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發現這本切入點很有意思的經驗談,就帶回家讀了。話說69年次的本書作者葉俊良從小成績優秀保送台大物理,但就讀後很快發現毫無興趣,眼神死了一學期後,決心用一年修完物理系全部必修學分,剩下的時間通通泡在外文系和中文系。
畢業後他用在學期間自修的法語前往法國念建築,接著在巴黎建築圈幹了幾年,又到倫敦學都市規畫。看起來漂來漂去的,因為雖然腦袋聰明,人卻十分迷茫。即使有足夠自制力不讓人生爆炸,卻始終沒能找到真正想做、可以為之投入熱情的事。
但這仍是幸運的故事,在一次前往匈牙利小城季幽的旅行中,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內心平靜了。他想做和文化有關的工作,並進入一家專為中國某出版社提出企畫,製作介紹法國建築師書籍的顧問公司。這份工作讓他累積了出版經驗,也更進一步摸索自身心志。最後就像書名講的,他決定要開一家專營原創兒童繪本的出版社。
2007年他與法國友人黎雅各成立鴻飛文化出版社,重要的(部分)資金來源是作者在台灣證券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大姊。看到這邊多少還是感慨,作者儘管對父母心有不捨但還是可以自由在國外追夢,應該是因為上面還有五位姊姊把麻煩事都扛起來了吧。
雖然也有其他原創與翻譯作品,不過鴻飛出版的特色主要是以不流俗、符合法國人胃口的方式介紹中華文化,並尋找法國畫家以在地風格來詮釋文本。重點是讓讀者感受並學習世上存在各種文化與觀點,習慣並接納差異存在。同時也有些盡可能展現中國色彩的作品獲得法國人感動反饋,說這才是他們在中國時真正感受到的氛圍,而非純粹賣弄刻版印象。
不過對臺灣人來說,以法國人偏好的方式感受中華文化就有點繞了個彎,反而變成在觀察法國文化。果然本書中穿插的鴻飛出版品介紹,雖說也會簡單提及文本意寓,不過介紹重點仍集中在欣賞插圖的美與巧思,比如克蕾夢絲.波列(Clémence Pollet)就以其獨特的風格描繪木蘭辭:用了整整一年刻版並拓印。
同時比起繪本內容,閱讀時我比較有感的地方,也在作者分享自己身為編輯與藝術指導,在製作原創繪本時的觀點及心法所在。因為曾做過文學研究所以作者擅長文本解讀,同時雖說法文當然是法國人母語,卻也不是每個法國人都對語言高度掌握或存在足夠敏銳度。
作者也直陳即便獲得國際插畫大獎,也只是那位圖像創作者的插畫被認定有潛力、能發展出獨特的視覺語言。但這跟拿到合約以及創作出優秀繪本是兩回事,更別提事情往往要先從閱讀測驗開始。同時相對的,擅長書寫的作家,也不一定懂圖像和排版。
這正是「藝術指導」能提供協助的地方,不只關於作品本身或選擇合作對象,也關於圖像如何搭配文字、選用何種紙質、版面編排與裝禎方式等等。編輯與藝術指導在大出版社可能由不同人擔任,但小出版社也只能合一啦。
身處這個位置的專業人士可以協助作家和繪者,更深入理解彼此創作的不同面向、思索更合適的分鏡與節奏。並精煉故事本身導引出的感受、情緒,幫助創作者將普作打磨成為傑作。
我覺得作者用「動線」來形容自己對成果的追求很有意思。我很喜歡作者分享他對紫禁城與江南園林建築的觀覽經驗,特別是在步行中高度逐漸變化的安排、如何巧妙的利用高低落差與庭園造景,在有限空間中展現出精妙優雅之天地的觀察。
同樣的觀看方式放到繪本上,動線就是讀者眼睛移動的方向。處理得好讀來就很順,並能導引出更深刻的情緒渲染力,還可以藉由頁面編排來創造驚喜感。不用說整個創作途中的互動都需要信任與空間,作者想必在這方面拿捏得不錯,所以願意與之再度合作的藝術家也不少。
同時「編輯」也是作者與讀者間的橋樑,編輯能將書籍推廣到其理想受眾手中,並期待因此出現更多美好的化學作用。畢竟不管出了多少好書,重點還是要能賣出去,這樣生意才能長久經營下去。理想的編緝(發行人)應該要懂得嗅聞市場動向與讀者偏好,在長期互動中經營信任感,並建立能把書訊推廣出去的情報網。
我很欣賞作者把童書市場的立基看得很清楚,這個市場其實是在「小孩會喜歡」和「爸媽會喜歡」之間拉扯的。最理想的狀態是每個小孩都聰慧早熟、品味良好,可以自己挑書然後爸媽就點頭付帳,帶回家的本本都是大傑作。但實際上不太可能,多數時候挑選書籍和決定花不花錢的都是父母,所以作品不只要能吸引孩子,也得爭取父母認同才行。
