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日

精通蘇聯料理藝術:包裹在布林餅裡的悲歡離合

談起蘇聯的極權統治,美食大概是想像中與之最無關聯的領域之一。但該怎麼說呢,那怕不是沒有客觀標準,但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只要吃的人喜歡而且滿足,那就是美食了。


本書作者是美國知名食譜、餐飲作家安妮亞‧馮‧布連姆森(Anya Von Bremzen),談的是她童年與整個家族在蘇聯時代裡,關於吃與生活的記憶和想望。作者在少年時期便隨嚮往自由的母親移民美國,儘管內心明白極權統治的黑暗,卻也無法不眷戀那些過往的美好與充滿傳奇色彩的家族往事。這些衝突讓往日回憶成了作者心中的「毒瑪德蓮」,是某種融合了黑暗的甜美……


精通蘇聯料理藝術從一九一零年到二十一世紀之間,以每十年做一斷代,談她母系與父系家族在歷史劇變底下的經歷,以及與那些歲月相關的各式飲食經驗。考慮到歷史的變化之大、地域之廣,食物種類也出現極大的差異。


有極盡奢華之能事的沙俄時期魚餡大烤餅(相信我光這名字完全不能體現整道料理之誇張程度)、赫魯雪夫時代諷刺意味滿點的玉米麵包,更有1940年代悲慘到不行的悼念餐點:翻印來的列寧格勒遭圍城期間糧票一張。


閱讀本書對我而言是非常迷人的體驗,想像一下,用食物串起的厚重歷史與引人入勝的精彩家族生活故事……這好球帶本身還能有更理想的進球路徑嗎?(爆)


無論是二戰時期擔任諜報官的祖父有如幸運超人般的經歷,還是祖母孤身一人跨越大陸與前線戰火,踏遍無數屍和血來到圍城當下的列寧格勒,只因為她發現老公在搞外遇要上門堵他(看到當下只能感嘆,這是戰鬥民族的真愛--還有衝動移民法這一定是遺傳--),甚至在那之後全家隨父親被派往裡海狂吃鱘魚。動盪的時代總帶來最不可思議的體驗,不過即使在戰爭結束之後(好嚴格說來那之後來臨的是「冷戰」),極權國家依舊沈浸在神奇狀態裡:


父母早已被政府處死流放的前高幹小女孩,在官方宣傳裡永遠是元首愛護兒童的示範對象。作為蘇維埃人民餐桌上重中之重的「肉餅」,原形來自讓考察團印象深刻的美國速食漢堡,只是麵包基於某種大人的理由徹底遺落在旅途中不知那裡。


史達林、赫魯雪夫、布里茲涅夫、戈巴契夫,隨著每十年的斷代描繪,讀者也能一同參與那些表面上看似相同實則差異極大的蘇聯時代。最基本的人性孕育出最光怪陸離的事件,歡樂、黑暗、無奈、血腥、悲哀,外帶嘲諷力十足。


整個社會的匱乏會讓人漸漸習慣,當習慣了生命只有那麼多時,便能從中找出樂趣並藉此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要說奴當然是很奴,但想想這向來是人們苦撐著渡過艱辛歲月的方法。從這個角度出發,本書讓我感受到如同小公主、甚至集中營文學的感覺(儘管如此形容令人尷尬)。


極度的匱乏讓欲望透過想像力變得無比深沈而甜美,那怕到手的僅是拙劣替代品,但滿足感仍舊巨大無比。所以若要說究竟是什麼貫穿了整部作品,那我得說是那股字裡行間透出的欲望實在太過美好誘人。


蘇聯渴望創造人間天堂的欲望,引發了整個社會諸多詭異甚至瘋狂的現象。而當物質生活因此處處受限又充滿謊言時,人們邊嚼著各種廉價替代品,邊透過文學作品與官方食譜追求那些不可企及的美好,用想像力去補足全部的全部。


得不到的總是最好,而那最好的實在太好了,簡直令人心醉弛迷。


這些弔詭的衝突可以迷人成這樣著實令人驚訝,也無怪乎作者會用「毒瑪德蓮」這詞來形容相關回憶。明知極權統治的罪惡,卻又忍不住抱持懷念的心情去追念生活在其中的時光,只能說人性就是如此的無可救藥。


在我心中最好的飲食書寫總關乎於欲望與故事,而精通蘇聯料理藝術:包裹在布林餅裡的悲歡離合(Mastering the Art of Soviet Cooking)有的是被匱乏而激發出的強烈欲望,以及在瘋狂詭異的社會實驗底下超過一世紀的家族傳奇,我想這已經超越迷人而該稱之為誘惑了。


如果對俄國史、極權統治下的「中產階級」生活(先不計較所謂共產主義本質的話),以及讀來近乎罪孽深重的可口飲食描述(倚靠回憶百分之兩百萬加持,廉價肉餅都讓人流口水)感興趣的話本書不讀不可,更別提她本身就寫得很棒,超好看。



延伸閱讀:蘇聯的最後一天(Moscow, December 25 1991: The Last Day of the Soviet Un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