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6日

小公主

前陣子看了電影懸崖上的野餐讓我有點精神創傷,只好重讀小公主撫慰自己受創的心靈,至少這個莎菈很有錢。該怎麼說呢,感覺每回重看都有新收獲……好吧,不見得是新收獲,精確來說是詭異的念頭越來越多,而且和朋友討論後變得更加飛天。


正好當年為了快閃讀書會寫的心得也不是很滿意,那來改寫吧。最初接觸的版本是東方版的小公主,快閃讀書會時讀的是國際少年村的全譯本,這次重讀是入手了野人版的電子書。該怎麼說呢,對,我不介意收很多個版本,當然這次也小小在心裡決定,下次重讀大概也該試試原文啦。




應該全宇宙的人都知道小公主的劇情了,但還是在這邊講一下,自幼喪母的莎菈和父親一起在印度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直到她長到好人家的女兒都應該要回歐洲念書的年紀為止。


前往倫敦寄宿學校的莎菈由於家境富裕,成為學校格外重視的特別生。即使明貞校長骨子裡很討厭這個因為太過優秀,總是不斷戳到她自卑之處的女孩,不過無奈錢實在太多了,只好努力和顏悅色的討好她。不過莎菈的人生並沒有一帆風順,她遇上了很不幸的事件,也就是父親破產然後病逝。


小公主描述的正是一位各方面都立於雲端之上的女孩,陷入不幸後依然不失去自己的傲氣與尊嚴,最終又以極其戲劇性的方式再度回到雲端的故事。講白了就是,大起大落的八點檔劇情搭上討人喜歡的高貴主角,超爽的,我好喜歡 ~(欸)


本作最早是著名作家法蘭西絲·愛麗莎·霍森·柏納特在報上連載的中篇小說(Frances Eliza Hodgson Burnett,秘密花園、小公子也是她的作品)大受歡迎後改寫成長篇、增添不少細節和內容後出版。


台灣東方少年文學精選的小公主,和原作相比改寫幅度不小(以下簡稱東方版)。或許是為了壓低年齡層與文化差異造成的門檻,東方版的小公主將原作比為現實的情節與對話都刪去不少,現在來看比較政治不正確比如種族歧視的描述也是砍得乾乾淨淨。


比較主要的部分有:全譯本中關於父親過世的原因、誤以為生意失敗的理由交待得較為清楚(原來爸爸和克里斯福特先生是一起念過伊頓公學的摯友 <- 這設定好萌)。還有莎菈回歸身分時明欽校長馬上到訪,雙方針鋒相對的互動……爽力十足。


再之後關於莎菈與印度紳士的日常生活也有較多的描寫,那種兩人都懷抱著難以彌補的缺憾,但還是試著互相治癒彼此傷痛的感覺很沈靜卻也很有力量。同時印度紳士為了確保莎菈未來無憂,整個硬起重新拾回存活勇氣的部分也蠻窩心的。


其他像莎菈與厄門嘉德間在她成為女僕後「合好」的那段只看東方版,大概不太能理解原本是好朋友的兩人再會為何如此「激烈」。但看過全譯本就會發現因為莎菈的自尊心與厄門嘉德的笨拙曾令兩人產生誤會。


一個以為對方看不起變窮的自己,另一個則以為真的被討厭了。莎菈自己拉不下臉,但厄門嘉德不介意,所以再見面時厄門嘉德急到哭出來,用眼淚融化了莎菈的傲氣,才恢復兩人的友誼 。


當然最大的差異莫過於莎菈的性格也因更動而有所改變。全譯本當中的莎菈比較像是個凡人,雖然心性高潔但遇到不合理待遇時還是會非常生氣(甚或該說她的脾氣不能算溫和),只是自制力極高而且十分有禮。


東方版的莎菈許多內心糾葛都被省略,軟弱與缺點全部再見以後,留下的是個光輝四射的聖母型角色。現在回想起來,我小時候喜歡這個故事,但對聖母成這樣的主角卻有點無感。對比之下,原版那個會軟弱會發脾氣鬧彆扭的莎菈實在討喜多了。