作者個人把閱讀偏好分為兩種,一是窗子,可以讓讀者認識到更廣大的未知世界。二是鏡子,讀者本身的經驗和想望左右了他所領略的思想和情感,並透過書籍來驗證個人認知,是故會傾向尋求價值觀相近的作品。當然這不是嚴謹分類,而且大多數讀者想必都是騎牆派,
但以童書市場來看,恐怕父母多半都抱持想將個人價值觀傳遞給孩子的想法,於是會傾向選擇鏡書(我是覺得對小孩來說恐怕也無法很二分,畢竟無論在哪個階段,書不也都是對廣大世界的新體驗?)所以做童書只想著小孩喜歡什麼不完全可行,要說服爸媽買書,還是得在書中置入能讓成人認同的價值才行。
在這拉鋸間如何拿捏正是編輯(藝術指導)與創作者的思考與掙扎所在,作者在這方面提供的思路也頗讓我深思。簡而言之就是不斷的打磨同一個構想,思索該構想有無更好的呈現方式。現在這個路線和方向可行性如何,可以走多遠,是有效的嗎?有沒有更棒的做法?想啊想,不斷的想下去,方才能成就出傑作。
於此同時,出版業的大環境也很重要,法國許多歷史悠久的出版社成立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而且常常是家族企業,童書本來就是他們固守的領域。然後在法國大型出版集團逐漸形成的1980年代,童書出版業務因此獲得大擴張。當時各集團要不併購小型童書出版社就是自己也成立相關部門,往後每年書種都不斷攀升。為了爭取注意力,書籍的品質和行銷自然非常重要。
從相關描述可以令人感受到法國文化活動有多興盛,比如專門研究繪本的圖書館和導讀團體1960年代就出現了。從1985年開始舉辦的蒙特羅童書展( Salon du livre jeunesse de Montreuil)更是業界一年一度的大盛事。
同時還有像安.施倫柏格(Anne Schlumberger)這樣以家族資產興建社區圖書館的女士。這座啟用於1965年的小圓圖書館,在施倫柏格女士自力營運18年後由政府接收,往後四十年這座「法國兒童圖書中心」,皆定時舉辦研討會並出版期刊,2008年這些活動更成為法國國家圖書館編制的一部分。
我得說看了實在有夠羨慕,不過一年收到圖書一萬種,得在年末特刊精選出八百冊介紹給專業人士這檔事,光看就覺得是夢幻一般的超浩大工程。只能說,這是很願意在文化上砸錢的國家。
作者十分肯定法國在1981年開始的圖書單一定價制度,認為這確實是保護獨立書店的重要關鍵。主因是像鴻飛這樣的小型特色出版社,比起一般賣場或大型書店,會更需要品味鮮明的獨立書店幫助觸及讀者。於是獨立書店和獨立出版社之間常常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關係。
書中也訪談了一家獨立童書書店的創辦人帕絲卡.德拉佛(Pascale Delaveau),她原本是法官,儘管剛開始充滿熱血,卻漸漸無法再從那份工作獲得滿足。於是喜歡書又想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她,決定轉職成為書店主人。
她的整個創業過程非常嚴謹慎重,雖然法國政府也沒能提供適合的課程,不過她還是靠著自修學習書店經營,並認真思索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而那也關於如何打造理想的書櫃。
比如就算進暢銷書能增加營收,但那就不是她想要的經營方向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力擴展社交圈,她積極結合在地社區、參加讀書會,配合學校和圖書館舉辦活動,把握機會和來訪的出版界人士交流。同時她也直陳身為書商應該主動出擊,更多元的展開異業合作,定期舉辦活動、深耕連結,惟有如此才能長久生存下去。
而一個讓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德拉佛女士面對來到店裡的人,不管大人小孩都會依照對方的期待和口味來推廣書籍,而非強塞自己認證的好作品。更重要的是絕不貶抑「不讀書」這件事,因為在做這件事的同時,也就等於為閱讀這項嗜好砌門檻。
想推廣閱讀,正需要吸引那些自認不讀書、不愛書(非文青)的人來親近書。不該讓這些人感覺被嘲諷,而是要讓對方覺得,啊,這個有趣,我願意再多試試,因為只要願意拿書起來翻,都是好事!
