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

以滿清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生平為主題的傳記電影,也是慕名許久的大作。確實優秀,只是當初心得卡很久,一度掙扎是不是不寫算了,但還是有點想寫所以掛在心上很久。我想對我來說這部電影與其說氣勢磅礡,倒不如說是個扯線人偶被風雨吹打的故事,講的比起時代無情,更偏向個人的悲劇。


其實開場那個Chnia Punk到極點的慈禧指定新皇帝的片段嚇死我了,讓我認真的想這片的考據究竟?雖然從視覺效果和文化衝擊的角度來看很炫沒錯啦,但那個排場還是太過飛躍了,讓我一瞬間很擔心要是接下來整部電影都是這種假鬼假怪(喂)的狀態怎麼辦?還好沒有,那就當作溥儀兒時一個被回憶誇大的迷幻體驗吧。


這之後觀眾和尊龍演出的溥儀一同陷入紛亂的中國近代史,如果有概念的話當然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不過即使對那段混亂複雜的歷史不熟,也會覺得在資訊有限的狀態下,盡可能搞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的故事同樣有意思。


當然這部並非完全依循史實拍攝,而是比較聚焦於以特定角度詮釋溥儀的矛盾人生。大概也因為這樣所以很多細節處理上經過特意簡化、忽略或改編,既提升戲劇性也是為了符合劇本自身的邏輯,所以觀影時我也把重心放在電影選擇如何描繪這點上。


本片主線採用倒敘手法,「當下」的時點其實是二戰後溥儀剛從西伯利亞戰俘營被遣返,準備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判、後來被發送勞改的過程。同時以此為契機隨著一次次審查,溥儀也不斷回憶起自己前半生的經歷。


孩堤時代的他在巨大紫禁城中仍被尊為皇帝,僕役朝臣一切行禮如儀,他的命令有效可卻只是在奇怪地方有效。那怕周遭的人都強調他很偉大,可他其實根本沒有實質決定權。這導致他難以保護自己,對真正渴望的事又非常無力,遭週的人凡事自有盤算,結果不管是母親還是奶媽他全留不住。


青少年時期開始他意識到自己從小認知到的世界觀越來越不對勁,他是皇帝,卻是個出不了紫禁城的皇帝。想突破什麼時,侍衛無情的擋在他面前,自身命令亦不受貫徹,列祖列宗的偉大事蹟與他的實際體驗根本兩回事。他身為皇帝,卻不是真正的皇帝,面對著城外的民國與牆內小清廷,種種錯亂、迷茫與困惑縈繞著他的心。


即使如此溥儀還是期望能有所作為,渴望能控制自己人生,他迎來蘇格蘭人莊士敦擔任老師。新氣象於焉展開,溥儀終於得以真正認識更廣大的世界,生活習慣也開始西化。擔任家庭教師的莊士敦也敏銳認識到整個紫禁城的官員僕從,全是寄生於皇室大撈油水的蟲。戲中沒有針對這點的授課場景,但不難想像溥儀肯定也慢慢認知到這件事。


但他是皇帝,他能不養嗎?如果他真能掌控紫禁城,狀況會變好嗎?隨著年齡和知識增長,以往不敢或沒認真想過的掌權,現在成為理所當然的選項。溥儀向關係良好的妻妾發下豪語,接下來就是他的主場了。絕對要把此前弊端一掃而空,成為紫禁城真正的主人,第一步就從清點宮內寶物庫開始。


然後大家都知道,包括紫禁城在內,古蹟會自燃。


在電影中這次事件重挫溥儀的銳氣,也是這時他終於真正意識到自己只是個掛名皇帝的凡人。雖說他有個年號康熙的天才兒童(?)長輩,可他不是,只是個不知該說是幸運還是不幸的普通少年,而作為他的國早於他在位第三年滅亡。


那之後他陷入不知是否該跨出舒適圈的掙扎,對比城外軍閥大混戰,城內儘管心理上不太舒爽但生活至少富足安穩。他對妻子邀約說想出國留學,卻又從未成行過。溥儀畢竟從未離開皇宮,外面的世界究竟長什麼樣子?他可以獨立生活甚至養活自己嗎?(即使在勞改營中,他的日常起居也還是要需要僕役服侍)


更尷尬的是,他能出國嗎?該怎樣「革命」才能離開?再說自己搞不好還是有機會再度成為皇帝?或許是因為發展和後面的滿州國類似吧,劇本刪去辨子元帥張勳和溥儀合謀復辟的細節,結果電影看起來變成一個突如其來的不公不義命令,溥儀等人被武力強硬趕出紫禁城。


對不知情的觀眾而言這增添了對主角的同情那怕實際上存在活該的成分,也顯得民國看起來實在太壞了(後面又把清皇室祖墳被盜的事灌在蔣中正夫妻頭上,不過史實上溥儀那時候確實是這麼誤會的)。


總之就這樣,從沒出過紫禁城的皇帝現在真真正正的成為平民……個頭,他帶著皇后婉容淑妃子文繡前往上海過起紙醉金迷的生活,出國留學什麼的說說而已。終於文繡受不了這個白爛的男人(與他長期的冷落和差別待遇),勇敢的離婚然後離他而去。