不過說是這麼說,我還是很喜歡東方版原創的那個,寄宿學校眾家女孩口耳相傳「那個女孩」有多神奇的開頭。雖然東方版的譯者標注是台灣學者與東方出版社創辦人之一黃得時,不過這部譯本並非直接譯自原作,而是譯自日本最早的女性劇作家水島あやめ的譯本,而這個挺神的改寫想來也是水島的手筆。


不計忠於原作的話,在我眼中這個開頭的戲劇性與引人入勝的程度皆超過原作。不過說是這麼說,實際上東方版本把人物和劇情都變得挺扁平化的,趣味自然也降低不少。只是基於童年增值理論(啥鬼)我還是看得很開心,無所謂(但倒是因為東方版封面的關係,害我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莎菈是金髮 ORZ)。


這次重讀注意到的一個點是,細數一下小公主裡頭的媽媽陣亡率也蠻驚人的,我覺得這點可能反應了早期女性生產時的高死亡率。莎拉和樂蒂不用說,厄門嘉德除了知道她有聰明的爸爸、叔叔和幾個嫌她胖但還是送食物和酒來的姑姑外,她的母親整個是無聲的。


書裡沒提到是否過世,但也沒有其他戲分,甚至連常談起親戚的厄門加德自己都沒提過媽媽,簡直是薛丁格的母親。這讓我不由得懷疑厄門加德的母親也許在階級上和她父親的家族並不匹配,以至於在自己的家庭裡本來就是個沒多少地位的存在。


說不定厄門加德那不靈光的大腦被當作是她母親的責任,而對孩子而言面對一個沒有地位的媽媽,甚至是自己缺點來源的母親,不想多提也是理所當然的。當然也或許是想太多,厄門加德也許只是在育嬰室時被黑心保姆虐待了,不但放置PLAY可能還餵她吃鴉片,結果就傷到了大腦 ~(等一下這個叫作不要想太多?)


如果要正面一點看厄門加德的家庭關係,那就是她和自己爸爸的關係其實是全書最現代的,我很聰明,我的女兒應該也要很聰明,給我讀書變聰明啊!!!某方面而言,厄門加德搞不好是全書中唯一,家長對她的期望是成為學者也可以的女兒,只是很遺憾她的人設智商可能只有80 ~(掩面,雖然莎菈結論是善良才是最重要的,但我覺得智商……有個一百也不錯啊)


講得誇張一點,這就像全家都博士就她一個念高職的尷尬處境。可雖然忽視孩子本身的條件過於苛責,導致她自信全失並不斷惡性循環也很不好,但我覺得還是總比算了反正是女兒,笨一點沒差,到時候找個人嫁掉算了要好很多,至少比樂蒂和莎菈的爸爸要好不少。厄門嘉德的父親無論是基於自尊又或者其他什麼理由,他都未曾放棄自己的女兒。


相較之下,本作裡有些父親要不是不負責任,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負責任。樂蒂的爸爸根本不會養就放生給家中長輩,但大家都是照顧好玩的,結果把小孩照顧成一個任性大哭包。等養到越來越野獸時,女性長輩全膩了沒人要幫爸爸顧啦,他就丟到寄宿學校裡去眼不見為淨。


樂蒂在家就經常任性爆哭以爭取注意力,到了學校的哭點也是別人不順自己的意就哭。這樣講起來的話其實蠻哀傷的,她早就不是為寂寞在哭了,而是用我很可憐當理由來爆哭,好情緒勒索別人接受自己的要求,年僅四歲就得為了活下去學會不好的生存策略實在很感傷,而她爸……顯然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有多大。


莎菈爸爸養小孩的模式則是瘋狂倒錢全面狂寵,要不是莎菈很幸運沒長歪,不然如同作者講的絕對會養出一個小怪物。更糟的是這位克魯上尉對女兒的期待是,長大以後就換妳來照顧爸爸了……等等,那莎菈自己的人生呢!?