看到這部分時我不免思索起去年臺灣政府,就圖書統一售價制政策舉行公聽會時發生的南門之亂。用我純粹路人讀者的觀點來回憶這件事(用其他視角可能會變成截然不同的版本),簡言之,南門是一家很草根性的童書出版社,離文青路線非常遙遠,其生財之道是透過獨立通路低價促銷自製出版品。也因此不想被統一售價限制其商業策略,並為此大聲疾呼。
關於政策如何制定本就該經過周全討論,我自己對此議題尚無既定立場,只希望台灣出版業能體質健康的活下去。總之這邊不討論統一售價制本身,重點是正因為南門離文青路線非常非常遙遠,結果當時南門發言人十分草根的發言,因此大受台灣(部分)高尚文化人鄙視。然而這些鄙視反過來激起普通讀者怒火,以至於出現這樣的梗圖:
當時某些出版圈文化人發言之不食人間煙火(但剝削員工時倒是看起來煙火都吸好吸滿),經營手法之做自己,提起閱讀那九品書籍法的味道之重,都令人點滴在心頭。只能說如果走進一家書店是從吃這種排頭開始,那我寧可上南門官網訂購孫叔叔講鬼故事。
然後全書我最喜歡的地方,應該是作者提及「建立書目」的概念。鴻飛畢竟只是二人出版社,所以出書量自然是走小而美路線,從本書也看得出那股每本都要是傑作的氣勢。連帶一個編輯最大價值所在,同時也是出版社脊椎骨的根基,那就是有沒有打造出一個具份量、有質感的書目。
我本來就挺關心書系的建立與培養,所以看見作者提及在這方面如何的努力與自我期許就很開心。法國人常用編輯路線(ligne éditoriale)來形容出版社特色,不只關於編輯中的某本書,同時還要思索當這一本又一本的書串連起來時會形成怎樣的文化景觀。
如果一個書目(系)有條理、有中心思想,能量足以互相串連並引發讀者共嗚和關注,最終在市場上成就良好口碑,那既是出版社也是編輯的成就,更是格局之所在。這讓我想起自己很喜歡的某些書系,確實是出一本收一本,感恩戴德。
至於本書介紹的鴻飛重點出版品,考慮到文化差異,我看完最有感的是Thierry Dedieu的霧中龍(Dragons de poussière),實在非常可愛。然而除此之外,不得不說閱讀時我也強烈意識到自己和作者在意識型態上的差異。因為那挺真誠的,所以我想一切肯定不只是跟隨中國崛起熱潮的商業決策,而是存在更本質的因素。
我不確定理由的真正成因,只能胡亂占卜(喂)作者成長於臺灣仍獨尊中華民國美學的年代,而無論對那一整套的文化觀是持正面或負面觀點,這仍都是他文化根基所在。同時他出國的時機,也正好是台灣社會在政治與文化上劇烈轉變的關鍵時刻。那是台灣重要的歷史轉換期,但某方面而言他都跳過了。
我個人有點好奇,如果作者切身經歷過那之後十多年間台灣文化、體制與國際地緣政治景觀的劇烈變化,以及伴隨那而來的反求諸己與深沈追求後,是否還會如此理所當然的代言中國,又或者說對「被代言」這件事不感扞格?然而這問題與可能出現的答案之令人尷尬懂得都懂。無論如何,人生在世,有的沒的,總是如此。
再來還有些小雜感,比如作者求學期間,建築課上的教授指派了一個專題作業,時間到了同學全體大遲交教授也沒生氣,令人非常困惑不解。後來作者終於弄懂教授看重的事在於,比起準時交一個四平八穩也沒有亮點的東西,不如花更多時間精進想法,做出真正有意思的東西。也就是死線只是參考用,真正重視的是創造本身。
同時身為非日本人的亞洲人,要在法國文化圈裡混,自然會有些滄桑時刻,更得時時巧妙應對大法國主義(如果要批評法國童書業界傳統,就找黎雅各先生上 XD)。
和英國的實用主義很不同,法國人在文化上領頭久了所以傲到一個不行。對法國人來說,這世上的文化分成法國與其他,和法國不一樣的價值觀,也就是違反了法國文化本位主義世界觀的異文化,可能被排斥、被攻擊,或認定是有趣但不是很重要的東西。
所以儘管表面尊重差異,但法國人還是會期待其他文化能融入主流社會。這種觀點有時會引發相當令人驚愕的言行,對亞洲人來說情況又更加明顯。由於這些觀察都從各種角度與出版產生關聯,所以哪怕整本書真的不厚,但內容可是非常的豐富且啟人深思,是出乎意料有意思的經驗談。
最後想講的不是本書內容而是作者的網路文章,提到佐野洋子的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的英文版和法文版都反應平淡。有人非常喜歡,但大多數讀者更像不知如何看待本書。這顯現某些根本精神面的概念,要想跨越文化隔閡反而非常困難,並突顯出鴻飛文化的在地化編輯概念就商業考量究竟有多重要。
這件事對我造成的文化衝擊,恐怕就是文化衝擊本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