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克.貝克(Jacques Becker)執導的本片,雖說是以莫迪里亞尼為主角,但並非嚴肅定義上的傳記電影。我覺得這部片感覺上是取材了這位表現主義畫家滿坑滿谷的八卦來講自己的故事。它以無論正面還是負面角度都很張狂唯美的方式描繪,並導入對資本主義操弄藝術的強烈批判,整部看下來實在又慘又爽快。
當然說是這麼說,至少故事剛開場時還沒那麼嚴肅,整個看起來就是「酒 - 美女 - 酒 - 美女 - 酒 - 絕世大美女!?」這樣的感覺。真的不是開玩笑的,由法國傳奇性演員Gérard Philipe飾演的莫迪里亞尼,充滿了固執卻才華洋溢的強勢男子特有的那種魅力(這位演員1959年便因為肝癌在如日中天時過世,從此成為法國影壇的傳奇)。
酒館老闆一邊嘖嘖嘖的給莫迪里亞尼白眼,一邊又超級寵溺,侍女逮到機會也會立刻大方示好、給點油水。他與作家碧翠絲之間那種包養式的砲友關係,病到不行卻也莫名可愛。短短幾場戲就把頹廢男女間又爛又破,卻也各取所需的味道整個製造出來。
不只女人為他瘋狂,男人也為他瘋狂,鄰居佐博羅斯基也極度欣賞莫迪里亞尼的才華,自己明明窮得要死但照樣願意為他付房租,催他畫畫、想辦法替他賣畫,好人值沒有極限。同時莫迪里亞尼連失戀以後精神崩潰,去尼斯養病都能輕輕鬆鬆把到妓女免費當模特兒,皮條客生氣要他付錢,結果兩邊吵了一架後卻變成好朋友,還差點聯手去框嫖客。
該怎麼說呢,看起來生活圈裡人人愛他(實際上看維基還會發現他跟畢卡索是好朋友),但莫迪里亞尼還是不開心、非常不開心,每天酗酒過著靡爛生活。因為他就是沒辦法以自己理想的方式靠繪畫維生,就是沒辦法以渴望的方式在藝術上受到肯定。
故事一方面描述他周遊在無數可愛的美人間,每天把酒當水喝。那很破滅卻又浪漫得無可救藥,是普通人可能連憧憬都難以產生的激情活法。可又不得不承認,發生在別人身上的話那有時很美。而當他和珍妮.赫布特尼(由美若天仙的Anouk Aimée飾演)彼此一見鍾情時……哇靠,這個就叫天雷勾動地火吧!
藝術學院裡(又一個極其欣賞他,只要肯來上課絕不收費)的教授告訴莫迪里亞尼,珍妮出身自有錢的良好人家,醒醒吧她不適合你,人家可是一道清泉時。莫迪里亞尼說,那又怎樣,我的故鄉也有很多噴泉啊!
嗯,好喔,我超喜歡這段,神對白。
雖然我很想說當男方告訴妳,他能給妳的只有雨水,以後說不定還會讓妳很痛苦,但請相信那不是我的本意時,最好有多遠閃多遠,但也有些時候愛就是無法控制。實際上珍妮決心與莫迪里亞尼同居前腦袋進的水已經……唉,我想那已經不是進水的問題,而是海底總動員的問題。
但也有些事就是需要整個大腦都在海底總動員吧 ~(嘆)
不得不說法國人真的很會拍這種腦洞系愛情故事,而且可以把那種瘋狂拍得非常動人。明知道等在未來的只有破滅,卻還是會忍不住受那股執著與渴望撼動。眼前的重聚與其後生活是如此幸福甜蜜,浪漫、非常浪漫,整個大海裡游滿了多莉,也是有這樣的人生、這樣的愛情故事,那不是非常絕美嗎?(嘆)
好了,愛情部分海底總動員,接下來就是藝術與銅臭味的場合了。莫迪里亞尼渴望能靠自己的作品成就名聲與財富,但即使對才華洋溢的人而言那依舊不容易。他的畫對普羅大眾太難懂,但對行家又因為他還不夠紅,所以不是理想的投資標的。
結果他窮得要死,既沒錢也沒有名聲。好不容易找到美國的有錢買家,但一聽見對方打算拿自己的畫開發各種商業授權使用,莫迪里亞尼一秒抓狂。就算好友經紀人想辦法繼續談,對面那邊都被傷到自尊了,回來的也是冷淡的嘲諷。
這段真的處理得很有意思,那種有錢人明明只是附庸風雅,只有照著名牌買東西的能力(藝術界的名牌就是,比如說,塞尚啦,畫裡水果越多越好,大家懂的),卻又希望藝術家真心肯定自己很有品味。若沒有令其享受到有錢人做什麼都比較會的尊榮,那藝術可以瞬間不是藝術的態度更令人玩味。
若考慮到現代商業模式是怎麼利用藝術畫作時,拍攝於1958年的這個段落更是諷刺意味十足。現代生活裡有很多東西都需要印上圖案,也有很多東西的賣點就是印上了圖案。創作出人們想踴躍印在商品上面圖案的人,絕對是畫家之中的勝者。
但只要想到對自己畫作可能被印在香水瓶上瞬間崩潰的莫迪里亞尼,便很難不去意識到這當中的弔詭之處。直接批判大眾就是庸俗很容易,但好像也有點懶惰,雖說實際上也不能說不是這樣。
最終我不得不感慨,人與藝術的關係如此複雜,我們一方面渴望能普及所有美好的事物,卻又不得不發現有時當人們試圖與之接近時,那種美好卻也可能隨著推廣逐漸失去原本的意義與味道。會不會到頭來我們發現,創作歸創作,人歸人,創造出藝術的那個人其實根本不重要,哪怕也許人多少是懷抱著想彰顯個人存在的欲望而創作?爐子一直在燒,爐子需要燃料,那麼我們燒的究竟是什麼?
