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

你吃的東西真的新鮮嗎?

老實說雖然對這個書名很感興趣,但我原先還以為這是一本蠻肥皂的書 ~(掩面,只能說書名功不可沒)當然這是注意到封面印著的原文書名「Fresh: A Perishable History」之前的事了,其實這部是頂認真的社普書這樣。


人想活得健康,新鮮的食物便不可或缺。但所謂新鮮的概念究竟何指,其實是隨著社會趨勢流動的。作者蘇珊.佛瑞伯格(Susanne Freidberg)在本書中透過牛肉、雞蛋、水果、蔬菜、牛奶與海鮮六種常見食材,介紹近代以來新科學技術與行銷手法,如何徹底改變民眾對新鮮的認知,甚至到最後忽略自己的某些期盼一開始便來自於想像之中……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之中,前期的作假事件可能導致許多悲劇,但本質大多很單純。不過當書末來到近代時一切便混沌起來,隨著新科技上場,有時候某些手法究竟該說是詐欺,還是與時俱進的必要因應,變得模糊且難以一概而論。


「你吃的東西真的新鮮嗎?」討論的便是這種「之後問題」的歷史。相較於添加物或者基改食品,冷藏可能是沒什麼爭議之處的手段,我是說在現代。事實上在冷藏技術剛現世時,民眾並不信任這種科技。畢竟在那時候所謂的新鮮就是出處很近而且產地直送,即便有些食品當時便已非如此。


(當然這也跟早期冷藏受到技術限制,所以效果不佳有關。不計放塊冰進箱子的作法,最早的冰箱運作方式之一是使用氨來冷卻,再加上不低的故障與外洩率……阿 摩尼亞外洩就算了,氯甲浣外洩可是會死人的啊!(囧)完全可以想見無毒無味的氟利昂(Freon,氟氯碳化物的一種)面世時受到了多大的讚揚──直到發現 這是毀滅臭氧層的元兇為止)


但隨著社會變遷,糧食產地的變動與來自人口密集區域的消費需求,使得長程運輸食品變得有利可圖、甚至是不得不為的選擇。書中介紹的六種食材無一不經歷這個過程(可能只有牛奶在政治運作下,產生緊臨市場生產的結構,勉強算個半個例外)。


而且即便大型產銷企業改變了世界,但大眾對食物與低廉價格的渴望,卻也正是塑造今日世界形貌的理由之一。人們要美麗的水果與蔬菜,忽略了這些農作物的天然狀況不可能如此完美;也無視為了維持價格實惠,需要多少非法(外籍)勞工的血汗。那是史坦貝克在憤怒的葡萄中曾經控訴,而至今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剝削循環。


有時人們一方面感嘆現代人不願好好坐下來吃一餐,或者老用即食產品取代正常的烹飪。卻選擇性遺忘這是個人吃人的世界,然後肝鐵人很少,在外頭累了一整天後 還有能力拖著身體煮飯的人(通常還是女人,又或者說這要求主要針對女人)很少,更別提所謂的家務根本不只煮飯。比起買回家還要辛辛苦苦處理乾淨的食材,包 裝得美美的商品自然比較討喜。如果已經切好去皮還完成分裝的呢?對許多人而言,根本不用選。


我不否認這本書主要以美國歷史作為例子(當然也有其他國家的討論,不過比較少)但考慮到現代生活型態的源頭,這取樣自然不顯得偏頗或過於聚焦。要探討現代所謂的新鮮如何被定義,便不能忽略「現代生活」的起始之地。


也就是那個家用冰箱最早普遍、用鐵路與冷藏車廂串連大陸、把牛肉、奶油和牛奶載到全世界到處賣、建立香吉士這種透過工業化洗選技術並巨額行銷的水果品牌的國度。


你吃的東西真的新鮮嗎?主要聚焦於近代處理食材上的技術改變,以及這種改變如何有意識、無意識的形塑全世界的經過。整本書以扼要的方式介紹、探討這個議題,那怕書不厚,內容仍非常豐富有趣。另外,如果對本書所提到的食品歷史感興趣,個人也相當很推薦一切取決於晚餐


不可諱言書中介紹的美國式「新鮮」,和台灣的運作方式有著不小的差異。但有時也不得不感慨或許只是問題有沒有浮上檯面而已。台灣照樣有大量冷凍倉儲食品的 菜蟲,市面上的鮮奶可能有奶粉泡製的品牌、據說每家其實都有加糖加奶油的傳言真實度似乎也不低(只是沒有像墨西哥政府那樣,1940年開始正大光明的進口 美國因為政策造成生產過剩的奶粉泡成鮮奶再上市 <- 這世上真是什麼瞎事都有)。


拜全球化所賜,閱讀本書就某方面來說,好像在看台灣未來的樣子一樣。當然我衷心期望過程能慢一點,又或者台灣真的可以走上不一樣的路,雖然這似乎比較近似 妄想啦。作者在本書末章認為在地飲食運動根本是理想主義者,但也呼籲改變是有必要的,只是這改變不該建立在「回歸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過去」上。


(比如不少排斥冷凍牛肉,提倡現宰溫體肉品的美國改革運動者所忽略的是,他們追憶裡「從前的」現宰溫體肉品,其實對大多數舊時代美國人並不存在。那個年頭的日常肉類幾乎都是醃製品,而這也正是當初冷藏牛肉可以藉由行銷,以及商業托拉斯手段深入民間的主要原因)


當今的糧食體制(建基於人們對新鮮的渴求上)確實問題叢生,而想要做點什麼又不淪為空中閣樓的話,試著去了解目前結構與形貌的成因、以及在改變之前的世界其實長什麼樣子,我想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舊站人氣:8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