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

死亡遊行.デス・パレード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這部作品,剛播完時也曾想要認真寫心得。但當時太忙,偏偏這部想寫心得的話,不至少重看一次感覺寫不滿意,但根本沒這個美國時間。最後想了一下,只在噗浪寫個基本介紹和簡單結論。

但該怎麼說呢,有的作品就是會讓人很想寫心得,而且這念頭一上腦怎樣也丟不掉,這也正是會出現這篇心得的理由啦。那也因為已經是隔了一年以上的作品,所以這篇理所當然會有各式各樣的劇透,請自行斟酌是否閱讀。


死亡遊行最初是アニメミライ2013企畫(一個由業界強者帶領新手磨練作畫水準的活動,有興趣可以參考維基條目)中的短篇作品死亡撞球(デス・ビリヤード)。因為頗受好評,故事本身也保留了後續發展性,2015年便推出同樣精彩、且對原始關注議題能更加深入探討的全十二回電視動畫。


故事圍繞一家名為奎因‧德基姆的酒吧展開,記憶模糊的兩名陌生人總會同時搭乘電梯來到此處。在酒保德基姆和助手知幸的指示下,這兩個人必須賭上性命進行「遊戲」。


這簡直太不合理了吧?是啊,關於人生、關於死亡,總是不合理的。


沒錯,來到此地的人其實早都死了,只是因為某些理由無法馬上決定他們的「處置」,才不得不安排這樣一場名為「試驗」的審判。經由裁決者觀察這些人在遊戲中的各種反應,來決定眼前的靈魂是該送往天堂還是地獄……該怎麼說呢,要當作極之帶有現代感的城隍也很貼切呢。


這類型的設定很常見,但通常都聚焦在體驗者(?)的人生經驗與人性黑暗(又或者說是看崩潰)上。然後死亡遊行有趣的點在於,死者的人生當然也是重點、角色也常常在崩潰沒錯,但劇情探討的點不僅止於此。


甚或該說只看見這些反而算錯過重點,因為動畫很明顯打算深入探討這整個審判體系的制度性問題。可以說是以「如何看待自己以外的人」作為引子,透過描繪一個「死後司法系統」的掙扎和苦悶,進而探討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以及因此而生的刑事審判體系困境所在的好作品。


這邊先把特別篇(?)死亡撞球的部分放到後面討論,直接切入TV版。作為故事開頭死亡遊行便極有意思的,用上兩集述說同一件事透過不同角度觀察,將會理結成怎樣不同的故事。眼見為憑,但眼見真的為憑嗎?看得到的都可能會騙自己或因偏執而解讀錯誤了,更何是看不到的細節呢?對於所謂人生,可以如此輕易評斷嗎?


這樣的嘗試令人聯想起當年的死後文,但不同的是這邊不主打衝擊和催淚的效果,而是述說了一個更加混沌的故事。第一個單元中,兩名角色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就只是都有弱點也犯了錯誤的普通人。男方性格重猜忌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點給他猜忌,女方則有了外遇但對男方依舊有愛。


一樁婚姻、一段感情會走到失敗可能有很多原因,只因為引爆點的位置,便將錯誤全歸到某方身上其實不一定公平。事實上若不是突發意外,這兩人的關係有沒有可能挽回倒也不一定,唯一能確定的是她們現在沒有這個機會了。


在奎因‧德基姆裡的這場遊戲,因為沒能看見女方神情,所以酒保德基姆最終下了外遇後又「故意」嗆聲的女方該下地獄的決定。可是因為看見了女方最後的淚水,知幸心中得到的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情境。


於是這部作品打從一開始就告訴觀眾,「評斷他人」這件事有多困難且容易犯錯,而且人的評價也不是光憑一、兩個表面行動,就可以輕易下定論。但關於第一個「單元」的價值判斷呢?諾拉阻止發現自己可能有誤的德基姆繼續思考下去,但給觀眾的空間並未在此結束。


我想第一、二集其實該和第三集、也就是第二個單元放在一起思考,才會看出編劇真正的價值判斷。在第二個單元中兩名年輕男女來到此地,簡單互動後都對彼此抱持好感。連帶遊戲過程也沒有崩潰,兩人開開心心的,直到他們想起了過往的事……


原來兩人曾是兒時玩伴,長相平凡的女孩一直都喜歡那個男孩,但也明白對方有好感的始終是另一名漂亮女孩。長大動完整型手術的她變得非常漂亮,但周遭的人全都知情、甚至還被當作話題四處傳播。到達酒吧後的她因記憶錯誤,以當年那名漂亮女孩的名字自稱。回憶起整件事的男方,秒懂人別問題,也想起了那些親耳聽聞的「八卦」,他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嗎?


