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從一片披薩講起

這部作品起於記者保羅.特倫默(Paul Trumme)某天準備拿冷凍披薩打發晚餐時,突然對眼前這份加工食品的來歷感興趣,然後開始了本書的撰寫過程。老實說我沒吃過冷凍披薩,短期內也沒有去買來吃的打算,不過讀完這本以後更不可能想買來吃了喔……


總之作者從冷凍披薩六種主要材料出發,透過麵糰、蕃茄醬汁、肉、乳酪、調味料,來介紹當前全球化市場上的商業模式與生產現況;再配合包裝、運輸等周邊配套,來探討當前世界所面臨的食品問題,以及未來可能會遇上的挑戰,比如氣候變遷和政經趨勢可能導致的貧窮及饑荒等議題。



雖然整部作品有不少老生常談之處,但也提到不少我之前沒注意到,或者知道但不是很清楚的部分,讀完還是很有收獲。首先作者提到衍生性金融性商品的出現,讓全球資金不斷尋找新的投資標的。然後不意外的,他們發現炒作食品原物料這塊超好賺的啦!


在大量的退休基金等熱錢加持下,基金管理人毫不客氣的把錢倒進相關市場。偏偏相關領域內的現金流量其實並不多,可諸如選擇權、期貨、對沖等叭哩叭哩的炒作 手段卻很多,於是這麼一來一往造成的結果就是糧價劇烈波動。如果風調雨順也就算了,但這幾年氣候異常越來越嚴重,是故只要有個風吹草動價格就暴漲暴跌。


除去像2008年糧食危機那樣的恐怖狀態外,富國頂多就漲價,雖然薪水沒漲啦但還算過得去。可窮國呢?特別是糧食極度仰賴進口的超窮國呢?答案就是糧價飆 升到百姓負擔不起的程度,一堆人陷入挨餓的窘境中。也難怪聯合國官員直接講了:「把主食拿來投機炒作的人,害死了兒童!」


老實說這部分真是看到心驚膽顫,因為這表示很多人根本是不自覺在協助謀殺。大多數人買基金都是看投資報酬率,只想多賺一點,沒想過要趕別人上絕路。可如果 投資的基金有在炒作相關原物料的話,當場便毫無疑問地成了幫兇,即使其實完全沒有類似的打算(話又說回來,無知有時也是一種罪)。


所以說真的,趕快打個電話給自己理專,看看投資的基金組合有沒有丟錢進這一塊吧(如果可以,化工與基改產業也最好不要投資)。然後歐洲也已經有所謂「永續 基金」存在,也就是只投資不傷害地球的產業與公司,希望台灣也趕快開始提倡這一塊。雖說賺得比較少,但別忘記外部成本也是成本,還是很恐怖的超巨大成本。


當然熱錢可以全世界這樣到處亂流的炒作糧價,和貨櫃發明出來以後運輸費下降,國際貿易興起並帶動全球化有關。在上述條件支持下,食品加工大廠為了壓低成 本,當然是那邊便宜那邊買,這之間產生了龐大的剝削。造成的結果就是進一步扭曲全球的糧食生產體系,引發更多不公平(對這部分推薦閱讀糧食戰爭)。


第三世界的貧窮農夫必須面對因為熱錢導致的糧價不穩,考慮到很多農夫的資金都卡很死,所以只要一年價格爆跌或欠收,那銀行就會上門討債,還不出來的話嘿嘿你當初是拿啥來抵押的啊口桀口桀……老實說這根本是鬼故事。


先進國家比如歐盟、美國、日本的農民面對相關情況,或許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事實上卻也沒那麼小。富國農人其實也有另一種苦水,窮國農民賣那麼便宜,可是我們這邊成本高法規嚴人工貴,算一算售價怎樣都不可能跟他們一樣便宜啊!


於是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保障選票等大人的理由,富國會大力補貼農民與相關出口商(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巧克力禍心─誘人甜品的黑暗真相)。而且這些補貼往往是讓富國小農生活勉強算過得去,然後生產加工一條龍的大農則領到超爽。


靠著政府補助,大農的外銷商品甚至可以比窮國在地產品還便宜,並打趴一堆窮國產業……看見矛盾所在了嗎?不補貼小農死給你看,但補貼了又打死窮國小農(更別提在全球政經體系下,他們本來就被剝削得很慘了)最後肥得流油的還是大企業。