好吧,其實那時代母親早逝的話,換女兒扛起家中女主人責任也算常態,但該怎麼說呢,對女兒的社會期待還真是非常封閉呢 ~(棒讀)當然小公主在這方面的處理,也只是突顯那時代的社會狀況而已(從這角度來看,厄門加德的描寫或許也只是想強調她有多笨的反差手法,但實際卻成了有趣的效果)。


小說沒提莎菈爸爸的階級,但從伊頓公學畢業、極度富有、軍官身分等條件,我覺得作者明擺著暗示是貴族,只是怕捅洞沒有寫明,但這種事確實多寫多錯不如含糊處理。


簡單推測可能是沒能繼承頭銜的兒子,但家裡夠有錢?又或者其實是貴族私生子的繼承人?總之克魯上尉顯然不擅長經商與交際,朋友很少,而且少到有點驚悚。明明(至少曾經)是有錢人,但出事以後竟然沒有任何親戚出面協助,而莎菈在倫敦時也沒有與任何親戚往來,這表示克魯上尉和自己的原生家族關係整個是切斷的。


我忍不住好奇,是否因為莎菈的母親是法國人,所以克魯上尉的家族因為這孩子叛逆的娶了一個外國女人,索性跟他斷絕關係?還是說他就是親人都死光了,只有自己繼承了大筆遺產?沒問題的這種小說我看多了隨便都可以掰出一大堆可能性。嘛,好吧,全是想太多,但就算全部都想錯好了,反正想想很有趣嘛。


總之照書裡描寫莎菈的父親是個無法應付壓力又天真浪漫的笨好人,字典裡八成沒有未雨綢繆的概念,金錢觀念零分,狀況好時花錢如流水,狀況不好時還是花錢如流水。


可能就是因為朋友很少,所以難得有個好友就信任對方,把財產全部拿去投資自己不懂的鑽石礦事業。更糟的是都快破產了還不趕快規畫未來生計,而是花大錢訂製超大洋娃娃辦豪華派對。簡直跟貴族之死裡描述的腦洞貴族家庭一個樣,但至少人家有點幸運啊!




說到這個,我一直以來都有點難想像那個娃娃的模樣,直到我看見這張照片。乍看之下是兩個小女生和三個娃娃,但其實是一個小女生和四個娃娃。感覺慶生會上那個從法國訂製回來、強調超大超奢華的「最後的娃娃」就是這一種,光看就貴爆,更別提照書中描述那個娃娃的配件遠比這張照片更猛。


說真的小時候會覺得明欽校長這樣對莎菈很壞,但現在就……還是很壞,真的挺壞的,那種態度實在太過惡質、並充滿夾怨報復的味道。但即使如此,克魯上尉的財務狀況也真的是越看越白爛。


我只能說莎菈爸爸如果腦袋內容物整齊一點,她根本不會被虐待。不要求留很多遺產,但至少別債留女兒好不好!!!(翻白眼,但有錢人更敢也更能奢帳沒錯啦)


總之現在回頭看會覺得律師巴羅先生酸得很正確,莎菈爸爸的理財觀念實在太飛天,當鑽石礦的投資開始出問題時,他就應該要規畫後路了,卻一路裝死下去。等莎菈知道發生什麼事時,不但已經失去爸爸,還成了一個負債累累的十一歲孤兒,倒欠明欽校長幾百英磅不止。


說真的經營這種普通等級的寄宿學校也不可能有錢到哪裡去,幾百英磅絕對是重擊,即便把東西全部變賣,恐怕還是會有難以接受的落差。如果校長原本很喜歡莎菈也就算了,可實際上她根本討厭死啦。這之後為了面子問題還得繼續養她,那自然更抓狂,這無疑是克魯上尉的鍋。


雖然我也可以想像莎菈爸爸的想法是什麼,他八成是沒有那個膽子跟莎菈說,我把財產都弄不見了現在開始我們變窮光蛋啦!基於男性尊嚴只好打腫臉充胖子,既不想辦法趕快讓莎菈離開倫敦回印度,或至少馬上降低生活水準,反而花得更誇張辦那種現在看還是很瘋狂的慶生會。