印象中這部頭兩集有質還不錯的討論,但平靜中帶著混沌的故事太過「現實」,所以吸睛度並不高。這部動畫真正受到觀眾注意,其實是第三集這個超級閃光回帶動的。沒錯,事實上明白此事的男孩即使在死前也已經下好決定,他才不在乎那些呢。在死後終於察覺女方完整心意的他,也決定把握時機來場最後的約會。


我覺得要把第二個單元和第一個單元放在一起思考,才能察覺到編劇真正的價值判斷。也就是一段感情或該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有著謊言存在,卻並不因此注定失敗。如果只糾結於完全的誠實甚至為此變得偏執,那或許將會錯過真正重要的事物。能不能在確認真正有價值的事物後,超越謊言、然後加以追尋才是能否獲得幸福的關鍵。


若老是害怕自己吃虧然後猜忌心越來越重,看什麼都懷疑是假的,那……只能說,人都是互相的。故事中其實並未言明第一個單元的女方是否外遇,但長期壓力下對方為了尋找喘口氣的機會而背叛也不令人意外。


不過在「有無外遇」這個爭點之前,更重要的毋寧是她在戲中確實的表現,也就是她仍深愛著男方,愛到那怕對方崩潰到當場恩斷義絕,還是願意為他下地獄的程度……說真的我覺得根本不值啦,但她的選擇正是人性微妙的一面。


那怕有所隱瞞、存在著謊言,愛依然如此真實炙熱,即使如此還是不行嗎?


嗯,好的,每個人的雷點都不同,存在著絕對不能退讓的原則也很理所當然我明白,所以該是第四集上場的時間到了。在這個單元登場的兩名「玩家」都讓人不太舒服,一位是自以為是的綜藝咖母親,另一位則是性格有點偏激的家裡蹲。


但也是在這一個故事中觀眾可以看見,那怕是此時此刻看了令人翻白眼的人,一開始都不是這樣的。他們並不無可救藥,最初也都曾懷抱善意和正面目標,只是碰上的體驗與生活形態讓他們逐漸迷失,最後才成為了那副惹人厭的模樣。如果得到機會,其實他們也都能體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真心悔悟。


人在一生中錯總犯個不停,難道曾犯過錯就絕對無法原諒?已經死亡的人已經沒有機會了,但對於還還活著的人,能不能別那麼苛刻?又,再一次我們體認到,死到臨頭(以這部而言應該算死過頭啦)了,才認真悔悟實在不是個好選項。認錯、認輸並不難,反而還可以走更久、外帶避免讓自己變得超可笑。


也是到了此時觀眾才終於完全確定,原來要求玩遊戲是為了要觀察死者的行為,製造「突發事件」也是為了創造極端狀況考驗人性。整個裁決過程更不是非有一個人要下地獄不可,那同樣是為了創造情境而施展的話術。


所以逐漸累積的問題此時終於浮上枱面,這種機制真的是判斷一個人全部價值的好方法嗎?答案很明顯不是,甚或該說這制度還蠻不怎麼樣的。於是第五集故事也開始帶出整個死後審判的設定,突然間此前觀眾對於制度好不好的探討幾乎像個笑話,為什麼?


因為這很明顯是個超大型司法系統,審判的正確率完全不是重點、效率才是。您看看這世界每天都用瘋狂速度在死人,每分每秒都有靈魂流入系統必須要儘快處理。所以公正理性客觀什麼的通通不是重點,判得好不好對不對理由站不站得住腳也全是屁,真正的重點是:


死人太多了快點判,後面還有一堆在等著呢!


在這種情況下也難怪第二集諾拉會阻止德基姆繼續思考下去,期望追求正確的判決是好事,但在效率才是最大重點的現實面前,「還算正確的判決」其實也就可以了。根本判錯?啊,算他倒楣,每天要做的事那麼多,偶爾犯點錯也是沒辦法的啦。


再說追求正確本來就是說來好聽而已,集體衝業績才是重點啦。


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入思考只會讓審判者崩潰。


也是在第五集出現了和德基姆截然不同的審判者金蒂,他根本不認為「詳細理解後好好下一個正確判決」是有必要的事,反正人類不總是那個樣子嗎?快點判一判不就好了?


