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卜洛克以紐約為背景的長篇推理馬修.史卡德系列中,要(女主)角伊蓮是位成功的性工作者,規畫良好的她在退休前便擁有自己的公寓,投資也獲得不錯的成果。相較於同系列各形各色的阻街性工作者朝不保夕的生活,簡直是人生勝利組沒錯。
但是什麼讓這群人產生區別,大多數紐約性工作者的境遇又是如何?撰寫過以芝加哥國宅與毒販文化為主題的「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的社會學家蘇西耶.凡卡德希(Sudhir Venkatesh),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就任後開始深入研究紐約的地下經濟體系,並見證到「漂移」的存在以及希望的成功與破滅。
和芝加哥這類不同社經區域彼此差異極之明顯、連帶幾乎老死不相往來的傳統城市比起來,作為全球化都市的紐約,由於時勢變動快速所以在階級與地域上的界限顯
得十分模糊。當然出身的區域、社群與階級對個人生涯的影響仍舊極大,但和傳統城市相比,在這裡跨界是必要而且某種程度上被鼓勵的,特別是當一個人想獲得更
多、甚至成功的時候。
連帶一個不同的地下經濟網也浮現在讀者眼前,在全球化都市裡賺錢機會出現在各種或長或短的連結裡,陽光照耀下的是遍及全球的投資商貿與文化交流,而檯面下的則是源源不絕湧入的非法移民行當,以及勢必存在的犯罪體系。
在紐約那些見不得人的交易不再侷限於特定區域內「自己玩自己的,也只能這樣」,而是遍及全市所有區域所有階級形成的網絡。正如作者的見證,來自哈林區的黑人毒販,和家族歷史可上溯建國之前的上流社會白人富家女,也有聯手做「生意」的可能。
為探詢將這種跨界連結學術理論化的可能性,作者開始大量訪談,並傾盡心力研究整個紐約不同層級的性交易模式。從最底層的非法移民有色人種、到以中產階級白 人為主的高級伴遊女郎,甚至真正上流階級出身的性工作者,各形各色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這群人的生命、機會、資源與處境是如此不同,究竟是什麼讓她們走上 一樣的道路?
而當這些性工作者為了爭取更多收入試圖打破市場區隔時,各式各樣的「漂移」也自此展開。特別是在前市長朱利安尼加強打擊街頭犯罪的政策下,紐約快速的階級化的結果,驅使下層階級產生迫切的跨界行動。
畢竟隨著郊區居民逐漸回歸市區,窮人被迅速無聲地趕出去,這變動狠狠打擊了以窮人為主要客群的底層地下工作者。逼這群人必須展開冒險、打開以往陌生的門扉,否則將被時代浪潮給吞噬……創造性的毀滅,社會學是這麼說的。
這些嘗試有成功有失敗,非法性工作的黑暗面總容易讓參與者碰上差不多的危險,但不同的出身背景與資源,仍使得這群人擁有不同的未來與可能性(至少底層階級跨界時所需的勇氣與成本,要比其他階級的人要來得大多了,失敗後所需負擔的成本更是……)。
而探索、描述這一切也是本書重點,同時也是……讓人相當心碎的部分。能成功或有所收獲的,多半都還是原來就有「本錢」的那些,讀者可以幾近絕望的看見,本來就沒有的無論再努力嘗試,一無所得的可能性依舊很大。
那些不願肯定出生背景可以對單一個體的思考模式與處世態度影響多大的人,我總覺得非常傲慢。這世上確實有超人,但之所以稱作超人,正是因為多數人皆非如此 ~(而且說真的要是世界上每個人全都如此有「競爭力」,搞不好文明已經毀滅十次還不止了其實)
除了出身階級所帶來的資源差異,能否無情、精準的利用他人,也是可否在地下世界(與主流世界?)成功的重要標準。在地下經濟體系裡如果太富同理心、渴望幫 助別人的話,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讓自己一起沈淪,並付出沈重代價。某些人做的確實是好事,但沒辦法無情卻成為其自身毀滅的原因……
是什麼讓他們身處的世界變成這個樣子,又是什麼讓我們身處的世界成為這個樣子的?
