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

魚翅與花椒:英國女孩的中國菜歷險記

這年頭書名都把內容講完了,好像也不需要對做什麼簡介了喔 ~(汗)本書是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描述她自上世紀九零年代以來,前往中國四川留學、在當地學習烹飪、自此熱切投入中國飲食世界與文化觀的散文集。


故事從她在四川大學留學生宿舍裡起床開始,身為英國人的她為了逃離原本的工作生活,在其實沒什麼規劃的狀況下,想辦法弄到獎學金然後前往成都進行研究。不過到了那裡之後,呃,由於中文沒很好,對中國少數民族政策的研究也頗難上手,沒過多久就變成打混一族。


只是說在課業上打混並不代表沒在學習,只是她專注的重點變成當地生活的種種。身處於九零年代仍十分封閉的中國,作者徹底投入、迷戀上成都的生活方式,以及當地滋味美妙的川菜。迷戀的結果就是乾脆想辦法進入中國廚藝學院,咳,我是說四川高等烹飪學校就讀三個月。


在那裡她接受了強度頗高的訓練,並打通她對四川菜的任督二脈,在那之後她得以從更加專業的角度來觀察中國菜餚。這段中國經驗也讓她在回國後得到出版食譜的機會,接著,門開了,更廣大的世界、更多接觸中國美食的機會開始迎接她。


作品重點除了個人經驗外,也在於身為一個英國人,她如何看待、消化中國餐飲文化的心路歷程。旅居外地文化差異在所難免,更別提是兩個文化根源截然不同的國度。身處其中的作者以親切文筆描述自己不時感受到的各式衝擊,用外國人的角度來敘述自己如何看待、接受中國文化。


而當她努力為英語系讀者呈現自己所看到的種種時,非英語系讀者也能藉由觀察她的想法瞥見另一個文化的內涵,我覺得這是全書最有趣的部分。其中以一個無關於吃的小故事最得我心,也就是她與其他英國遊客搭巴士前往某偏遠地區時,在顛簸的山路碰上一位眼皮不斷下垂的司機。


時常在中國各地往來的作者見怪不怪,但她的同胞卻大感驚悚。最後索性衝到司機旁的座位,那怕被白眼照樣不斷反覆吟唱英國民謠給他提神……該怎麼說呢,這舉動還蠻萌的(喂)不過已經被差不多先生同化得很徹底(爆)的作者,當下只覺得她的同鄉真是過度反應。我覺得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也有些時候習慣真的是很微妙。


身為英國人為作者提供了許多有趣的切入點,但距離除了製造差異外也會製造美感。於是有時身為外國人,她在評論上反倒無法精準做出價值判斷。比如對毛澤東這歷史人物之爭議性的敏感度零,覺得這是很有意思且無傷大雅的食譜宣傳主題(但同時間一般歐洲人可覺得泰國熱愛拿希特勒來當商標和廣告素材,這舉動頗令人翻白眼而且不謹慎)。


不過她對相關領域知識瞭解的深入程度仍令我驚豔,讀著讀著不禁欽佩起她的努力與用心。只是無論如何在中國待久了,而且還是在橫跨變化最大的九零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最終她還是無奈地發現自己曾經迷戀的一切文化底蘊,正逐漸被如同狂潮般的經濟現實所淹沒。


這部分的感慨讀來相當動人,也帶來了遺憾的感覺。並不是說開發全然是壞事,可無視根源的破壞式開發,或許帶來了光鮮亮麗的外表(儘管多半不「美」)卻也犧牲了昔日許多美好的本質(就更別提那些被修復得很囧古蹟了)。這之間該如何取捨始終是難題,也考驗著現今中國人的智慧。


此外,本書中不免也有隱約提到台灣的部分。不過因為作者追求的重點在中國飲食文化,所以原則上沒討論台灣也是理所當然的。只是令人厭惡的一點是,作者在書裡偶爾提到的簡短台灣描述,往往過於曖昧,儘管並沒有謬誤,但敘述上的技巧性規避對不瞭解相關議題的讀者,恐仍容易形成台灣等於中國一部分的錯覺,身為台灣人這是本書讓我討厭的一個地方。


咳,好啦,讓一切回到魚翅與花椒:英國女孩的中國菜歷險記(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上頭來吧,我很喜歡作者對自身融入異國文化的掙扎和接受過程,以及拜訪中國各地接觸不同生活環境的生動描寫。這確實是頗有意思的飲食散文集,喜歡異國探索經驗談的話,應該能閱讀愉快。


舊站人氣:3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