而歡樂到一個爆炸的搞笑第六集,也立刻派出一位神奇到他完全無法解讀的少女,粉碎了他過往的堅持。金蒂照慣例期望透過製造極端環境,去刺激出人類最黑暗的一面,然後理所當然的送表現不好沒能通過考驗的人下地獄(幾乎可以想見,他大概還蠻常這樣的)。


結果閃亮偶像如他預期是個該下地獄的料,誰知道少女卻神奇到在知曉一切的情況下,仍心甘情願為毫無關係的人犧牲自己。而這樣的態度也將閃亮偶像拉回正道,讓他脫離原本只求自保的私心,然後對曾犯下的罪真心懺悔。


嗯,即始自認對人性再篤定,也還是會碰上理解之外的例子,這世界很大的。


也是在此時高層開始察覺諾拉的計畫,而故事也更進一步告訴觀眾,這個死後審判體系的問題所在。其一,裁決者無法停止裁決,這是他們的存在價值。其二,裁決者無法有死亡體驗,因為這會拉近他們和人類的距離。其三,裁決者沒有感情,因為他們是人偶。


進是一個巨大的系統,身處其中的人偶沒有選擇權,責任就是不要想太多,乖乖的、迅速的執行職務就好。於是會有受不了審判壓力,決定轉職成記憶處理師的前裁決者。


但結構問題就是結構問題,記憶處理師照樣要每天面對一堆雜七雜八的生前記憶,然後盡力將其整理到有邏輯能方便理解的程度。不過當然這也是比較好聽的說法啦,真相是按工作量和困難程度,「差不多還算可以看就好」也不錯了啦。


「人偶力」有限,工作量爆多的體制,運作到後來總是這麼一回事。而且旣然大家都是螺絲釘又效率至上,那久而久之幾乎可以想見,整體品質會慢慢偏向那一邊。連帶在後端接收記憶的裁決者,又是基於什麼品質的記憶去面對、理解受裁決者,我們也就不難想像了。


這怎麼看都是套爛體系,卻是當前狀態下所能找到最好方法,所以不要想太多做下去就好,因為,有時候一想就做不下去了啊。


然後這個時點也正適合談OVA前作死亡撞球,這個單元的兩位受裁決者,彼此間沒有關聯更無利害關係。他們還真的只是碰在一起打場撞球、讓裁決者相一下的關係罷了。但因為人生經驗的差距,太過焦躁的年輕人最後大崩潰瘋狂秀下線;比較冷靜世故的老人則在一開始便對遊戲用意有所察覺,並成功展現出自己良好的一面。


再一次,遊戲中沒有好人壞人之分,故事的重點在於那血錚錚的事實:個人生涯所有的資源質量不同,導致了最終「結果」的差異。沒錯,無論我們再怎麼告訴自己,判斷事情必須抱持公正態度,可無論是日常相處還是司法審判,絕大多數的人皆仍受限於評判對象的社會資本和個人資產數量。


一個菁英大學教授和只有國中畢業的小混混,在法庭上受到的待遇不可能一樣(從進警局開始就不同)。更不用說白領犯罪在刑罰體系中,相較於其他類型的犯罪懲罰有多輕了。我們不只一次看見弱勢族群常犯的罪,被輕易修法提高刑期大家還拍手叫好;而白領犯罪連法條都訂得洞洞的,修都別想要修,就算修完也還是洞洞的……


如同故事中那位崩潰吶喊著不公平,這整個審判都不公平,整件事一開始就不公平的年輕人一樣。沒錯,他還是可以選擇「做個好人」不秀下線,但即使他對在壓力下做出錯誤選擇並非完全沒有責任,也不改變整件事「不公平」的事實。


意識到這種不公平確實存在,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個時間人力都不足的司法體制(基本上也就是人類所有的司法體制),更容易隨便對待本來資源就少的人。至於法庭之外的世界呢?嗯,還不都一樣,只是不如犯了法的人一樣「本來就是放在那邊等著任人宰割」那麼慘上加慘而已。


之所以將OVA放在這邊討論,除了這則單元中的德基姆已經變得比較柔軟、而不同於電視動畫剛開場時那樣的僵硬,也因為唯有明白刑事審判體制,在有限資源龐大案件量的困境之下,才更能理解那份切實存在的「不公平」,所可能帶來的悲哀與無奈。




是在此時諾拉決定加速她的實驗,讓德基姆處理一件富含爭議性的案件,也就是TV版第八和九集、本作中最具衝擊性的故事。前頭的單元儘管並不普通但也還在一般生活的範圍內,可這世上還是有些死亡醜惡得令人不忍卒睹。


