要死掉(太飛天),但除此之外的社會化教育不會細管。小小孩(低年級生)交給小孩(高年級生)照顧。不乖小孩來打,打個幾次就會自然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順帶獲得生活技能。


這些家裡有僕人的中產階級家庭根本不會去教小孩生活技能,因為可能連媽媽都不見得想做或者會做,索性全丟給學校教。實際運作模式乃為經驗傳承,學妹要替學姊做雜事,做著做著本來不會的也就會了,在家沒升過火不知道怎麼升,那就現在學啊!(結果把學姐寫好的作業拿去燒 WWW)


書中反覆提及,克莉亞學院之外還有很多女子寄宿學校。那些學校不見得會要求學生得擁有基本生活技能,反而還可能把維持學生生活水準、甚至更上一層樓的貴族派頭當作賣點。實際上派特和伊莎貝爾原本想去的也是那樣的學校,才不想成為什麼擁有良識又獨立自主的人,不過她們爸媽希望她們是。


有意思的是我忍不住覺得這背後也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關於父母對階級複製的思考差異。送貴族風學校的,可能對女兒將來婚嫁比較有信心,也相信貴族風學校對女兒將來婚姻市場行情比較有幫助。


至於送克莉亞學園的父母就比較未雨綢繆一點,他們不確定自己女兒未來有沒有辦法找到理想的婚嫁對象。那至少要送對課業嚴格,又講究生活技能的學校,讓女兒未來有靠自己維持生活的能力,也比較傾向能幹的常識人在婚姻市場上比較有行情。


大概兩邊都有成功案例,只是基於小市民之心,當然還是支持不要把人養成雙腳離地比較好。而且不管是什麼時代結婚就是抽轉蛋,而在二十世紀中葉沒有一技之長的女人來說,結婚更是賭上人生的超級轉蛋。就算出身家庭不錯,也不見得可以確保女兒的婚配對象,絕對可以讓她維持原本的生活品質。


比如第三集的露西就因為身為知名畫家的父親出車禍,一瞬間家道中落,更糟的是原本沒有好好儲蓄,沒了僕人只能由媽媽扛起全部家務,連女兒都差一點得馬上出社會去當秘書好養弟弟(油麻菜籽不分國界,可以再戰二十年)。還好學校這邊想辦法提供輔導讓她跳級拿獎學金,提早畢業去念美術大學習得一技之長,至少可以成為比較高階一點的職業婦女。


所以有些家庭可能不操這個心、捨不得女兒過「苦日子」,或把希望都建立在人脈建立上,就會傾向送去比較有派頭的大小姐學校。但會送來克莉亞學院的家長則屬於比較未雨綢繆的,希望自家女兒未來就算遇上人生風雨,至少也不缺靠自己活下去的生活能力。


照書裡的說法克莉亞學院名聲良好而且學費也很貴,所以我想問題不是出在同為中產階級之間的家境差異,而是更差在教育理念上,也就是到底想不想養出有常識的女兒。我覺得這也體現在克莉亞學院的學生,都很尊重自己的身份地位,確實培養出一種比起成為模仿貴族派頭的的傻瓜呆,不如當個腳踏實地人的價值觀。


儘管她們還是沒人思考念大學這件事 ~(嘆)


說到這個,本書也體現女子寄宿學校老師在那時代,不是什麼很有身分地位的職業。其實很明顯,大家尊重的是老師本身的人格,而不是老師的這個「位置」,而且絕對不會在書中看見這群學生心裡想我長大也要當老師。大家想的只有「我以後畢業掛的是這間學校名字我驕傲,也希望學校以我為傲」而已。


該怎麼說呢,老師平時都是住在學校裡,每學期只有一天特休。這個用現代角度來看未免太血汗,感覺代表的是學校裡老師人數其實不多,常休假的話調度很麻煩,自然不可能給太多天假。這也會讓優質老師變得沒那麼好找,實際上後面幾集會發現,不只會有問題學生,問題老師和問題舍監也……


