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不過是具屍體

看見噗友介紹,感興趣便找來讀。剛開始光看書名我以為是關於人體刑事鑑定之類的作品,結果原來是在介紹人類屍體在歷史與現代中各式各樣的用途。醫學、解剖、葬禮,腐爛過程,新式的「組織消化器」焚屍法。從可以當藥用的阿拉伯蜜漬人肉,到用屍體上的血來急救可不可行等等,內容豐富多元,相當引人入勝。


由於本書出版於2003年,所以裡頭提到的尖端科技現在已不再那麼新了。但反正本來也就沒有太多現在已經變常識的尖端科技啦,畢竟處理屍體這回事總微妙的有股滄桑感,考慮到死者為大,很多概念除非狀態極端,否則都不可能推廣神速。


不過是具屍體內容共十二章,分別描述十二種不同主題的屍體用途,包羅萬像、五花八門。雖說不很深入,但作者相當清楚讀者想看什麼,整理、訪問出來的肉容確實適合外行人好奇並滿足獵奇心理。


比如捐贈為科學用途的遺體,無論是用作醫學實習,還是拿來做交通安全或者軍事實驗(總不脫是拿個什麼來撞擊)又或者最單純的放著觀察腐爛狀況(這邊倒真的可以幫刑事單位精確化死亡時間判斷)往往皆令使用者感到尷尬或沈重。


更別提許多人或許可以接受親人的屍體供醫學使用,但拿來當作射擊效果的實驗品?連軍方都不太敢這樣幹了(至少不敢明著來)。當然這也跟美國某方面而言其實非常保守有關啦。


不過我還是覺得十八世紀時專家研究的是怎樣的子彈殺傷力比較不慘,現在的研究則是怎樣可以更慘這個轉變覺得很……嗯,好笑。某方面而言也是時代趨勢使然,但近代以來戰爭型態的改變確實劇烈得令人嘆息。


另外也還是會有無可避免的時刻,像是意外事故的遺體檢驗。飛機不幸爆掉的話,乘客死狀便成為解謎的重大要件,那邊受傷那邊火燒全都是重點。同是「未完全死 亡」,相較於無比毛骨悚然的活埋,腦死後的器官捐贈更幾乎帶著某種神聖的意義。甚至不時還會出現繼承記憶之類的神秘現象,只是目前為止這真的太神秘了尚無 明確結論。


其他還有像在地下支援解剖研究的盜屍行業古今、身體與靈魂的連繫所在、杜林屍布的真相(這讓人很不甘願的回憶起某本難看的小說)甚至被瞬間斬斷的頭顱有無知覺,以及人肉在醫學與……美食學上的用途等等。


這時代就連砍了做肥料都不完全是笑話了(可是到後院去翻一下外婆這句話還是挺好笑的,整個就阿達一族的FEEL)另外本作成書當時顯然還沒有將屍體壓縮成鑽石的風氣,完全沒提到這樣。


我不否認本書純看門道的意味比較高,但反正有趣。再說某些至今無解的大哉問,你實在也不能指望藉由一本270頁上下、帶點八卦性質的科普書得到解答。作者瑪莉.羅曲(Mary Roach)下筆風格幽默而尖銳,所以整本書讀來也帶著濃濃的黑色幽默。


只是說有時不得不承認有些笑話令我難以接受(特別有關於種族與文化價值觀的,讀過巫士、詩人、神話後,很難欣賞作者對蘇族酋長的玩笑,儘管我相信她沒有惡意,但嘲笑菲律賓土著的傳統戰服這倒就不一定了)不過雖然我寧可沒看過,但也不會因此討厭這部作品。再說整本書其實大多時候都酸得很有意思,所以小細節就睜隻眼閉隻眼吧。


何況無論如何,不過是具屍體(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到頭來仍舊回頭肯定屍體有時並非「不過是具」而已──特別是在親人眼中。處理屍體的方法千百種,這年頭嚴肅的喪禮已並非絕對的選擇。問 題只是出在當死者理念與活人意願打架時,該如何是好?


我相信能令來賓帶著並非惡意的笑容參與的喪禮,肯定可以歸類進完美那個區塊中。只是人都死了,或許正如作者所言,就乾脆的放手吧。與其想太多,不如期望後 人給自己驚喜?(這才比較驚悚吧! <- 所以即便財產沒那麼多,好好寫封遺書還是很重要的。當然首先得不做個顧人怨的活人,到時候才不會被辦後事的說不過是具屍體,然後灌水泥丟西子灣啊 <- 這是毀屍滅跡吧!)




舊站人氣:5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