有些事理解後可以原諒,但也有些事似乎怎麼樣都無法原諒,而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這樣的事?妹妹受害讓哥哥決心為她復仇,妻子被殺讓一個警察徹底走上不歸路,最終這條路所創造出來的罪孽也確實反噬了他們自己的性命。


這個單元的兩位客人,同樣無法接受司法追訴的有限性和緩不濟急,決心超越體制實現屬於自己的私法正義。在他們的故事裡,制度存在也並非失去功能,只是對身為受害者家屬的他們而言根本不夠力:無論是跑程序的速度,還是懲罰強度通通都不夠。這世上唯一能夠救贖他們的,只剩自己親手向加害者報復了。


劇情也透露出現代社會薄弱的社福機制以及司法功能。事發之前無所作為,事發後協助受害者面對傷痛的支援體系也薄弱得可憐。無論是本來就屬於底層的青年,還是理論上最為熟悉相關機制運作困難點的刑警,在這方面能獲得的幫助都不夠,連帶受害者家屬會轉而追求私法正義也就不令人意外。


如果政府無法建立起一套具備足夠公信力的制度,那私法正義永遠會像一朵以罪惡作為養分綻放的夢幻花朵,連帶促使民眾追求更多、更多、更多的懲罰以撫慰不安的心靈。這樣的情緒很容易成為沒有節制的暴虐,畢竟無論是歷史還是眼下的社會都一切訴說著,人類有多擅長以正義之名行不正義之事,還都覺得自己做得真是太對了。


但實際發生的常是這些義憤迷失了原本的目標,成為單純的暴力。連帶心態也變成為懲罰而懲罰,最終懲罰這件事本身反倒變成了事情的重點。公理正義只是個裝飾,所有的一切全都是為了懲罰而存在。


但一個「壞人」不需要人權的社會裡,不用太久「好人」的人權也會跟著慢慢消失:無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而是整個社會向下沈淪讓好人不能再照以前那樣生活。


最令人哀傷的是,這一切最初都是從為了「保護」開始的。


而這樣的心境向來容易在第一線執法人員身上出現,畢竟每天都在接觸髒東西,久了會慢慢覺得這世上真是充滿髒東西、甚至只剩髒東西也是人之常情。想想那些「我知道你所不知道的社會黑暗,這才是現實世界」的沈重口吻,和此不同的想法全是出自温室花朵的天真愚蠢發言……挺常見的吧?


但那真的是全部嗎?


對象是「壞人」時,我們總是非常容易接受在極端情境下被逼出的強烈恨意,認為那也是無可奈何的、可以被原諒的。但「壞人」又是經歷了什麼才成為「壞人」,有時光提到這件事也值得同理一下,就會收到超沒有同理心的回應,這其中難道沒有雙重標準存在嗎?


是的,我不否認這世上有些人就是莫名的邪惡(像這則單元中的那個變態,根本連討論都不用討論,我真的不太介意將其永久隔離於社會之外),這也是我至今都無法決定是否支持廢死的原因。但除了特例之外的狀態還是值得思考(特例其實很少,真的),莫名的無腦也不是什麼值得自傲的事。


故事裡刑警的心態從原本的為妻復仇,到後來變成自許為體制之上的正義使者。那個「沒有犯罪何來懲罰」的論調,旣諷刺了警察在犯罪發生之前的無能為力,同時又如此明確地呈現出一種典型為懲罰而懲罰的心態。什麼正義啦、罪刑相當啦,在此處都只是幌子,實際存在而且是披著應報外皮的強烈恨意在追求自我滿足。


沒錯,毫無謙抑和省思的追求應報僅是情緒上的自我滿足,而這種自我滿足推到極致的結果,便是如同本作中的刑警那樣,正義什麼的已經不是重點,重點只剩「我要狠狠的懲罰」而已。為了可以執行處罰……嗯,沒辦法,這個世界上總是需要受害人,不然沒辦法天罰呀 ~(看戲貌)


不需要太聰明,都可以發現這已經本末倒置。什麼,太誇張了?不,綜觀人類歷史,「手段」和「目的」被以類似方式混淆、進而造成規模巨大的禍害,也不是少見的事。迷失於情緒之中向來是很大的人性弱點,毫無拘束的「給他死」情緒發言,所可能產生的悲慘盡頭莫過如此。


然而私法正義的盡頭又是什麼?為什麼在人類社會裡,統一由國家進行犯罪追訴會成為常態,因為古人都是北七嗎?(苦笑)