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但總有人因此崩潰痛苦。
不過比起上面這個只蜻蜓點水式帶過的大哉問,本片最殘酷也著力最深的其實是畫商發死人財這回事(有時看多了名人逸聞,會產生那時代的巴黎人特別進步的錯覺。但實際上那只在一個小小的圈子裡。直接把裸體畫擺在櫥窗裡還是會被警察關注、路人幹譙的,誰鳥你這是不是藝術,要知道我們現在的藝術有些是跟公序良俗一路PK過來的)。
劇中當莫迪里亞尼的畫展大失敗時,一名眼光精準的禿鷹畫商漫步入內。他說了,像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這樣的人他看得很多,有才華歸有才華,但那種生活方式啊,很快就會死囉。不,他現在不會買畫,不過等畫家死了以後,這就會是樁好生意啦。
而後莫迪里亞尼果然如其所云,在極度的憂鬱中恢復酗酒,變得極端、偏執,崩潰。山窮水盡,崩潰痛苦,和珍妮講起生活就憤怒,連賣畫賺取收入這件事都變得難以忍受,他成了自己講過的那種會讓珍妮痛苦的人。珍妮以不離不棄證明自己的愛,私下偷偷替書店畫明信片賺錢,維持生活與脆弱的男性自尊(珍妮本身也是個畫家,她留下的畫作也十分優秀)。
但無限滑落是一種感覺,可實際上滑落這種東西多半不是無限的,會有個盡頭,破滅就等在那裡。電影中莫迪里亞尼的那裡,是他終於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他得去賺錢!
崩潰的他抓著隨筆和素描跑到咖啡店兜售,但一般人哪看得懂那些作品呢?就像電影開場本來期待人像素描的船員,看到成品一秒變臉一樣,欣賞藝術終究需要能讓人得以跨過門檻的知識,就像要知道什麼畫值得入手甚至投資,那個門檻更高一樣。
最終一張畫也賣不出去反倒受到施捨的莫迪里亞尼,絕望的走出咖啡廳,然後在奇異且充滿燈光與霧氣的道路上痛苦掙扎並倒下。這段整個佈影明顯是人造的,而且和整部電影盡可能呈現出真實建築場景的風格截然不同(儘管有不少也是搭布景,附帶一提我覺得這些室內取鏡也很有意思)。
我看到時的第一印象是很像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但在想想那種對燈光與佈景的使用,與藉此呈現角色內心狀態的處理手法,也說不定是對1920年代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致敬。總之這段畫面很明顯是在玩梗的,看起來舞台效果十足且令人印象深刻,也許我有天會弄懂這究竟在幹嘛,現在反正就先記起來。
倒下的莫迪里亞尼立即被禿鷹畫商送進醫院,他告訴院方自己不知道莫迪里亞尼的住址。但不無同情的確認莫迪里亞尼死去後,他馬上手刀衝向莫迪里亞尼家,告訴珍妮自己打算買畫。
正為錢和男友的憂鬱難過的珍妮,聽聞此消息自然欣喜若狂。她說沒問題,買,盡量買,莫迪里亞尼知道了一定會很高興的,對,這些全部都可以買!電影便這麼結束在畫商貪婪的掠奪中,為金錢、藝術與創作者間的關係,做出直接了當的批判。
人們喜歡笑著說偉大的畫家總在死後才出名,言下之意不免帶點那大錢畫家總之是賺不到的嘲諷。當然歷史上還是有很多活著賺大錢的藝術家(望向畢卡索),但無論如何當開著諸如此類的玩笑時,人們很容易忽略整件事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當然蒙帕納斯的戀人只是從最表面的方式,以最單純的手法對這個帶有反諷意味的事實做出批判,並無意深入釐清這個十分複雜的議題。甚或該說重點真的就只有突破盲點而已。考慮到拍攝年份,我覺得這種切入角度在當時肯定很有意思,即使是現代也依然發人省思。
蒙帕納斯的戀人相當好看,既是極其浪漫的愛情故事,更是關於藝術的恐怖片(考慮到史實中的珍妮在莫里迪亞尼死後也陷入憂鬱,回老家住沒多久便帶著肚子裡的孩子跳樓自殺,這是看完以後查資料會覺得,海底總動員還是發生在其他人身上就好了的故事)。
整部片俊男美女賞心悅目、那種意在不言中的法式愛情互動非常迷人。破碎心靈與偶爾出現的美好時光相互交雜,為觀眾確保了故事趣味。中段以後,資本主義與藝術間的弔詭關係、炒作至上的藝術市場、沒有最慘只有更慘的人生境況,最終凝聚成那個駭人結尾,以極具震撼力的方式展現在觀眾眼前。
不合乎史實,但又美又恐怖,是那種會令人很難忘的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