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2日

我想念我自己

本來打算分三天看完的,誰知道昨天晚上看著看著覺得很想知道結局,當下決定熬夜繼續衝,很難得的竟然讓我提前結束。不過雖說是急著想知道最後怎樣,但考慮到本書題材,結尾其實一點都不難猜測沒錯,所以……嗯,我只是想知道時間是如何流逝的。


我想信我自己這則故事有關於早發性阿茲海默症,也就是台灣一般俗稱的老人痴呆(好啦我知道大家都瞭解,但還是讓我補充一下)主角愛麗絲是哈佛的心理學教授,五十歲的她已達事業高峰,某日卻發現平時記性極佳的自己竟然開始忘東忘西,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這部小說描述的是一位病人,以及她與丈夫、兒女如何共度「自我意識」最後一段日子的故事。



其實阿茲海默症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在得,但偶爾也會有年紀輕輕就罹病的狀況,我想念我自己談的便是這樣的病人。起初我沒打算讀這本小說,因為簡介感覺還 蠻像心靈(?)類的。不過連到亞馬遜發現評價非常棒,才又回頭仔細讀了試讀信,並發現原來是這樣的故事。那這種題材口碑很好,應該就表示……很催淚吧?剛 好我正想看催淚的故事,所以立馬報名而且也很幸運的入選。


小說本身的寫作方式非常平鋪直敘,很單純的從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角度出發,描繪她的內心狀況以及眼中的世界如何改變。某方面而言那些敘述有點過於平鋪直敘,使得故事讀來欠缺了些許深沈及複雜。


但幸好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出身的作者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在情節設計方面非常用心,漂亮地呈現出一段濃縮過後的發病史,以及病人家屬的心理轉變。許多放在其他作品可能稍嫌刻意的安排,在本書中都成 功轉化成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再加上作者科班出身的經歷,也讓故事在發病過程的考據上有著堅實的保證,這點真的是大加分沒錯。


我相信很多人應該皆曾設想過,假如自己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再來要怎麼辦。我自己就這麼想像過,老實說光是想便已經非常可怕。如果是癌症的話也就算了(雖然 好像也不是這麼說啦啊哈哈),但老人痴呆症實在是……喜歡的討厭的腦袋裡的東西全部忘光光,生理需求全部要靠別人處理,心理問題?隨著症狀加重,往後根本 沒有心理問題可言。


也就是說連安慰自己說當人生放大假的機會都沒有,因為書拿起來看不懂,電影也不知道在演啥,更別提什麼私人物品愛的清倉大計劃了。當然我想癌症末期恐怕也 沒心力做些有的沒的,但兩相比較阿茲海默症對我而言還是比較可怕一點,因為等於是讓人活著但奪走一切,外帶現階段還沒出現真正有效的療法啊!(有聽過癌症 奇蹟痊癒的,科學上就是有這種機率存在,但……還真沒聽過確診的阿茲海默症患者,腦袋逆海棉回來的……)


說真的如果我知道自己得了阿茲海默症,大概當場會有想死的衝動吧。然後不碰巧的是,本書主角愛麗絲也一樣。讀著她的心路歷程,我意外卻也不意外的發現和自 己偶爾做出的假設竟可怕地相似。再加上本書頗獲患者與家屬的肯定,都說描繪得非常傳神,所以……這種「跑步游泳大家做得都一樣」我不要啊啊啊 ~(抹臉,這就是所謂堅實的想像力嘛 <- 啥鬼啦)


至於本書特別強調的「早發性」,也就是在人生黃金期即發病這點,我反倒沒特別在意。不過理由是因為不管是八十歲還是四十歲,只要得病我通通很在意啊,全部通通都不要啦!!!(也太入戲了吧 ~)


總之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是以病人主觀視角講述阿茲海默症發病過程的小說,書寫上沒什麼高明技巧,但對於病程描繪非常詳實仔細,對於角色的情敘描寫也不失之於一廂情 願。整體敘述流暢,堅實地帶領讀者跟隨逐漸不再是愛麗絲的愛麗絲一步步走下去,面對她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的未來。


當然作為一個享有「不幸中的大幸」的主角,愛麗絲有著包容她的家人。雖然時不時會產生小小的齟齬和衝突,但仍相當團結、是充滿愛、溫暖與積極力量的一群人。也正因為周圍有著這樣的支持,所以愛麗絲才能平靜而安穩的在遺忘中繼續過著她的人生,而且仍然感受到了生之喜悅。


這是一則哀傷,但也很正面的動人故事。


至於我最後到底有沒有享受到催淚的快感(?)呃,我是有哭,只是沒有哭到原先期望的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就只是最後幾段有落淚而已。但反正讀到後來那已經不是重點了。




舊站人氣:25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