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電影,所以葛洛莉選了C路線,想想也是理所當然的。要認真檢視的話這部電影稱不上精緻,而且有太多情節不具說服力,真要講起來還有點瞎。不過只要察覺導演暨編劇約翰.卡薩維茨其實是在幹嘛的話,它很有意思。
古典黑幫片描述的世界,經常關於在完全取代自然的都市水泥叢林中,仍然存在無法適應文明秩序的人。當這群人渴望成就自我卻缺乏機會時,犯罪也因此成為必要之惡。
那些故事裡的惡徒最後總會死亡,他們要不在黑道火拼中被殺,就是遭到象徵文明秩序的執法者處決。而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壞蛋主角之所以被剿滅,經常是因為他們終究無可奈何的被家庭價值擊墜。
由於被製片規則針對,經歷短暫的興盛後,黑幫片迅速變形並在好萊塢沈寂許久。直到1970年代才再度復興,從更加寫實的角度描述犯罪細節,以及黑幫成員(家族)宛若史詩的愛恨情仇。
有意思的是女煞葛洛莉雖然披著新生黑幫片的皮(沒錯,觀眾在這部片裡確實可以約略瞥見一個波多黎各移民的紐約黑道家族輪廓),但論究故事本質的話,它其實更偏向古典黑幫片。
只是這回在水泥叢林闖蕩的地下英雄,是當過黑幫老大情婦並坐過牢的中年婦女,她不惜賭命捍衛的是跟自己非親非故的任性小男孩。結果那看起來就像一個跑錯時代的古典黑幫片英雄再世為女人,而她對抗的文明結構是一座彷彿由黑幫統領管理的城市。她基於個人堅持不惜一切代價,與她曾身處其中並已掙回什麼的地下犯罪結構火拼,最後更挾著家庭價值幹爆新生代黑道世家的男性尊嚴。
放在現實世界不具說服力的情節,透過搖晃電影類型的概念與套路獲得趣味與生命力,並讓女英雄穿梭在類型與時代間批判起觀眾習以為常的權力關係。該怎麼說呢,這真是太有趣了。
但說真的,如果葛洛莉一角不是由吉娜.羅蘭茲(Gena Rowlands)飾演,本片效果很可能會大打折扣。畢竟這劇情確實有一定的腦洞程度,需要一個夠強的演員來把整部戲撐起來,好為這則傳奇賦予說服力。
那確實是很精彩的演出,當葛洛莉的脆弱、茫然、猶疑、神經質與尖酸刻薄,在螢幕上如此深刻的呈現出來時,角色本身便獲得了觀眾難以否認的生命力。更別提葛洛莉在面臨緊要關頭時總會爆出強大能量,危急時刻她那種擺明害怕卻又極度強勢的態度,以及最後明知代價很可能是死,卻也虛張聲勢的上門和黑幫老大談判的沈穩篤定,全都非常吸引人。
全片我最愛的一段,是葛洛莉乍看之下只是帶著小男孩,逃難期間隨便找家吃早餐。結果料想不到的是突然一個轉折,變成老娘拿著槍跑到隔壁桌嗆聲黑幫,威震全場的談判大會(顯然是本來就知道這群黑幫殺手習慣在那家店吃早餐,特意早早跑到那裡守株待兔捨身埋伏),以及最後超傳統的一路殺出敵陣大本營……
太帥了,這真是太帥了!
我想女煞葛洛莉這部電影是一個例證,當導演很清楚知道故事本身的弱點在哪裡時,該如何透過演員的精湛表演與深思熟慮過的種種安排達成平衡。如何運用有意思的前提、概念與論點,說服觀眾接受一定程度的誇張情節。而想做到這點,需要認真去思考自己究竟在處理什麼。
思考,讓我看見思考。
故事開場葛洛莉是那種宛若用刻版印象鑿出來的難搞養貓單身歐巴桑,基於與小男孩母親的情誼與做人道義,心不甘情不願把這個叫菲爾的小鬼帶回自己家。當下一片混亂,發生許多失控事件,當葛洛莉未經深思熟慮,便急著帶著男孩逃出公寓時,卻被當下不知情的媒體拍個正著並登上頭版。
很好,現在警察說她是協助黑幫的綁架犯,真正的黑幫則下達革殺令。
和一般這種帶著小孩亡命天涯的故事相反,菲爾這個波多黎各裔小鬼非但一點也不早熟,還連英文都講不好。那真的是很六歲兒童的幼稚模式,各種鬧脾氣與不聽人話輪番上陣。最有趣又或者說超絕神煩的是,這六歲男孩為了發洩情緒,不斷對著葛洛莉複述自己從父親、電視、生活,又或者管他不知道哪裡聽來的常見成年男子發言。
「我是一個男人,妳這女人應該要乖乖聽我的話」就夠白爛了,那些超絕拙劣的調情用語(很抱歉昨晚都沒能讓妳睡)更讓人大翻白眼。針對女人就性別與年齡上惡意滿點的嘲諷,更讓我有時很想建議葛洛莉乾脆放生吧,反正妳早晚都要放生,不如現在就……好啦,這是很正向的電影。
其實觀眾和葛洛莉都看得出來,菲爾顯然不太懂自己究竟在講什麼,他只是鸚鵡學舌式的在複述那些常見的歧視言論。而且那狀況真的太過白爛,白爛到讓人想生氣都氣不起來,只能無奈的說實在有夠不舒服。
但也正因如此,方才讓人深刻的意識到,這些話由六歲男孩兒講出來都傷人又噁心了,那難道由成年男子來講就不可笑不具攻擊性了嗎?殘酷的是,只要是個有良心的常識人,都很清楚男人口中的此類言論、這種正論又或者開個玩笑而已的說詞,在人類社會是被接受的。