我只能說這已經完全是賭徒心理,相信自己一定有辦法轉運,下個轉角就有契機我一定可以。說真的如果克魯上尉乖乖的跟莎菈坦承事實,以這女孩早熟、聰慧又淡薄的性格,肯定會馬上跟爸爸說當窮人也可以,我們可以一起搬到小房子裡重新開始,想像出一堆可愛的故事,爸爸立刻減壓。


但他不敢講,更糟的是他也撐不過去,即使轉機確實會來,但他還是在轉機降臨前因壓力病逝。當然克魯上尉會被逼到這程度,是因為他最好的朋友克里斯多福竟然在緊要關頭落跑,讓他受到慘遭摯友背叛的打擊。


當然照後續劇情描述,印度紳士之所以會落跑,是因為他那時也因為事業失敗外帶害朋友破產的罪惡感崩潰到撐不下去,很可能得了導致幻聽的焦慮症與憂鬱症。等靜養一陣子摸摸鼻子回來面對現實,他才赫然發現朋友已經不只被自己害到破產,而是直接死了,從此整個人沒再好過。


接下來印度紳士唯一的人生希望就是找到朋友的遺孤,好把財產通通還給她。問題是根本不曉得她人在哪裡,不只如此,實際上連人家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你們兩個男人在衝三小,真心衝三小!!!


我默默覺得如果是現代人設,以莎菈爸爸寵女狂魔的程度,大概會對前伊頓公學同學的生意伙伴瘋狂碎念爸爸經,碎念到對方很難忘記自己女兒名字,就算不知道在哪間學校念書,也一定不會不知道學校在倫敦。


不過實際劇情就是莎菈爸爸和朋友每回見面都只談生意,從來不談女兒。我不曉得是純粹劇情需要,還是那年代(二十世紀初)的紳士覺得和朋友聊女兒的事很不體面。但都不談的結果是朋友連女兒叫什麼名字都想不起來,只知道她在歐洲某個地方念書。


歐洲某個地方,雖然跟其他洲比起來歐洲很小,但找一個人的話還是很大啊……結果最後甚至一路找到莫斯科去,整個就很慘烈。我想這件事告訴我們未雨綢繆的重要,有些人真的不要聽到配套措施就好像聽到髒話一樣(先不提托孤是門藝術也不能亂托,但啥也沒幹還是太隨便了)。


好吧,罵了這麼多,但其實這次重看這對摯友的「結局」還是挺讓我感傷。照書裡描述兩人從中學時代開始就一直都是最好的朋友,畢業之後兩人各奔東西,後來在印度相聚成為生意夥伴。克里斯多福原本是真的很有信心,希望和朋友一起發大財。


但可惜他們都不是堅強的人,所以一遇到難關就連鎖崩潰。最終兩人一個可能到死前都充滿怨恨與後悔,另一個則活著體驗悔恨及罪惡感,這全是因為在有需要的時候他們都沒能好好撐住。


當然有時撐不住就是撐不住,苛責太多顯得沒有同理心又不近人情。但該怎麼說呢,我覺得有時正因為不知道自己撐不撐得住,所以才需要未雨綢繆吧,畢竟他們都不是窮人,理應有條件未雨綢繆。


當然站在兩個崩潰男人前面的,正是本作超絕堅強無論如何絕不崩潰,而且生存意志強到爆炸的莎菈.克魯了。這次重讀我又再次驚訝了,等等事發時她才十一歲!?嗯,讓我想想自己十一歲在幹什麼,呃,好像在崩潰……好啦,並沒有。


但總之在本書中十一、二歲的女孩已經被形容為成熟,莎菈入學時是七歲,樂蒂初登場時只有四歲(!)菈維妮亞小姐十三歲,貝蒂十四歲,而照描述學校裡有十五歲的女孩,我只能說那年代的人真的比現代早熟很多(望向加洲司法認證的二十四歲「男孩」性侵犯),還有明欽女子寄宿學校的學生年齡層遠比霍格華滋要廣上許多。