政府補貼的結果也導致大宗生產、加工食品的價格能壓得很低(當然廠商為了COST DOWN,用上一堆化學手段又是另一個鬼故事啦),更別提這種食品多半不怎麼健康。


於是事情變成世界上有幾億人處於饑餓,也有幾億人過度肥胖;而且胖的多半都是活在第一世界裡,卻只能吃便宜不健康食物,對如何維持健康也沒有概念的窮人。所以饑餓與肥胖某方面而言都是同一個問題:貧窮,又或者說,不夠有錢。


當然糧價因為投資、政治與氣候等因素爆漲爆跌,每個國家、企業其實都不太受得了。於是開始出現富國拿錢去買窮國農地、好追求富國自身糧價穩定的案例,儼然 是全球性的圈地運動。窮國當然也知道賣天然祖產不是長遠之計,但問題是眼下已經夠慘了顧不得將來啊 ~(官商勾結又是一個鬼故事)


讀到這裡我們不禁反思,台灣近年來也是不斷流失農田。要不是大蓋「豪華農舍」,要不就是弄個精美不知啥米死骨頭的「園區」搞起徵收遊戲。政府難道不知道現 在的時代趨勢是守護本國農業嗎?為什麼還搞出自經區這種擺明地目可以便宜變更、徵收可以便宜行事的政策?好啦我知道圈地運動可以換來好多錢喔,踏馬的賺黑 心錢的都去跳海啦。


另外上面提過的,生產方不斷被買家壓低收購價格的另一個負面效應就是:人力成本會被節省得更嚴重。於是全歐洲都有淒慘的外籍移工問題,這之中更以南歐為最,整個已經慘到會讓人想尖叫,「這是歐洲嗎!?」的程度。


而且像憤怒的葡萄那樣大家都是美國人,寫成小說就蠻有震撼力的。但當季節性的外國採收工被剝削,甚至是殘忍剝削時,卻反倒會被國內民眾看作搶工作機會的混帳而敵視,新聞媒體自然也不太重視相關社會現象。


這下問題又回到消費者身上,當我們購買食品(和其他所有東西)時,若老是不問生產過程只問價格,自然會發生很多鬼故事(黑心食品也是同一個道理)。就算國內法規定得再嚴,可只要消費者持續追求低價,便會有更多廉價產品從對環保、勞工法規相對不嚴格的國家不斷湧來。


但地球上每一個人其實都透過土地、海洋與大氣連在一起──遙遠異國發生的鬼故事也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外部成本」。一個產品所消耗的成本,不僅限於以金錢計價的部分,其他包括曾經傷害過的環境、勞工、信任、希望與愛也是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成本。


乾淨的風值多少錢?乾淨的水又值多少錢?健康的身體與心靈呢?先別提後代子孫,光以我們自己來說,我們三十年後的未來又值多少錢?永遠別忘記,每個消費者掏錢的時候,也是在選擇自己的未來。


民主不能當飯吃,但沒有民主你只能吃飯,而這飯也不是好飯壞飯只要能吃就好。壞飯吃下去輕則肥胖、癌症、慢性病,重呢?從上面一路讀下來應該心裡都有答案了,重到你難以想像其間之苦痛。


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從一片披薩講起(Pizza globale: Ein Lieblingsessen erklärt die Weltwirtschaft)這本書談的便是以上種種,當然除此之外還提了很多事。比如當前的食物體系同時還造成:氣候變遷、基改問題、食品浪費生物多樣性降低、企業黑心策略、寡占、外部成本等等等許多問題。但並非全是壞事,在書末作者也提出普通消費者透過自身錢包創造改善機會的策略(不見得全部符合台灣國情,可稍作修改後也很好用)。


最後我要以德國公平貿易組織交易負責人的發言來做結尾:「德國人就是一個偏愛特價品的民族。一方面我們百分之百反對童工、反對產地發生剝削勞工的現象,另一方面我們也百分之百支持特價品。」


該怎麼說呢,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苦笑)老實說我向來覺得人牽到那裡都還是人,人性中有些本質就是如此。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自己與他人看待事情的態度,而且這份改變確實有機會可以產生正面效應(別忘記南北戰爭之前,支持「黑人男性應該要有投票權」的想法,會被視作最激進的邊緣社運人士)。


有時候宣傳來自國外的理念、事例、運動與應對方式,並不是因為認定國外什麼都好(放屁,大家都是人,那裡都有鬼故事,甚至鬼故事還都很像),而僅是因為那 確實是好事。於是旣然面臨類似甚至同樣的問題,我們便可引之做為參考與借鑑。所以這從來不是個「國外也有很多壞事,沒什麼了不起,有啥好學的」問題,而是 什麼概念確實比較好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的問題。


人性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嘗試將其特質導向好的一面。



舊站人氣:2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