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廚房征服法國光看書名便能猜到幾分,總之這是段英國人在法國里昂開餐廳賣英國菜的經歷。我想凡是對各國菜系刻版印象有基本認知的讀者,應該不難查覺這故事本身的弔詭之處,連帶想必我也毋需對此多做解釋。那怕原先沒有任何認知,呃,讀完本段應該也能用野性理解吧?(笑)
起碼德國有香腸、泡菜和豬腳,奧國有莫札特巧克力、沙夏蛋糕與維也納油炸小牛排,英國……炸魚薯條?寶座留著自己坐吧!只是話說回來,對於英國菜,我一直抱著和彼得.梅爾相反的看法(果醬除外)打從當年閱讀蘿莉.柯文一字一句認真為英國菜平反的餐桌上的幸福,英國菜在我心中就已經徹底洗白了。
(是說講到這個我突然想到伯爵與妖精第十四集,愛德格到莉迪雅老家拜訪時,上桌的就是蘇格蘭傳統的肉餡羊肚,倫敦去的女管家看見頭都要暈了。看見這段時我很驚喜,因為蘿莉.柯文也曾描述她在蘇格蘭高地某家小餐廳吃到這道菜時的喜悅)
雖然傳說中寄宿學校那種煮到灰色的羊肉、爛掉的甘藍菜還有如同洗腳水的燕麥粥很恐怖,但話說學校、軍隊、監獄這種集體廚房出品的大鍋菜好吃才算少見吧? (至少我國中營養午餐的供餐學校廚房就連飯都煮不好,經常都是拿鐵飯杓剷一塊澱粉糊起來的悲哀水準。至於少數並非如此的狀況則是因為當天主食不是米。但可是我也不會因此說台灣的米難吃啊!)
所以在閱讀本作前,我就已經認為英國菜並非無可救藥的存在,只是需要好好發揚、認識兼深入而已。不過英國廚房征服法國並不是要大力為自家平反的作品,甚至也不是描述法國人與英國美食互動之文化交流大作,他只是個很普通的回憶錄,關於作者自己在法國開了家特色餐廳的經驗談。
講白了其實只是坊間很常見那種小企業、商店的創業回憶錄,不過我很喜歡這本書。主要是作者的文字幽默,普通小事給他寫起來也變很有趣。畢竟這類自傳型作品常有個問題,那就是故事本身有趣,但作者的……敘述方式不佳,所以本來應該很有意思的內容就變得平平淡淡,比如法國甜點王:愛麗榭宮甜點御廚的傳奇人生。
當然不可能指望每個人都擁有妙筆生花的才能,可身為讀者總還是比較喜歡好好享受,所以……如果真的不行我還是認為該找代筆就要找代筆啦。
英國廚房征服法國(English Restaurant)關於一間餐廳從無到有的過程。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開餐廳,還是開在那裡?跟法國公家機關的纏鬥過程有多辛苦,裝潢與開幕期間發生了什麼事?作者本人雖說有過實務經驗但不算豐富,妻子則比較偏向擅長下廚的素人,這樣的組合要怎麼支撐起一家正式餐廳?更別提開張前事情就很多了,之後甚至只有爆多。
看作者描述在餐廳外場「生活不是很美妙嗎?」與內場「天呀!這實在不是人待的地方」穿梭的經驗著實有趣。廚房的作業流程要怎麼簡化而迅速?更別提一定要有 的奧客經驗,還有雖然不是奧客但有時比奧客更麻煩的倒楣體驗。除此之外進貨與選酒更是一大重點,根據本作,作者有段時間還當起全了里昂唯一搭大眾交通工具採買的餐飲業者。
至於其他?鄰近關係、本益比、老闆渡假、育兒問題、食評上門的話,新舊員工磨合問題等等,太多太多的事了。由於這不是本厚書,所以並沒有頗具體系的完整描 述,而是以吸引人的細節作為主軸進行延伸。關於經營這回事或許不完整,但讀來很有意思。而這也是本書的最大亮點:許許多多與開餐廳有關的趣事。
我最喜歡的一段有關於喜金餐廳的早午餐,那是只在周日早晨供應的特餐,餐點包括奶油、柳橙汁、果醬、麥餅、印度燴飯和培根。顯然法國人對英式早餐也十分嚮往,所以每回生意都很好。唯一例外的是有回教宗到里昂來的那週:「他和成千上萬的人在城外慶祝彌撒,當天只有一個客人來吃早午餐。我們對他印象深刻,因為我辛辛苦苦烤了兩百個麥餅,他老兄只捧場了半個。」
嘛,很有意思不是嗎?總之我就是覺得很好看呀。是說本書出版於1999年,原文版則是1996年。這麼多年來我偶爾會想起,不知道喜金餐廳現在怎麼樣了。這回因為決定寫心得,所以特別跑去查一下。
老實說本來以為很簡單,畢竟有作者的名字,他還寫了本書,搜尋會難到那裡去咧?結果真的很難,作者菜市場名,他的餐廳又不夠熱門,外帶一堆無關緊要的餐飲資訊,反正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網路上並沒有與餐廳直接相關的網站,唯一一個名字好像有點像的看起來也不太對勁。
這麼說是關門了嗎?一陣翻翻找找,我最後在某個類似K島的討論區上看見了。最早留言的 人剛讀完書也和我有相同的疑惑,下面有回應信誓旦旦說在里昂從沒聽過這家店,看樣子情況著實令書迷焦急。
幸好網路是無遠弗界的,最後有人找到了作者的姪子。根據對方回覆,很遺憾餐廳已在幾年前結束營業。不過喜金家目前仍住在里昂,作者本人任職於類似公家機關的單位,全家人都過得不錯。如果可以哪天他還是想再開餐廳,因為這個人始終把自己視作一名廚師。身為憑藉一本書參與曾經某段人生的讀者,我覺得這真是太好了。
舊站人氣:11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