故事中兩個客人私法正義的碰撞也結束了彼此的生命。這破滅的結局某方面而言也在訴說著,那怕不受限制的暴力剛開始的動機並不在此,最終仍容易造成溢出原始預期的破壞,連帶重新肯認由公權力建立的司法制度確實有其必要。


或許有些時候私法正義看起來大快人心,也確實能夠產生救贖效果,但這終究不是能夠長久且普遍適用的選擇。終歸而言,人類社會需要一個運行順暢的公正制度來處理犯罪問題,而不是任由沒有限制的個體,憑藉原始的應報觀與強烈情緒自行其是。


那如果覺得司法制度就是有各種問題,才會導致事情變成這樣……那也不難,從現在開始好好去關心、瞭解、投入(捐款絕對也算)追求相關改革的團體及其訴求了呢?說真的,與其每天看著社會新聞吶喊,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最好趕快遇到很慘的壞事。更明智的選擇應該是,在自己沒遇到壞事的時候先做點事,投資一下自己的社會很不錯的啦。


咳,回到動畫本身,這個世界上確實有超級悲慘的事,但那只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而已。於是在如此黑暗的單元之後,第十集迎來的是老奶奶溫馨回。在看過黑暗痛苦的故事後,人很容易會對日常生活嗤之以鼻,認為只有悲慘苦難才是真實,其他都是膚淺的命太好。


也確實在真正的苦難面前,很多第一世界煩腦看起來都超蠢的。但不能忘記的是雖說這世上充滿了黑暗,卻也不僅有黑暗,還是有非常多美好的價值與情感、幸福確實存在。所以人們會渴望追求更好的可能性,因為那確實存在並非全然虛幻。如果只沈溺於黑暗,輕易的絕望除了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此外這回的老奶奶原來就是貫徹全劇繪本的創作者(還是OVA那位阿伯的妻子,這部分也告訴觀眾那阿伯真的沒什麼黑幕啦,他就是個有腦然後人生幸福的阿伯),也終於帶出繪本的意涵:那就是我們有理解他人的必要,也該好好思考如何做到這件事。


方法從來都不只有一種,千萬別輕易的放棄。


於是在見證了上述的一切之後,知幸終於能夠鼓起勇氣面對自己的死亡,德基姆也擁有了足夠的智慧可以來裁判知幸,到此死亡遊行這部動畫也來到最後的高潮。兩個彼此熟悉的人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對方,然後進行裁決嗎?


知幸的故事和一個人突然失去自幼以來的夢想有關,令人難過但其實也相對單純。因為有太多人也都碰過類似的事,當然,多半不是透過如此猛烈的方式。類似境遇的人當中,有些人再度站起來找到新理想,但也有些人從來都沒成功走出來。


是的,溜冰對她很重要,正因為是喜歡的東西,所以才如此執著到無法法放手。但就是在意嘛,有什麼辦法呢?轉個念好好面對這件事,或許才是找到出路的方法。可這真的很難,所以最後她選了對自己相對容易的逃避方式,也就是自殺。


在死後一段時間、見證了如此多不同人生及其終結方式後,知幸已經能以較為客觀的態度回顧自己的人生,走出當初那股天崩地裂般的破滅感。她明白了自己當初其實是擅自對仍舊充滿希望的世界絕望,封閉一切的溝通管道,剝奪了自身機會也傷害了重要的家人。


理論上到此為止照往例應該足以做出裁決了,但正因為是已經如此熟悉的知幸,德基姆才會感到好奇,希望能知道、挖掘得更多。如果是妳的話,對於極端考驗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於是德基姆給了知幸殘酷的考驗,讓她見到母親現在的生活,並告訴她能夠以世上隨便一人的死,換取自己復活的機會。


於是他也因此看見人類的矛盾之處、旣軟弱又堅強的一面。知幸理性知道這是個不該選擇的道路,但對於母親的思念與愧疚仍讓她極度渴望能回到人世。最終即使是知曉著何謂「裁決」的知幸,也在極端情境下崩潰了,她吶喊道要德基姆替自己下那個手,她好想復活啊、真的很想……


也是到這時候德基姆終於真正明白到,這套透過刺激「客人」以進行裁決的制度確實有問題,知幸一直以來的主張確實是對的。人性不該任意考驗,即使確實「逼出了一切」,但那也並不真的代表了人的一切。知幸的崩潰讓德基姆察覺到這點,也讓他終於可以為自己原本困惑的思緒理出答案。