實際去看英國老牌貴族女校的資料,會發現跟小公主裡的這個是有點落差的。所以明欽女子學院我想一開始的設定就是比較次級的學校,而且比起升學或學術水準,更著重在淑女或者新娘教育吧。


客層可能是希望女兒接受高品質淑女教育的普通中產階級家庭,水準不能差但也不太考慮要升學,評估之後覺得送學校比在家裡請家庭教師划算那就送過去。而且學校有大家一起用的法文老師和舞蹈老師,全部自己請的話,也不是所有中產階級家庭都扛得住。


是說看到噗友提,英國學制是從五歲開始上小學一年級這件事有嚇到我,真是有夠早的。不過明欽女子學校連四歲小孩都收,顯然學校也扛育兒外包,小野獸丟進來,十年後還爸爸一個常識人這樣(雖說以書中描述的教養模式,我很懷疑能養出常識人啦)。從幼稚園一路包到國中畢業,整個經營方向就很雜。當然即使是次級的女子學校,學費恐怕還是稱不上便宜,一樣要有點財力才念得起,但總比在家養一套便宜這樣。


小說裡講莎菈爸爸是因為印度那邊有人介紹才來這間,不然看那校長的反應,莎菈應該可以去讀那種更高級、校長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不會玻璃心,很可能根本也不給學生特別待遇的真.貴族女子學校 ~(爆)


但畢竟莎拉爸爸八成只打算讓女兒意思意思在母國受個淑女教育,然後就可以回印度當小女主人陪自己了,要是書念太多最後說要讀大學,然後留在英國當職業婦女怎麼辦?不行不行,念個淑女養成學校就好,最好還要是那種可以容忍寵女狂魔任性要求的學校,收學生的年齡最好要廣一點,七歲入學然後早早學成歸家,盡可能迴避戀愛結婚問題,女兒不結婚也很好啊,反正我家有錢。


莎菈會倒大楣真的就是她爸的鍋啦!!!


當然提到這個,小公主裡面正面形象的大人也沒很多,來來去去只有大家庭裡的爸爸媽媽比較正常,其他往往都有讓人感覺微妙的點。不提學校裡那些狗眼看人低又擅長虐待人的僕役和廚師,校長本人更是內心洞一堆,覺得全世界都在諷刺自己的低自尊代表。


什麼印度僕役達姆拉斯很正常?嗯,該怎麼說呢,這次重看我覺得,呃,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小公主的劇情某部分是有一個印度伯伯,因為待在倫敦很無聊,就每天偷窺隔壁小女孩看冷不冷餓不餓,還趁著她睡覺侵入住宅替她換傢俱的故事。


更別提換傢俱的時候小女孩本人在房間裡睡覺……老實說有一點不舒服。而且也未免睡得太沈了,沈到讓人覺得是不是哪邊怪怪的,是不是用了迷藥之類的東西。可惡我的童年愛書感覺越來越糟糕了……算了不要計較,人家真的沒有邪念啊 ~(欸)


如果要說這次重讀哪邊讓我印象最深刻,那就是莎菈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自己會被學校用債務控制人生,實際上校長也是這麼盤算的。而莎菈對此的態度也很務實,雖然暫時看不見未來,但確實總比被直接丟出去要好一點。


更妙的是師生兩個人都心知肚明,只讓莎菈當女傭太浪費了。雖然現階段她還是要先當女傭,但以後絕對可以成為老師。即使才十歲初頭她的程度也已經夠教孩子,更別提她還很成熟而且壓得學生,教學技巧沒有問題。


那麼如果要讓她當上這種免費或者低薪的高級勞工,現在多少還是得投資投資,比如允許她順便上高年級課程、同意她利用時間自修等等。然後儘管一輩子待在學校當廉價老師的未來很黑暗,但對當前的莎菈而言已經是個機會,所以她也盡可能利用這個機會學習。


畢竟比起因為看不見未來就自暴自棄,掌握好自己現在抓得到的東西拼命學習,誰知道以後會撞上什麼機會?所以站在明欽角度來看,得到免費供學的莎菈無疑是賺到了,但對莎菈而言那只是校長在理性投資。終歸而言儘管當了好幾年師生,但這兩人始終針峰相對而且毫無情份可言。


