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一塊美金過一天

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就馬上摸回家了(P.S. 我有付錢),該怎麼說呢……我真的對這種題材沒有抵抗力欸。而且素人經驗談其實頗是我的心頭好,反正看見就是會很想看……總之光看書名我以為,這是兩夫妻因為某種原故,決定展開省錢大作戰的快樂節約生活記錄。


結果實際開讀後(對,我甚至沒仔細看文案就買了 <- 喂,這樣真的沒問題嗎?)當然這還是對同樣身為公立高中老師的夫妻,因為臨時手頭緊,索性開始挑戰每天只花一美元買食物的故事。但打開始他們便非純粹追求節約,而是對這實驗與糧食短缺、貧窮、商業行銷文化等諸多議題的關聯性有所意識,並為此架設部落格,記錄生活的同時也進行公益募款。


連帶整本書也並不只著重在「一塊美金過一天」上頭,事實上這不過是本書的第一章,來到篇幅一半時計畫已經結束,隨之而來的是第二段「靠食物劵過一個月」。當這兩個帶有嚴肅意味的生活實驗都告一段落時,她們又朝「健康飲食」計畫前進,而且這次打算維持一生一世。


也因此和我原先想像的黃金傳奇式(一萬元過一個月)的大冒險風格不同,這部作品的書寫方向其實比較偏向社會議題面。只不過是由作者克里斯多福.葛恩雷特 (Christopher Greenslate)、凱莉.雷諾德(Kerri Leonard)的日常生活為出發點,描述她們面對、遭遇到的一切,同時將之延伸到各種根本性問題上。


一塊美金的部分很明顯的,想用這樣的金額過一天真的太嚴苛了。雖說看著兩夫妻採買、規劃、烹飪的部分頗令人開心(畢竟本來就是衝著這點買的呀)但實際上這樣的預算不但讓飲食變得相當單調,份量也不足。於是作者兩人自然常常挨餓,雖然尚不至嚴重減損健康,但造成的心理壓力卻不容小覷,甚至差點為了一塊餅乾怒到分手。


當設定好的一個月終於過去時,兩人的敘述都有種進入極樂世界的感覺。但也因為正視貧窮對生理、心理可能造成的影響,所以兩人決定踏出第二步。美國政府在 1939年為了促銷生產過剩的農產品,推出了名為食物劵(Food Stamp)的社會福利。幾年後計畫中斷,直到詹森執政時期,基於國內貧窮問題決定將此制度永久性立法,資助條件符合的國民渡過暫時性難關。


回憶起成長過程,作者兩人都體會到食物劵的存在,或許比自己曾以為的重要許多。所以她們決定嘗試比照這種福利發給的金額、搭配政府提供的「建議菜單」,過上一個月的實驗生活。


真正下去經歷自然會發現很多自己以往不會查覺的問題,比如食物劵的金額其實還是不夠吃(雖說本來就不是設計來讓人全靠這過日子的)。礙於預算反而買不起總 額高的大包裝產品,只能買單位價昂貴的小包裝,也因此無法透過比較價差省約。又或者政府提供的建議菜單並不太建康、沒考慮各個家庭的實際需求,以及如同作 者夫妻這樣吃全素的特殊族群等等等。


雖說由於預算增加,所以再怎樣都還是比一塊美金過一天時好過太多,但也不能算是愉快的飲食生活。更別提這還只是中產階級的實驗,真正的貧窮人口因為居住地、知識、社會資源等差異(如同糧食戰爭裡提過的,在商業策略下高級住宅區的物價反而低於低收入住宅區)其所面臨的處境將更加嚴峻而無助。


在實驗中意識到種種社會問題的作者,也開始參與許多公益活動,這部分書裡介紹了不少、同時也有許多專書我就不多提了。至於第三章「一生一世健康生活」的部分雖然比較短,但大概也是全書中最為陽光的部分。


預算不再受限後可以開始自由採買,但因為經歷了許多,作者夫妻的計畫能力與觀念都改變了。依循自己擬出的新生活方式,兩人的食物預算仍較實驗展開之前降低不少。開始種菜、運動、盡可能不以破壞環保與公平正義的方式去生活,兩人都變得比以前愉快。


當然一塊美金過一天(On a Dollar a Day:One Couple’s Unlikely Adventures in Eating in America)有其嚴肅的一面,但總而言之仍是素人經驗書。兩個人之間老公寫起來是理性多感性少,老婆感性多理性少,不過比例同是四六開,所以雖然風格 有異但並不到懸殊。


我覺得在本類型的作品中這部還不錯,雖然這類型的作品其實不脫看完就算了的程度(重閱與否則視個人偏好,我手上也有幾本每隔幾年就會想挖出來重讀、真的很喜歡的素人經驗書,比如英國廚房征服法國 XD)但如果對這方面的議題與經驗感興趣的話,那本書應該很適合作為休閒之用。



舊站人氣:9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