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3日

攻擊

寫完心靈裂痕的電影心得後得知原來台灣有出過原著小說,當下自然打算馬上找來看。可是那麼久以前的作品早兩百萬年前就絕版了,而且全高雄還只有鳳山二館收藏……什麼,去借就好了?不不不,說這話絕對是小瞧了整件事的難度,光是鳳山二館究竟在那裡就是個大問題。


畢竟鳳山可是迷路之神精心打造的市鎮,就算有地圖實地去跑也可能找不到,更別提我本來就有路痴屬性,所以……靠夭我地圖也查了,路線表做得一清二楚,但機車騎著來回找一個多小時,就是找不到啊!(崩潰貌)當然我知道有網路借書的服務,但其實我很早以前就忘記密碼所以登不進系統,總之很複雜這樣。


不過從這篇感想會出現就可以知道,我終究還是借到了。方法也很簡單,呃,也不過終於想起市圖系統的帳號密碼而已,啊哈哈,這就是人生呀。咳,總之重回正 題,本書是荷蘭作家哈瑞.慕利希(Harry Mulisch)的代表性作品,描述二戰將結束前的某個夜晚,親納粹的當地督察長被暗殺在小男孩安東家鄰居的門口。


雖然原本完全不關安東一家的事,但沒想到隔壁鄰居竟然把屍體移動到他家門前!於是在一連串不幸的巧合運作下,安東的家人皆被槍斃,家園被德軍當場炸掉,一 個晚上他便失去之前累積下來的全部。而攻擊這部小說就是藉由側寫安東人生中,不同時期與該晚事件的連結,從而呈現出人性與社會間的種種細微關聯……


老實說在看前半段時我的最大感想是電影真的拍得很好,書裡的情節簡直原汁原味全拍了出來,而且該有的強調、細節等全都做得很好,因介面不同而進行的改編也 非常優秀。除了部分不造成影響的劇情外,其他情節幾乎一模一樣(頂多就是時序上的抽換,但那根本沒差)而且呈現上也都差不多,在已經寫過電影心得之後,看 著小說我難免有種心得屆時不知該如何下筆的擔憂。


觀賞電影時我曾猜想或許原著本身是由短篇小說串成的作品,畢竟每個「時段」內的故事起承轉合得很有水準。但實際閱讀後發現並非如此,小說只是很單純的按不同時間、主題分部分章而已。


反而電影為了強調戲劇性,把每個事件的反差與衝突都拍得更加明顯,而不似原作那樣帶著無可奈何的氣息,大多時候都有種總之就是這樣了的味道,整體並未在情緒上多做強調,反而有種一切靜靜流逝的感覺。


也就是說兩邊的差別就是電影拍得比較激情,小說則是走潛沈路線。這部分過了中段後兩邊的差別越拉越遠,閱讀上也終於有得到新收獲的感覺。前半就不時覺得書中有關於意念上的抽象書寫頗為優美,而越到後段,這種感覺也越來越強。


但是我依舊要強調,攻擊(De aanslag)在這方面相當節制,幾乎都是點到即止,連帶襯托出世事無常那種殘酷的美──即便那也是以一種十分淡薄的方式。雖然故事不時諷刺人與 社會的本質,但整體非常非常含蓄,和許多同型作品的嘲諷音量相比,本作在比較偏向默默隱伏在表相底下的安排,有注意到便是知音人,渾然不覺也不算損失── 對雙方而言。


優雅的身段讓故事雖沈重卻不夾帶過於陰暗的心理負擔,反而只覺得這本書有種極之寧靜的、感悟人生的美。想想可以同時擁有電影和書籍這兩種都很優秀的版本, 做為閱聽人還真是幸運。附帶一提,因為取向不同(當然已經先看過電影了也有關係)小說的結尾不若電影強烈震撼,卻也更加悠遠、綿長且寬廣。


隨著一名男子突然間不知所措,又無可奈何的解開橫亙他大半生心結,讀者也看見所謂「時代」中的隱微之物。那是當下看不清但的確存在的東西,而且永遠如此。無法明確言喻,但留在心頭的餘韻看似淡薄實則難以磨滅、久久不去,我想這就是人生呀。



電影版(心靈裂痕)感想




舊站人氣:432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