再來呢?再來溥儀覺得和日本合作成為滿州國皇帝是個好主意,儘管周遭的人全都告訴他日本人不能信任,可就像昔日在紫禁城裡的青年一樣,正值壯年的溥儀還是想試著相信成為滿州國皇帝的自己,也許有辦法取回應有的榮耀。


再之後隨著二戰如火如荼的展開,理想和現實間的落差也越來越恐怖。雖然剛開始很有那麼一回事,但滿州國皇帝的傀儡性質馬上狠打溥儀這溫室花朵的臉。妻子婉容比他更早看清現實並陷入崩潰,而溥儀則是在發現現實殘酷的一面時已經無法脫逃。


甚或該說,他也許還啟動了保護機制,把後期心境和剛開始的混在一起,最後真心相信自己就滿州國這事,從頭到尾都只是日本人的受害者。但該怎麼說呢,從張勳的復辟事件就知道,溥儀的皇帝夢從未死去,只要有機會拉近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他就會去做。


問題在於出生就是九五之尊,讓他不習慣甚至難以腳踏實地的努力(先不提兩手空空的努力成為皇帝又是另一種微妙啦),也真的不知是幸與不幸,他的特殊身分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不斷帶來機會。


儘管冷靜下來就會發現那些機會長遠來看都只會帶來麻煩,可對一個自幼就被尊為皇帝,也真的認為自己是皇帝,一輩子都做著皇帝夢的人來說,他就是沒辦法不賭,也許這次真的可以成為皇帝?


性格決定命運,大家都知道要看開,但看開從來不容易。莊士敦早看透溥儀的性格,儘管回國後回憶錄中的評論在學生眼中是種背叛,可大概沒寫錯。倒頭來溥儀在電影裡做過唯一一件像皇帝的事,是承認七三一部隊的暴行與自己有關。


當然實際上他可能真的不知道日本人背著自己這樣搞,也想不到人類竟然可以殘暴到這個程度。但正因為他終究還是期許自己成為滿州國的皇帝,所以當審判已經避無可避時,那全部一肩扛起就是身為王者最後的尊嚴:為發生在自己國土內的事負責。


當然經歷了一連串的大風大浪與十年勞改,溥儀最終以PRC公務員的身分見證文革的暴行,到了那時他已經完全沒有過往傲氣。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故事結尾溥儀和小男孩之間那個夢想仍在的對話、以及最後完美的消失,還有接下來鏡頭一轉紫禁城突然間成為旅遊團觀光景點並道出溥儀已經過世時點的展開。


很刻意,但我就是吃這種刻意。


導演柏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這部在中國實景拍攝的電影,在當年便已是帶有傳奇性的合作,現在的中國更不可能容許這樣的電影出現。本片技術面上無一不美,演員表現更是亮眼(當年奧斯卡獎竟然連提名都沒有我也是科科),劇本優異配樂動人攝影唯美,簡而言之就是那種各方各面都達到超規格水準的精彩作品。


不過話又說回來,末代皇帝雖說是傳記電影,但也絕非一部企圖描繪史實的作品。儘管有其認真考據的一面(西方描繪上經常充滿妄想的慈禧太后絕對除外),可整體而言仍專注於描述一個做著不適合自己之夢的斯人其事。


這個人不真的是皇帝,但前半生真心相信自己應該要是個皇帝。這場夢想讓他企圖在大時代衝浪,結果最終拖著一堆人淹沒在戰火那洶湧的汪洋大海中。可我想這絕不能稱之為時代的悲劇,因為對比社會底層那種沒有選擇的慘況,溥儀或許童年時代沒有選擇權,但隨著年紀增長後他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如果他敢踏出舒適圈,倒也不是不可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然後以中產階級標準生活不會差到哪裡去的出路。就像滿清貴族在滅國後不見得都過得很差一樣,溥儀其實大有機會活出更,呃,振幅比較小的平穩人生。


但該怎麼說呢,他整個人就是沈浸在皇帝夢裡,期望遠超自己能力的目標,甚至還無法腳踏實地的努力(大凡他有做些許這樣的嘗試,可能夢就會醒得比較快),結果到後來害人也害己。看完整部電影會覺得溥儀是個好人、當朋友大概不錯,問題是他的人生不斷在做錯誤選擇,為自己也為他人帶來無數的悲劇。


不過看著看著也能意識到,其實這就是人性。沒多少人跟溥儀一樣天生自帶神主牌,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不太想踏出舒適圈。眼高手低,說得比做得要漂亮太多,為了眼下利益做出長遠來看不利的決定,出事了後直覺想替自己辯解或推卸責任。只是一般人的舞台多半不怎麼盛大,而溥儀儘管平凡,卻有機會在時代的巨型舞台上表演,結果大爆炸。


於是儘管這是關於一個嚴重認知錯置的皇帝故事,但正因為意識到其本質上的平凡,所以那劇烈的風風雨雨依舊能引發共鳴。看到結尾時內心不禁感慨萬千,既為他曾經擁有的一切,也為他因此受到或者造成的傷害,還有時代終究會如永不停歇的流水般不斷向前。曾經的悲與喜已然遠去,無論那是否僅是古老帝國的回音,過往皇族的威嚴與榮光終究早已消逝。


在本片中時代沒有對不起溥儀,對不起他的是他自己。於是關於溥儀的悲劇也不僅關於大時代的磨難,也關乎一個有著太大夢想的凡人,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輾磨的常有之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