回到輕鬆一點的話題,那就是,食物啦!其實我本來覺得這系列裡的少女也太會吃,大家看到食物就是狂塞到隔天肚子痛的程度。原本想說這系列寫作於二戰時期,雖然書中描述的是承平時代,但也許這群不顧身材超級貪吃,只要有點心馬上飛撲而上,不斷吃到脹破肚皮甚至肚子痛的少女,其實是一種對配給制的反映。


不過後來問了在國外念過女子寄宿學校的朋友,結論是,少女確實就是那麼會吃。雖然還是有人萬年減肥,但除此之外她的經驗大多數人下課就是吃,每天都早餐早茶午餐午茶晚餐宵夜。每兩堂課中間就吃一次飯共三次,社團活動完也是吃飯,晚自習完再吃宵夜,而且全部都是吃到飽。高年級的學生休息室會放水果點心牛奶,還能自己泡熱可可。


結論就是,現代的女子寄宿學校女同學比克莉亞學院女同學還要會吃,可能克莉亞學院正餐份量都很少,所以學生才會貪吃這樣。不過小說沒有提過正餐份量(不然像哈利波特就是現代風了,撐暴肚皮的份量),倒是有提到必須節省午茶的吐司,才能做午夜派對的三明治,所以份量肯定很有限,不是什麼吃到飽。


然後想吃正餐與午茶之外的點心得要自掏腰包,不然就要靠爸媽寄包裹來。但同時間學校又很注重運動和校際比賽,網球、游泳、長曲棍球,不只上課還包括課餘練習,一來一往難怪學生成天都很餓。每學期都想來個半夜開趴大吃大喝,聖誕活動更是全部圍上餐檯暴飲暴食。


但也是這些關於食物的描寫一直讓我覺得很溫馨,儘管不是很理解鳳梨罐頭對這群英國少女到底有什麼致命吸引力,但燻肉與蛋糕總是萬年不敗組合啊!


不過說是這麼說,我這次重讀最大的感想,果然還是這系列要小時候讀比較有感,現在看感覺比較接近「喔」。我沒讀過作者其他作品,但以克莉亞風雲系列來說,缺點也滿明顯的。


全系列短期密集讀可以發現自我複製感很重,而且越後面寫得越隨便。二到五集水準逐漸降低但至少還偶有亮點,第六集簡直是某種糟糕的回音。劇情常常很像作者想到什麼就抓出來罵一罵,起承轉合之類的節奏問題全部放水流。


但只能說童年加乘就是這麼回事吧,我很認同維基上教育心理學家Nicholas Tucker的說法,人們常見到布萊頓依據年齡不同,被人們列作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作家,並認為她的書為年輕讀者創造了一個封閉的世界,隨著年齡增長,只留下興奮的記憶和強烈認同感。


(it was common to see Blyton cited as people's favourite or least favourite author according to their age, and argues that her books create an "encapsulated world for young readers that simply dissolves with age, leaving behind only memories of excitement and strong identification)


儘管這麼講當然是批判,但我依然從有愛的角度肯認這段話。是啊,即使克莉亞風雲系列真的不是什麼優秀的作品,某些地方甚至非常糟糕。但小時候那份喜歡與嚮往的情緒,至今依然如此真實。


也許即使對當時的英國人來說,書中某些情節也已經脫離現實了。但該怎麼說呢,有時留戀某些作品不是因為偉大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它曾經給我一段純粹的快樂時光,以及想像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美妙能力。



延伸閱讀,19世紀日本貴族少女前往美國留學的真實故事:

2 則留言:

  1. 提到學姐學妹制,不知為何想起瑪莉亞的凝望(?)⋯⋯想起我以前高中也是在國外的寄宿學校,一群同學有空就開始吃吃吃吃,導致我當年嚴重發胖⋯⋯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朋友也說她念寄宿學校時也是胖很多,果然是一種常態!瑪麗亞的凝望是這路線中很具代表性的作品,雖然沒有讀過,但喜歡的人非常多 ~

      刪除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