她們的關係可以用慶生會破滅時的一段對話做定論:妳要感謝我慷慨的給妳一個家。以及妳不慷慨,這裡也不是家。這段關係會變得如此糟糕,莎菈並非完全沒有責任(然後還得扛爸爸的鍋),但絕大部分的責任無疑都是明欽校長自己要負。當莎菈再次成為公主後,校長硬著頭皮最後一搏,結果被莎菈和印度紳士雙重用力打臉完全是活該,而且讀者看得超爽。


來到現在我早已體認到,要成為像莎菈那樣的人不容易。即使生活經歷劇變與苦難,也可以咬著牙不放棄驕傲的活下去。莎菈不只在內心穩健的使用認知療法來讓自己跨過難關,同時還有勇氣不惜製造衝突也要挑戰現實,這真的不是容易的事。


相較之下更容易的其實是,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像明欽校長這樣的人。該怎麼說呢,校長的內心實在是乳酪狀態,洞很明顯又大又多。也因為心裡實在缺太多了,所以遇到條件很好的人時,儘管對方只是個小孩還是成天自我感覺被嘲諷。


如果莎菈更成熟、更世故一點,或許就可以緩和明欽這種沒事就在自我感覺受創的玻璃心狀態。但畢竟莎菈還只是個孩子,所以發生的事更像不好意思我只是正常走路,妳怎麼就被我經過的風給壓倒了。


我形容得很誇張,但明欽這種人意外不少。每個人都期望自己很特別,最好無所不能並手握大權,但絕大多數的人其實也都達不到自己渴望的特別程度。於是在認知到這個現實時,如何巧妙化解內心苦澀,努力面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在該看開時果斷的看開,不要變成明欽校長這樣可悲可憐的刺猬,真的是很值得自己警惕的事。


舊版心得我花了不少篇幅談施捨與幫助的界限,談得很不成熟,不過現在回頭看那些文字很明白的表現出當時的不安:我自己是不是其實是抱持著施捨的心情在幫助別人,這樣做真的好嗎?


雖說現代社會的階級界限,已經沒有像小公主成書當時那麼森嚴分明(當然會有其他理論認為還是)。可能也正因如此,所以書中某些情節更容易引發我的不安,為什麼莎菈有錢了以後,貝蒂依然是侍女,而不是送她去上學,讓她自己選擇人生方向?發麵包給路過的饑餓兒童,真的是對抗貧窮的最佳策略嗎?


現代富人靠不公平的經濟結構獲取豐厚利益,轉身再透過慈善活動來賺取名聲順便節稅,早已是長期受到批判的事。於是小公主中莎菈種種慈善之舉不免也令人感覺尷尬,因為這無疑是現代狀況的古早形態。


應該要從制度面與社會結構去改革的弊病,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發幾個麵包給窮小孩吃的策略處理,總還是令人感覺不足。雖然發麵包的人真的很好,但那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只是話又說回來,及時的幫助也很必要,於是有慈善活動總比沒有要好,社會上總有些洞需要立刻用金錢和資源來填補。


所以,好吧,我想問題應該回到,如何在幫助人的同時不讓人失去尊嚴與自救能力。


小公主整部作品都與難以打破的階級緊緊纏繞,小說不可能去深入剖析為什麼貝琪和莎菈同樣是女傭,前者接受莎菈的善意是理所當然,而莎菈一受施捨但凡明眼人(大家庭裡的姐姐們)都擔心她會抓狂。更別提之後那枚六便士除了留作紀念外別無他用,莎菈真要用錢來源也得是純潔的失物。


小時候看這樣的情節不會想太多,但現在會覺得那就是很明確的階級與文化資本問題,即使都很窮,但有些人看起來就是比較不窮、就是更有氣質。某些東西不具備特定背景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懂,也有些事普通人難以想像會有人不知道。但實際上這社會裡就是存在不知道「常識」的人,就像光是有能力與餘裕閱讀這件事,本身已經是道門檻。