如同知幸最終理解到的,單方面抱怨別人都不懂我 / 我搞不懂別人其實沒有意義,如果真的有心期望這件事,那便該自己努力想辦法去嘗試溝通才對(不過這當然也限於想要或有必要的情況,有些人真是……不要來往比較快樂,這種時候學會放水流和斷水流很重要)。也如同貫穿全劇的繪本一樣,即使無法使用言語,但還是可以尋找言語以外的方式,而這個選擇也是海闊天空的。


同時間另一棚(炸)我是說另一個裁決者金蒂,和德基姆不同他最終還是選擇拒絕理解人類,採用極端考驗強硬結束困難的裁決,然後再以這是「自己的決定」逃避罪惡感。只是他遇上的對象也真的夠奇怪,毫不遲疑的超越了考驗,選擇了只屬於她自己的救贖(這邊也惡搞死亡筆記本其實,另一個對象根本就夜神月吧XD)。


金蒂總是沒得到自己預期中的答案,而這也稍稍破壞了他對裁決和制度的確信。還是留下了些什麼的她,讓金蒂在桌上擺出了像是麻友的娃娃(和德基姆酒吧中的人偶一樣,都是「紀念品」),旣然不是第一尊,那表示金蒂以往也曾遇過難以裁決的對象……或許再過一陣子,他對裁決也有轉變態度的可能吧。


至於已經轉變態度的德基姆,最終以自然的笑容目送知幸離去。


裁決制度本身難以輕易翻轉變動,這世上還是每天都在死人,而且死得太多太急了。但即使如此德基姆也找到了新的、可以說服自己的方式,那就是重新把一個人視作一個人來看。


將眼前的死者視為一個完整、值得尊重的個體,而非流水線上的例行工事、差不多處理一下就好的「物品」。好好面對並理解他人的一生,看他的過去也看他的現在、仔細思考得更深更廣,然後謹慎的下一個裁判。


是的,人很難輕易評斷,也不該輕易去評斷人,可很多時候還是不得不下判斷。於是以人為本的態度很重要,這也是整部死亡遊行動畫的核心概念,裁決或許不得不然,但該怎麼做是值得謹慎去選擇的。


整部動畫可以視作諾拉對現況不滿的改革計畫,身為長年裁決的人偶,她比誰都清楚這套制度百弊叢生。但高層(奧克魯斯,我都在心裡叫他花苞爺WWW)對此根本毫不在意,反正死人很多快點判,判得好不好對不對根本無所謂,重點是維持一個有效率的審判體制。


所以想太多的改革根本只是個麻煩,正因為現況問題一堆,稍微思考一下制度就爆炸,才需要「沒有心的人偶」來負責裁決。反正只是人偶所以也不需要同理人類,因為一旦同理也只會崩潰而已,會妨礙效率的要件最好不要存在。


但事實上人偶真的沒有心嗎?從故事來看很明顯並非如此,而諾拉也確實拒絕因為這個「設定(又或者稱之為哲學的現實好了)」就向現狀妥協。因為體制滿是問題,就告訴自己一切無可奈何?不,她不要,一旦失守一次、妥協一次,那以後就會這樣一路沈淪下去、最終淹沒在體制裡,她拒絕成為這樣的裁決者。


於是諾拉選擇讓一位新的裁決者也就是德基姆,成為一個「擁有情感的人偶」,然後透過一連串不同的人事物經驗讓他「成長」,然後期望看見他的選擇和應對會對制度帶來什麼改變。是的,眼下的整套死後審判系統問題滿滿、更有經驗的人兩手一擺說改革根本不可能成功也沒個屁用,但她還是不願放棄。


故事在改革有了初步成果之處嗄然而止,高層表示反正一定會失敗,而諾拉則期盼或許真的能有所改善,德基姆則會持續努力下去……這一切的最終結果會是如何觀眾無法預測,但倒是可以因此對現實中的司法體系抱持更多關懷、檢視和監督。


事實上,現實中的司法體制問題只會多不會少,往往還更加的複雜,更麻煩的是大家都是人類,沒有我們是人偶這種理由可凹。那怕心態上可以自我矮化成體制內的螺絲釘,但人就是人,不會因此變成人偶,藉口打從一開始便不存在。讓我們來看看,如果把動畫中的人偶三大法則套進現實,會變成什麼樣子。


裁決者無法停止裁決,這是他們的存在價值:

整個社會需要有司法體制維持秩序,而且體制內的從業者都靠這吃飯,沒有任何一方可以停下這機制。犯罪者很想?呃,但如果成功了,也代表整個社會都崩壞了,那我們還有更嚴重的麻煩要處理。


裁決者無法有死亡體驗,因為這會拉近他們和人類的距離:

