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7日

第三個禮物

故事始於1986年的9月1號,事業成功的廣告業務蘿拉行經紐約街頭,遇上一名小男孩向她索討零錢。無視他走過的蘿拉,不知為何在幾步後回頭了,她向他說,如果你餓了,我帶你去麥當勞吃午餐。這之後她才知道原來那孩子叫莫理斯,兩人將展開長久的友誼,並改變各自的人生……


當初看見這開頭覺得很好奇也很感興趣,但老實說當時對這故事可能發生的種種,我所抱持的想像是比較八股且單純的;也就是一個成功女子伸手幫助貧民窟男孩,走向希望與成功未來的故事。當然實際也是這樣沒錯啦,但想想真實人生的確不可能那麼單純,過程遠比單純一句話描述要來得複雜許多。


本書原名An Invisible Thread:The True Story of an 11-Year-Old Panhandler, A Busy Sales Executive, and an Unlikely Meeting with Destiny,由實際經歷一切的蘿拉.史洛夫(Laura Schroff),以及作家艾歷克斯.崔斯尼阿思基(Alex Tresniowsk)合寫。內容除了關於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好以外,還包括兩段曾與破碎相伴的成長經歷。


對成長於紐約街頭黑人貧民窟的莫理斯來說,正常是難以想像、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的世界。他的生活就是毒品、犯罪、流浪,莫理斯小小年紀便得學會嚴酷的街頭綱領,否則根本無法生存。這還不說就算能平安長大,也幾乎沒有未來可言,只能重蹈自己雙親那失敗的生活方式。


蘿拉的童年經歷沒有莫理斯那般殘酷,至少身為中產階級的她仍有機會透過正常管道向上流動。但她的移民家族史仍充滿悲劇,祖母在義大利南方的痛苦經歷令人難 忘。父親慣性的酗酒與失控盤據了她的童年,日日夜夜活在爸爸不知何時會發飆抓狂的恐懼裡,形成孩童極大的心理負擔,幾乎毀了家庭部分成員往後的人生。


遇見莫理斯時,蘿拉已走出過去那段歲月,也獲得了成功。但她仍感覺生活沒有重心,需要有個什麼來填滿。現在已經很難確定,這兩人當初究竟是怎樣看待彼此的:這種關係是否帶有施恩性質,甚至是不需把屎把尿的寵物呢?


但縱使我內心仍有不少猶疑,最終還是決定以單純的眼光看待這段友誼。這就是很單純的一段往來,有餘之人幫助不足之人,然後彼此都獲得快樂的故事。或許有時候別想那麼多,少一點自我質疑與因此而生的退縮,可以讓人更有勇氣創造良善與美好吧。


不用說這也顯示出兩人有多幸運,站在外人的角度,這段關係確實隱藏著驚人的危機。對莫理斯而言,誰知道蘿拉是不是個變態殺人魔?蘿拉也不知道莫理斯會不 會那天翻臉搶她,甚至製造假案件詐取賠償。但還好這兩個好人遇見的是彼此,莫理斯願意相信社會仍有良善,而且決心堅定自己的意志。蘿拉也始終灌注心力在這段友誼上,並細心地教導莫理斯各種必須學習的概念。


我很喜歡書中那些美好的相處時光,對什麼都沒有的莫理斯而言,什麼都像是夢想成真,而蘿拉也愛上那純粹而愉快的笑容。她們去麥當勞點大麥克、薯條和巧克力 奶昔,在吃牛排時莫理斯學會怎麼使用刀叉。她們在蘿拉家煮飯、烤餅乾、洗衣服然後作功課。莫理斯參與了蘿拉的家族聚會,感受到那份溫暖,得到了物質與心靈 上滿滿的禮物。


可是這段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她們的生活還是會遇見種種難題與關卡。蘿拉要面對親人離世與往日餘留的痛苦,和伴侶間理念不合、爭吵,以及因此造成的種種影響(最大部分莫過於對這段友誼所形成的干擾)。


莫理斯則更為艱苦,一再的流浪並面臨生活困頓。吸毒的母親只有在醫院和監獄裡才能保持清醒,身旁每個大人都是毒蟲或罪犯。他很難保持乾淨、也沒辦法在學校正常學習。雖然與蘿拉相處的時刻是那麼美好,但生活的其餘部分卻悲慘到難以啟齒。


所幸這份友誼仍成為兩人內心的部分支柱,那怕生命中的心願不見得能完全圓滿。但蘿拉終於可用平靜愉快的心境享受生活,莫理斯的轉變更大,他成為了正直的大人,投身於正當行業,與妻子共同創造出美好的家庭,並擁有一張童年時反覆夢想的大餐桌。


人生仍在延續,蘿拉和莫理斯的愛也是。我不知道往後她們還會面臨什麼,是否能夠事事順利的繼續下去。不過這兩人曾經歷過的種種,確實令我滿足。當然在講述真實經歷的作品中,第三個禮物不算寫得特別好的。但這種書就是這樣,如果感興趣的話,她讀來算是不錯的。


最後,閱讀本書也令我想起的探討黑人貧窮文化的經典著作泰利的街角,以及談芝加哥黑人國宅的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連帶也再次憶起這故事其實只是特例,在莫理斯之外仍有數不清的人們困於無限迴圈中,甚至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方式,社會中的隔閡更讓他們難以改變處境。閱讀本書的同時,也該關心其背後的結構問題,或許那顯得盤根錯節且難以改善,但選擇閉上眼睛絕非好事。



舊站人氣:3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