如同父酬者提到的,有時富有家族傳承中,會有一兩代因為運氣不好而變窮,但他們的後代通常很快就會力爭上游,回到原本的階級。就像莎菈,即使她沒遇見印度紳士,憑她的聰明才智、倔強與務實,我無法想像她會留在學校一輩子當窮老師。


莎菈不會妥協的,時間到了她肯定會把債務精算得清清楚楚爽颯走人。但貝蒂如果沒遇到莎菈,她連成為高級侍女都不太可能。於是說來殘忍,但關於階級複製有時問題正在於此,而這終究很難解。就像我光是想在這裡講一句幸好閱讀可以改善這種問題,就同時又不得不體會到,即使有義務教育也沒辦法讓全部人都能習得閱讀能力。


或許這正是接下來義務教育值得努力的地方。


有點離題了,總之對我來說,小公主這部作品除了那個很可愛甚至很傻氣、爽到極點的經典主線之外,最重要的鼓勵其實是看見有個人如何在內心保持充滿韌性的芯,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可以繼續堅持成為更好的人。


那真的不容易,實際上小說本身把莎菈的處境與心路歷程寫得深刻動人,她常常會痛苦、難過到幾乎抓狂,卻從不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打倒。她撐過去的方法不是一味承受打擊,而是不斷透過想像力對抗越來越令人難堪痛苦的真實世界。


我想這正是精神勝利法的正確使用方式,還外帶應用了不少認知療法的技巧。這故事也說明一個內在自給自足的人,將能以怎樣的堅韌態度撐過生活上的劇變。當然對比真正的人間煉獄,莎菈的經歷其實不算地獄模式,但我想對普通人而言這樣的考驗也已經夠猛了。


作為一本童書,莎菈的夢想最後透過憐憫自己的鄰居獲得實現,並出現令人興奮嚮往的奇蹟之夜。這回重讀也正是這一段讓我原本的不安變得比較釋然,因為我回想起打小時候開始,我讀這段時是很為莎菈夢想成真而高興沒錯,但更感同身受的其實是印度紳士那種成功助人而且有幫到點上的喜悅。


是啊,雖然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施與受,實在不能迴避嚴肅的省思與檢視,終歸得要認真思考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但在能力範圍內互相幫助這件事,其實也可以是種非常單純的喜悅來源。人有時就是會想讓其他人高興,想讓不幸的人變得幸福,這是很單純的善意,還可以化作很大的力量。


所以憑善意而行也是可以的,做之前先研究當前作法是否反而會造成傷害,省思自己動機是什麼,目標和手段是否合理,能不能真正幫到點上,倘若能通過內心的道德倫理審查委員會就勇敢去做吧。如果很不幸這麼做了的結果還是有犯錯、傷害到別人,就努力彌補並加以改進。莎菈從發麵包開始也並非絕對不可以,至少真的有人因此得到工作改變人生,以後會有更多孩子不再餓肚子。故事結局以後貝琪說不定也會開始學習,誰又知道以後會怎樣?


我深深愛著小公主這部作品,她的劇情現在來看很單純很老套,有些人也許會直接評為幼稚天真。但對我來說愛她的點正是因為很單純很老套,那帶來某種很純粹的幸福感,讓我每隔幾年便想重讀,簡直是種儀式。


考慮到作者出身英國曼徹斯特的清貧人家,16歲移民美國,所以她寫的小說在細節上有一定的幻想成分,就跟米蘭夫人其實應該也幻想很大才對。但該怎麼說呢,我覺得法蘭西絲.霍森.柏納特的作品之所以迷人,某方面正是因為她抓到了平民對幸福、運氣與力爭上游之想像的美好本質,然後寫得很可愛很勵志,能讓人從中得到力量。


或許正因如此,所以每回重讀時我又會再度意識到,或許它其實沒那麼單純,又或者說即使是相對單純的作品,我也可以選擇用各種角度來看,亂七八糟的去探究細節,高高興興的把心得寫成奇怪的樣子。


閱讀的樂趣莫過如此,更何況每個人跟自己童年愛書的關係都是很複雜的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