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有些人活該被殺

第一次讀彼得.史汪森(Peter Swanson)的作品,主角馬爾康‧克蕭是專營全新與二手推理小說的老惡魔書店店長,某日FBI探員莫維前來請要協助。她懷疑多起看似無關的兇殺案與自然死亡,都與馬爾康多年前寫在部落格上的『八起完美謀殺案』書單有關,是的,可能有個變態正在利用這份書單連續殺人。


老實說這設定對我有點誇張,所以好像也沒辦法認真看待這個案子。剛開始設想過劇情會不會走向想太多,但看樣子作者鐵了心要實踐這個構想,於是主角突然在內心表示,好吧,他對探員的推測並非毫無頭緒。多年前他曾在暗網上留言表示:這裡有沒有「火車怪客」的書迷?我想提議一筆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交易。


如果知道火車怪客這個故事,大概可以一秒理解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這確實有讓我稍稍振奮起來。顯然主角也曾經做過一些見不得光的事,當時的「幫手」後來開始變本加厲,同時還有探員找上門來,誰知道會不會連當初的事都一起曝光?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看了關於火車怪客的這句話腦中一片空白的話,我會建議如果仍感興趣最好延後閱讀本書的時間。因為這本簡直是寫到哪透到哪,對,沒錯,這本小說的內容會不斷劇透其他推理小說。


除了上述清單提及的八本書被仔仔細細從情節、角色到謎底被透了個一乾二淨外,還有很多除此之外的小說只要有提到,作為類型書店店長,主角都會順便透一下。我自認喜歡看推理小說也看了一些,但看的量顯然遠遠無法應付這種無差別恐怖攻擊(有沒有譯本又是另一個故事)。


微妙的是本書這樣的寫法正好連結到一些我最近在想的事。就是啊,我喜歡的散文或書評類型,常常都是劇透很大的,作者寫著寫著就會提及其他的書和電影。可能是為了類比也可能只是剛好聯想到,只是既然提了,多少也會講那些書與電影在幹嘛,然後就會捏他。


我通常不怎麼介意這種劇透暴擊,反而會覺得這是撿書單和片單的好時機。甚至還可能有種期許,有被透到的感覺就表示自己修行不足,要更努力多看一點,達到怎樣都不會被透的境界。但想也知道這幾乎不可能啦,我也只是默默的這麼自我期許,也不覺得別人應該要和我想的一樣。


只能猜作者的想法可能也類似這樣吧,他瞄準的可能就是那些這種等級的名作應該早都看過的讀者。至於其他會就這樣被透到的一般讀者,呃,修行不足請多努力?我不曉得作者為什麼覺得,對怕雷界NO.1的推理小說讀者這樣幹會是好主意。那假設他真的預設本書客層就是深度推理讀者好了,唔,確定本作真的在這樣的讀者眼中討得到便宜嗎?實在充滿自信欸 ~(苦笑)


好吧,不計按照一個常見的網路推理書單去殺人,以及無情的劇透大虐殺之外,這本小說在書寫主角自述與往事時其實還蠻順暢好看的。經營書店的心情(但當然無法到書店老闆親自出手寫的書探的法則那樣,貨真價實的專業程度)、個人心理問題、亂七八糟的前妻及其外遇對象充滿哀傷的愛恨情仇等事,全在節奏得當的鋪陳中娓娓道來。


那不是什麼很抓人的情節,但寫得不錯讀來也能讓人專注,作者的基本功是不錯的。再說當書單殺人事件看起來越來越有那麼一回事而非妄想,主角的發言又一再自爆他肯定隱藏了更多自己的所做所為時,懸疑感也變得越來越強。


就像典型的推理、驚悚與懸疑小說一樣,讀者一直擔心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不可逆的損害,比如主角重要的人死掉或者犯過的罪被揭發,還有現正進行式的兇殺案真相會怎樣揭露。當然讀到最後會發現有些人活該被殺(Eight Perfect Murders Malcolm Kershaw, #1)真的致敬蠻大的。


使用經典作品的手法殺人固然是彩蛋,整本小說模仿經典作品的結構書寫則是更大的彩蛋(我就不提是致敬那本否則也太劇透了,不過是克莉絲蒂作品)。但更大的問題在於,儘管我不是很在意劇透問題,但整本書滿滿的致敬有充滿趣味到讓一般讀者不介意這種無差別大規模劇透嗎?還有,這些致敬有提升整個故事與案件設計的水準嗎?


第一個問題根本問都不用問,去到南極作者就會被殺掉。第二個問題我得說對我而言並沒有。雖然謎底是合理的,但除了合理性以外的其他部分,比如動機或者角色塑造,還是牽強到不足以撐起一部長篇小說。好啦,不是不可以,但這個心理驚悚系的兇手人設整個很便宜,便宜到讓我懷疑作者有點看不起讀者。


結果看到真兇身分時我有些無奈(還真的是這樣啊,對,其實有猜到),看見動機更無奈,讀到結尾時心想隨便啦,你們這些用殺人來追求權力的怪人真心以為自己很炫喔。於是那怕角色自述與情報收放之類的技巧面表現不錯,儘管致敬了一大堆作品看起來好像很厲害,作為真正重點的故事本身卻有些乏善可陳。


最恐怖的是看到最後,我發現原文版標題竟然打上Malcolm Kershaw, #1。呃,不會吧,雖說是開放式,但這種結局還想寫續集?顯然出版社和作者覺得只要有紅就可以,那我只能表示……我覺得自己沒辦法再看了,取巧還取得不是很巧又缺乏誠意的小說一本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