女人真要去計較的話,會被貼上不懂事和不識趣的標籤:妳一定很醜,妳一定很老,正妹都過得很開心,就是又老又醜才會計較這種事。我還想說就是又蠢又壞又爛還很噁,才覺得講這種話的自己是贏家咧。
而且說菲爾不太懂,意思就是他已經懂一點了,並企圖透過這些語言在與葛洛莉的關係中攫取權力,哪怕他實際上根本沒有能力和智慧去應對眼前狀況。
也正是藉由這個六歲男孩的白爛言行,比什麼都更能說明所謂有毒的男子氣概,以及脆弱的男性尊嚴是怎麼養成的;說明那些又蠢又壞又爛還很噁,卻覺得自己發言很合理,女人理應配合自己的男人是怎麼養育出來的。
這些人即使有著成年男性的身軀與體能優勢,本質仍和六歲男孩無甚差距,甚至更糟,因為已經不受教了。就是泡在特權糖漿裡被寵壞了,沒能好好長成能真正負責任的人。變成了一輩子的成年小飛俠,期盼把現實世界妄想成符合自己偏好的夢幻島。
女人最好放聰明點,都來幫忙實現我的理想國喔。
於是葛洛莉一邊強硬的用愛與現實去點醒菲爾,要他看清事實快點長大,真正的長大。同時她還得且戰且走,運用智力與武力對抗那些已經長歪很久的黑幫系男子。
這群人可不是什麼偉大黑幫史詩片的主角,忘記那些浪漫幻想吧,他們只是一群欺凌弱小並不義的獲取利益的犯罪者。因為不想有天被政府抓去關,現在卯起來要把自己原本沒做好的滅門行動重新完成而已。
緊張刺激的逃亡在紐約市不斷上演,偶爾出現槍戰,偶爾出現追殺,智仁勇三全的老女人帶著小屁孩穿越大街小巷,在高級飯店與非法民宿間穿梭,拼命渡過尷尬又危險的日與夜。
這是大監控與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之前的故事,於是儘管都上報紙頭版了,但政府與一般民眾顯然還是對葛洛莉和菲爾一點關注都沒有。那也是紐約治安最差的時代,公權力在這部電影裡是無聲的,整個故事彷彿只有黑幫才拿得出效率。
他們滅門,他們搜補,他們追殺,警察除了看守案發現場外無所作為。這讓人不得不感慨的意識到,對於遭到系統性歧視與多樣化暴力的女人而言,政府的存在感是如此薄弱甚至有時還會反過來成為幫兇。
於是有時受害者或保護者,終究得拿起自己的小手槍戰鬥。喔,對了,然後妳可能因此成為老巫婆、瘋女人,又或者現代一點的形容,左膠、SJW、TERF、法西斯。
但至少這仍是販賣夢想的電影,於是小男孩菲爾證明了他的可受教化性,逐漸脫離模仿巨嬰男人的模式。他先變成鬧脾氣的巨嬰男孩,並在一次次的失控與危機後,慢慢洗去社會染缸帶來的負面影響。他越來越懂事,好好的成為普通孩子,那種能夠好好長大的人類。
在這段關係中葛洛莉也不斷轉變心態,在本片開始之前,她這輩子就算有考慮要有小孩,恐怕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剛開始自然十分不知所措,抓狂起來甚至想直接丟包。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冒險與堅定意志,她不再把菲爾當作不得不扛的負擔,而是探索了本心後,開始接受自己人生的新變化。
最終葛洛莉與菲爾,成為沒有血緣卻又深愛彼此的奶奶與孫子。
古典黑幫片的主角靠近家庭時就會迎來毀滅,就像伊卡洛斯靠近太陽就會死一樣。但捍衛家庭價值的葛洛莉根本無敵英雄,她非但沒被現實毀滅,反而掙回了意想不到的圓滿未來。老實說那結尾實在甜美過頭,美好到讓我忍不住覺得這破壞了電影的高度。但,好吧,會打骨子裡討厭好結局的狀況其實沒那麼多,至少本片並非如此。
就算傻氣,結局好也沒什麼不好的。
當然從現代觀眾的角度來看,相關情節多少會產生這是否在宣揚母職神話的疑慮。好吧,是有一點,但厲害的母親確實存在,她們每天都樸素的活著,硬著頭皮不斷打倒眼前的敵人。而且這種疑慮本身也是看老電影的趣味之一,有些作品可能在當下是超越的,但隨著時間過去,未來的觀眾將又能明確意識到侷限。
另一個時代的轉換也體現在,葛洛莉在本片被迫拋棄貓咪去救人類小孩,事後再也沒有找回她的貓。但對當代電影而言,值得賭上性命火拼整個黑幫的理由,可以是一條死掉的狗,甚至太應該是為了貓貓狗狗
社會價值觀的轉移由此可見一斑,這是第一世界少子化的時代,也是第一世界寵物被親暱的稱之為毛小孩並數量大爆發的時代,電影情節的變化很明確的突顯了這點(但如果可以還是順便愛護一下野生動物啦,謝謝)。
最後?最後我只能說別小看難搞的單身養貓中年婦女,戳到她的時候,你不會知道深藏不露的她可以反手戰到什麼程度,奉勸最好也別試,放尊重一點。確實,女煞葛洛莉(Gloria.1980)不是那種頂尖的優異作品,但她是如此可愛、充滿活力又言之有物,所以我很喜歡。
畢竟完美可遇不可求,也許只是幻覺,可思考與執行永遠是關鍵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