司法人員犯罪的話公務員身分就掰啦,所以永遠都是由沒有犯過罪的人來審判。旣然都是可以考上司法特考的清白身家,那原則上也不用太期望能瞭解罪犯的處境和掙扎。

同理心?如果不是一開始就不存在,那也大多被狗叼走了吧?少數有良心的也會被湮沒在龐大體制裡有志難伸。再說反正社會大眾也不期望司法人員把同理心用在這種地方啦,沒有更好。


裁決者沒有感情,因為他們是人偶:

我們的整個制度是否在讓司法體系從業者必須把自己變成人偶呢?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如上所述,案件很多但資源就是那一點而已。而且大家知道現在台灣的法官檢察官都是績效至上,案件辦得快不快、合不合上級意思,對能不能升官很重要嗎?



人和人之間總有極限存在,面對沈重的工作量和總是顯現出人性黑暗面的工作內容,都容易磨損相關人士的意志力。於是除了敲打從業人員要他們拿出良心來,靠著良心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外,同樣作為人類我們應該可以一起想出更好的辦法。比如從改革體制開始下手,發揮想像力創造出一個更能讓身處其中之人,可以優先追求以人為本的制度。


動畫中除了明確的審判體制問題、裁決者心態問題外,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設定。比如作品中雖然提到天堂和地獄,但天堂是重新投胎回人家,下地獄則等於靈魂永遠在虛無中落下。


說真的直白的想這是死刑,可是更深層的思考,也可以當作不可假釋無期徒刑的隱喻,又或者是某部分人士最愛的美國風.沒事就來個幾十上百年的超重罪刑。在這種情況下判錯了的結果救無可救,就是吐個舌頭「呀哎不好意思搞砸了」這樣而已(好啦,雖然人生毀了,不過國家也會意思意思賠償一下啦)……但開什麼玩笑啊?(嘆)


如果看見動畫中這樣的狀況會感到焦躁甚至氣憤(太太呀啊啊啊啊啊)到大吐特吐,那對現實中每天都可能出現的刑事審判問題,或許也該更加關心才對。可話說回來,看著動畫很生氣上網對此長篇大論認真批判,對著現實同樣問題卻毫無反應的差別待遇乃是較為普遍的情況,如此說來實在有點哀傷,也算人之常情啦。


總之若是能意識到這點,然後思考一下就太好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因為各種獄政問題,其實在人類社會作為更生人,想要正常回歸社會乃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死亡遊行雖然著眼於審判程序的批判(判錯了的狀況都是「唯一死刑」的安排,正是變相要觀眾集中注意力在制度問題、以及如何避免判錯上面),但對審判之後的執行和獄政問題乃是完全忽略的,而這才是現實刑事審判體制中更大的黑洞所在。


再思考得更遠一下,動畫中總是利用製造極端情況來「看見人性」的作法被徹底否定。因為那其實是一種扭曲人性的手段,會因此看見的東西是真實卻也不是真實,若要以此來論斷一個人的全部價值其實很微妙。


將此作為出發點,不妨設想如果我們的社會體制本身,對「某些人」就已經有如一個沒事就在製造極端情境的大型遊戲,可能是從小到大都過這種生活、也可能是努力活著結果一不小心跌出邊緣……那我們給「某些人」的評價是否公平呢?


又,如果我說這不是設想,而是確切存在的現實狀態呢?


人出生就不公平,不可能公平,但我們能不能在意識到這件事的同時,對此多加考慮一些?說真的,如果能在細究動畫設定的漏洞外,也更注意社會制度的問題,那對做出這樣一套優秀動畫的STAFF來說,想必是很棒的回報 ~(當然買BD是最棒的回報,行有餘力買個一套這樣?XD)


最後來談談作畫部分吧,這部完全展現出MAD HOUSE精美的作畫水準。死亡撞球篇是アニメミライ2013企畫,水準不用說的好,不但有很多相當難畫的人物角度和動作(看似普通其實超難的部分很多,看看那個精美的爬樓梯呀),背景也幾乎都用手繪上。


而到了TV版動畫水準也沒有下降,開場由監督親自擔任分鏡及演出的OP凡看過都是超級好評,我想光這支OP就釣了不少人來看這部作品。畫面非常精彩又和曲子完美搭配,可以說是近年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OP之一,如果還沒看過推薦一定要找來看,然後看完就安心的落坑吧(但話又說回來,還沒看過動畫的人最好有辦法撐到心得這裡,看過的也撐不完妳這個字數暴力狂)。


