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廚房裡的家教課

因為台版書名我剛開始以為這是童年時代在母親帶領下,受到美食環繞的快樂故事,結果並非如此。本作確實關於烹飪,本書作者、因戰地新聞得到普利玆獎的記者麥特.麥肯艾列斯特(Matt McAllester)的母親,確實是他踏入廚房的引路人,可這也是個灰暗的故事。


因為那位名為安的母親儘管曾是聰慧美麗又善於烹飪的熱情女子,但兒子十歲她陷入憂鬱症。更糟的是當時的人對這種疾病認知不足,結果就是對親朋友好而言就像本來好好的人突然壞掉。之後她身邊所有人都感覺痛苦,雖然最痛苦的是她本人,但無論如何最後發生的是逃得掉的人全都跑光了。


作者長大後前往美國念大學、移民並成為戰地記者。從科索沃戰爭開始,一路採訪到後九一一時代各種慘絕人寰的戰事。報導並追蹤遙遠國家的不幸,滿足了他想要追求刺激生活與成就感的欲望。但即使如此那終究是太慘了,於是過了許多年後他變得無法繼續忍受鮮血與炮火,也正在此時母親過世的消息傳來。


哪怕人生中有二十多年的時光他都覺得母親也許死去會比較快樂,但當母親真的過世以後,作者人反倒崩潰了。童年時代的幸福回憶突然湧來,他無比渴望母親歸來,悲傷是如此強烈,到了他必得找個方法排解不可的程度。


於是當想起母親曾經高明的廚藝,想起母親說的那句邊看食譜邊煮算不上真正會煮飯時,作者決定靠烹飪來回憶並追尋自己往昔並不真正知曉的母親一生。也許這能讓曾經斷烈的連結再度接續,並圓滿些什麼吧?


他母親生病前的那段時光讀來很甜美,關於無憂無慮的日子與純潔美味的傳統餐點,草莓冰淇淋、聖誕節大餐、現撈海鮮,全都帶來很古典的樂趣。而宛若母親廚藝核心的伊莉莎白.大衛食譜,也成為作者追尋往日的重要線索。他一道又一道的試做各種豪華的美味佳餚,企圖把類似的幸福在日常中召喚出來。


同時間他的家族歷史也在讀者眼前展開,作者迅速發現母親食譜帶出的連結,對自己這個早和母親分離許久的兒子來說根本不夠用。於是他轉而與親朋好友聯繫,開始拼湊自己所不知道的母親生平。她大概沒有自己宣稱的那般傑出,但仍是個成績優秀,曾在歐洲就讀女子學校,踏遍許多地方的聰慧亮麗女子。


探訪途中找出的各種奇妙連結與因緣令人讚嘆也感慨,伊莉莎白.大衛食譜中的石榴醬核桃燉肉,其實來自他們自家長年友人的食譜。母親童年時代住過的屋子鄰近在那位友人的前女友家,而她最後去世的老人之家也離那不遠。


但回憶和生命不會只有好事,因為報社縮編作者失業了,不用再前往戰場他反倒很開心,但和妻子做試管嬰兒的努力卻一再失敗到令人絕望。同時作者腦海中的母親則在患病後變得暴躁易怒、偏激執著,開始酗酒並產生各種妄想。


一九七零年代人們對這類精神疾病無論應對、治療方式,還是大眾的包容力都還十分不足。那怕家人早看出她的問題絕不單純,但聰明又強勢的她總可以在嚴重發作後,又在醫生面前裝出乖順且回復正常的理智形象。結果沒想太多、或許能力也不足的醫生們,一直把顯現在外的酗酒當作主要問題。


結果就是她的憂鬱症始終沒得到妥善處理,她本人也沒有病識感,於是幾十年間症狀變得越來越嚴重。這段描述讓我想起華盛頓郵報前執行長凱瑟琳.葛蘭姆那位罹患躁鬱症的丈夫,也是因為在那時代無法得到適合的治療結果讓病情嚴重惡化。


更糟的是她身邊的人也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力與餘裕幫助她走出低谷,爸爸、姊姊和他都像發現生活中突然出現炸彈,剛開始還試著忍受,但很快就恨不得逃得越遠越好。即使是病人也不會不知道自己的處境如何,作者母親對此反應是更加激烈的失控和情緒勒索,家人自然因此逃得更遠。


那怕理性知道或許該要做點什麼比較好,但一來沒有能力,講破嘴醫生還是不讓她長期住院治療,普通人又能怎樣?另一方面就是作者感性上對一個每天都在製造麻煩,而且根本沒有辦法好好履行責任義務的母親,厭惡之外還是更多厭惡。


要到很多很多年後作者才終於成熟到,有辦法也有足夠的知識與能力和姊姊一起處理母親的問題。但在這段時間裡他的母親早因為不斷的失控、酗酒與自我放逐,失去一切人際連結與身體健康。我不禁思考作者在母親過世後的崩潰,大概有部分來自對長年忽視母親的愧疚。


當他和終於產生病識感也總算把情況控制下來的母親能夠再次和平共處,幾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她能快樂安全的享受生活時,她就走了。說真的這確實令人非常沮喪,那是一種以為得到圓滿結果,沒想到立刻再次失去的悲憤。以樸實口吻描述的傷痛感覺很深刻,就像試管嬰兒一再失敗的打擊那般令人懷抱深沈遺憾。


但該怎麼說呢,事情最終還是和作者想的不一樣,他原先是想透過做菜來回憶母親,並把她的一切找回來。但終歸來說已然遠去的故人都不會回來了,這還不提儘管情感真摯但關係其實很疏離的問題。


哪怕在人死之後回憶好像只剩下甜美的一面,但隨著追尋那些不好的部分還是會浮現,生命有苦也有樂,而他母親的苦與樂極端到令人不知所措。結果還是時間療癒了一切,剛開始的喪母悲憤在三年過後慢慢轉淡,生活重心的轉移與漸漸釋然的心情都讓作者慢慢放鬆。


我很喜歡最後這部分的描寫,從最開始緊繃的悲憤心情與一板一眼的大菜,到變得可以改用輕鬆簡單的烹調方式搭配逐步平靜下來的心情。這發生在不知不覺間的轉變帶出的情緒並不濃烈,但正因為是慢慢放開了鬱結的情緒,所以最後一切也跟著變得開闊,我覺得這點正是本書最動人的地方。


總個來說廚房裡的家教課(Bittersweet)當然有很多食物的回憶與描述,只不過故事重點仍放在作者如何慢慢放下了喪母之痛。他曾以為可以透過烹飪讓自己與已逝母親的連結變得更加緊密,但到頭來發現那其實是不可能的事。或許別人做得到,但他沒辦法。


光只是意識到了這件事的時候,傷痛也隨著他對母親人生的理解與時間流逝而逐漸化解了。他還是想念母親,但也接受了她的遠去,並放下因為疾病而讓母親「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遺憾,以及沒能為此做到更多什麼的罪惡感。


到頭來這不只是懷念母親的故事,也是為了自己決定探尋母親過去的故事。在探尋的路上有很多關於食物的回憶,也有很多母親與自己的人生經歷。最後作者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烹飪方式,那和母親的不太一樣,但做自己比較能讓心靈平靜,而這正是作者一開始之所以追逐母親人生經歷的理由。


即使和原先期待的方向不太一樣,但有時這樣也就足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