社會學的終極目標是讓世界變得比較好,如果最頂層與最底層階級的人在本質上其實沒有不同,那究竟是什麼讓他們的未來差異如此巨大,又是為什麼?和以講故事為主的「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相比,地下紐約要來得再嚴肅、沈重一點,同時也提及了更多社會學面向的探討與抒發(但仍是社普這樣)。
作者在書中反覆描述自己在學術方向上的掙扎,對比目前已成為主流、講究科學方法的學派,腳踏實地田野調查、強調案例與訴求於公眾的傳統社會學,已逐漸成為學術中人眼裡的毒藥。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歸類為「記者派」,甚至表面給予稱讚的同事其實隨時準備拿刀捅你。
作者一方面認同科學分析的重要,另一方面又無法割捨實地訪談見證、將苦難公諸於世的重要。如果真想對弱勢儘快有所幫助,比如喚起大眾注意、改善或變動政策擬定等等,後者(似乎)顯得更有用處得多,更別提這時候非得寫些讓大眾都能看得懂的東西不可。
但如同美國許多不同領域的社會科學一樣,當下正流行著應用大數據(Big data)與複雜的數學公式以進行種種理論分析,沒有一般人看得懂的學術作品才是真正值得敬重的專業,「科學的」就是好的。但該怎麼說呢,真是這樣嗎?顯然作者對此有質疑。
並非排斥科學分析(甚至他可能算蠻擅長的),而該說當一個關係到真正的人如何活著、正體驗著什麼的領域,卻讓與之相關的研究顯得毫無人味,甚至一般大眾根 本看不懂……這樣真的沒問題嗎?作者努力平衡兩邊而不偏廢,但也感覺自己這條路走的戰戰競競,更害怕有一天會發現一腳踏空跌落懸崖。
這股巨量資訊的風潮已經吹得很久,而且這幾年也終於吹到台灣來了。該怎麼說呢,作為普通人一枚,我希望台灣的政府與學者可以只效法好的部分,不要太過極端以至於到最後眼中只有數據,卻忘記那些數據背後全是真正的人呢 ~(嘆)
離題了,回到本書,進行紐約性工作者研究的同時,作者也為自己破碎的婚姻感到痛苦。加上紐約地下工作者跨域的程度十分驚人,更讓大學教授的心失去餘裕。事 情不再是你離開那裡以後就真的離開了,正好相反,事實是你反而會在毫無預期的狀況下遇到「不該在那裡的人」,但對方就在那裡,理所當然的。
於是過往研究下層階級時總能保持的安定距離,現在不但被挑戰,連帶研究對象還進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一切的區隔都在混淆並逐漸消失,那些很像自己,又或者說是太像自己的菁英分子全都成為學術研究裡的一部分。
他準備好接受了嗎?又或者說,他準備好面對真實的自己了嗎?在一連串的壓力下,自我調適機制失靈,大量悲慘的案例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差點幾近崩潰。當然他最後還是站起來了,所以才會有這部作品,別忘了,資源有無始終很重要。
地下紐約:一個社會學家的性、毒品、底層生活觀察記(Floating City: A Rogue Sociologist Lost and Found in New York’s Underground Economy)應該算是作者進行相關學術研究過程時的觀察與回憶記錄,以及一名大學教授眼神死的個人掙扎與反省,外帶社會學方面的簡單探討。對我而言這 是兼具戲劇性與社普的作品,書裡的真實案例大都充滿了焦慮、不安、無奈與生活壓力,但仍是好看的故事。儘管確實挺灰暗的,不過那是引人深思且有所收獲的灰 暗。
那怕這總歸是則哀傷的故事。
同作者作品感想: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
舊站人氣:1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