背景部分則引進CG作畫,讓奎因.德基姆酒吧變得超級華麗簡直就像花大錢重新裝修了。決定遊戲種類後變形成遊戲場的畫面總是很有氣勢,平常的版本也很美麗,整體非常滿足背景控如我的偏好。


動作場面也不負MAD HOUSE的金字招牌,雖然基於劇情大多是靜態場景,但關鍵情節仍有不少亮眼表現。第五話金蒂與德基姆間水彈鋼絲對決非常精彩,但要說到讓人讚嘆不已的,當然還是第十一話知幸表演花式溜冰的段落。


該怎麼說呢,我還記得自己看這段落時,那種期望能拉全世界的人都來看的興奮,真是太美了!優雅俐落的的花式溜冰搭配簡單寧靜的鋼琴曲,知幸的每個舞動、旋轉、跳躍都那麼美麗,我已經懶得數自己重看了這段幾次,同時間搭配關於她人生回憶的段落,整體的情緒渲染力非常強,真的是超級推薦!


(另外喜歡這段的話,我也很推薦同是MAD HOUSE出品的Rideback(背騎少女)第一集,開場鋼琴伴奏的芭蕾舞也很美麗,只是一樣沒能跳完啦是被詛咒了嘛……而且後段的Rideback飆車也超級精彩喔 ~ XD)


此外由林友樹負責的配樂,也如同我以往所留下印象的作品一般,與劇情本身搭配得宜,從來不搶戲卻又可以讓觀眾留下BGM相當悅耳的印象。不過若提到整部作品的靈魂人物,果然還是監督立川讓了。


(閒扯一下,立川讓也做過丹特麗安的書架,這部動畫雖然劇情改編上有點微妙竟然沒有賣修伊,但分鏡真的蠻棒的,也是因為分鏡讓這部動畫在我心中的評價提升不少。此外同樣做過的魯邦三世 -名為峰不二子的女人-也是常出現很讚分鏡的動畫,劇情我超推薦,美術設計也是一整個精彩 <- 趁機推銷起來)


身兼原作、監督、系列構成、腳本、分鏡,整部動畫完全可以視為其本人的心血結晶。死亡遊行本身的精彩表現,也可以看作他自2007正式在動畫界出道以來的成果展現。說真的以這爬升速度、專業技術和原創作品的深度,用「非常有才華」來形容絕不為過。


最近立川讓在BONE社監督的新作「路人超能一百」,也是公認評價超好的作品(我超愛的啦啊啊啊啊啊啊,路人超可愛,兄弟愛超棒,動作場面也是讚到不行)。旣能原創又能改編,絕對是近來亮眼的新銳監督之一啊!!!


再來……好像是該結語了,但我也已經沒什麼力氣。果然技術類想法應該要放在心得前段比較好,拿來當結尾就有點弱掉了。不過反正看到這邊的話也沒差吧?想寫的都已經寫在前面了,那最後就來談談風險社會好了。


雖然本作以思考刑事司法審判的問題為主,也確實這是個問題叢生的領域。但一個刑事司法制度該要好好檢討一番的國家,真的只有這地方出問題嗎?德國刑法曁犯罪學家Franz von Liszt曾說過「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所以或許應該說,正因為一個國家有很多問題,所以相對末端的刑事司法制度才會跟著扭曲,以去因應一個老製造一大堆麻煩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也最容易面臨信任消失的問題,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政府之間缺少信任的結果,都會是人民應對各種事件的態度容易變得極端。


一旦開始出現「感覺只能自我保護了」的被害感,同理心也會跟著消失,公共討論、人權價值和公民意識連帶跟著低落。有餘裕思考如何從源頭解決問題的人會變少,大多數人將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道路,只因為這選擇在那當下最能發洩情緒,並滿足自己的安全感。


如此長久下來,惡性循環的結果將製造出很糟糕的風氣,無論那是仇女、各種歧視、狠踹落水狗、還是以好人自居就突然覺得自己做事不用講道理這樣。是的,這樣的轉變其來有自,一切都是從人們覺得社會上的信任逐漸消失開始的。



看起來是個超級大問題,所以該怎麼辦?嘛,第一步先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而不是看見問題一大就躺在那邊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然你跟我講」。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該思考、該瞭解、該學習的事真的都做到了嗎?有真的去做些什麼,至少捐款了嗎?沒有的話,就不要講些自以為早已頓悟得道的話,簡單一句,少當酸民,先從瞭解、思考問題開始吧(啊哈哈因為我知道這種人不可能有耐心撐到這裡的,所以照慣例長文結尾我講話都比較不客氣啦)。


舊站人氣:1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