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4日

府城的美味時光

剛知道書訊便很想看,這種題材的作品本來就是我的菜,翻過覺得文字也合胃口、量又不會太過輕薄短小(除了少數特例,我這輩子都很難愛上隨筆散文吧)本書是台藉旅日的料理研究家辛永清,回憶兒時在台南私家莊園的人事與飲食回憶。


1933年出身於台南世族的她,在1955年與丈夫一同前往東京,但產下一子後隨即因故離婚,為了養家活口她以教授鋼琴與開設烹飪教室為生。從小在家中廚房耳濡目染的她,配合自身努力漸漸嶄露頭角,並成為將中華料理引入日本的推手之一。這樣的她來到知命之年時,開始提筆寫下昔日那些早已遠去卻又無比鮮明的回憶,也記錄了當年台灣種種舊日風情。



「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最大的賣點應該正在於早年台灣世家大族的生活形貌,這部分的描寫也確實給人相當大的滿足。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台灣的 民俗風情在我眼中一直以來都非常微妙。原住民之外沒有真正的貴族階級,所以當年無論怎樣的世家大族,就我聽說的部分總仍帶著些許謹慎的樸實味道(反而暴發 戶或做黑的,才真的花起錢來嚇死人)。


但以平民生活而言,無論是大而化之的態度,又或者其實頗為講究的飲食風俗與生活形式(另外聽說古早時代的台灣人甚至是穿著絲絹做的鞋子下田,穿髒了就換掉),和其他國家所謂的平民相比卻又顯得寬裕許多。


這部分也顯現在本書中,雖然很有錢(到東京的百貨公司是直接坐貴賓室指定要什麼,口袋絕對不淺)但家中的千金大小姐還是要學殺雞,夫人自己更是劈柴能手。 另一方面三不五時的逢年過節卻也不手軟,豪氣程度甚至不輸貴族。作者認真記錄著她兒時回憶的點點滴滴,並將那年代的生活細節與市井風情保留在字裡行間。


不過也或許是因為辛家是在祖父那一代才來到台灣,所以她家的飲食習慣和我所認識的台灣味其實有那麼點些許的差距(這邊並不是指洋化的部分,比如海綿蛋糕或泡芙喲XD)比如傳統南部人算蠻少聽說在吃牛肉和烤乳豬的,另外對於中式糕餅的敘述也出乎意料的少。


當然這部分或許還因為地區、家境和時代而有所差異吧(像我跟我媽提到食物戀裡的金門風情,她都覺得那是另一個世界了)不過仍難免有一點小小的突兀感,讓我覺得……嗯,不是很一般(啊本來就不是一般的有錢人也沒錯啦 XD)。


也因為當初的述說對象是日本人,所以整本書寫法都是很客氣的。提到內臟料理等對日本而言較為難以接受的食材,也不忘拉一下德國和法國傳統來壯大聲勢。正是在這些微小的地方,讓人感覺到作者真的很珍惜自己心中的台灣文化,怎樣都不想讓人看扁了,而且努力想將之發揚光大。


作為異邦單親媽媽,一個人在東京養家活口的她,整個過程自然也有不少故事可談。我還蠻喜歡書裡提到的種種,只可惜沒有講得很多。看後記這部分似乎最初也在預定敘述的範圍內,只可惜後來還是專注於往事回憶,而略去了大部分。


辛永清的文筆親切溫婉,看著她談起過往種種令人愉快。但在平和美好的回憶底下,卻又總是潛藏著哀傷與感嘆。這時就不免感覺到,那終究是一段非常動亂的時 代,而個人的命運又是多麼難以預料。有時僅是三言兩語,便能體會到作者意在不言中的遺憾與悲痛。儘管安閑園的童年確實如夢似幻,可人長大後總得面對外頭的 不測風雨。


本書原名安閑園の食卓 私の台南物語,最早出版於1986年,但當時算是叫好不叫座。直到2010才又在名作家林真理子的大力推薦下,以文庫版的形式再度面市,並獲得了不錯的成 績。老實說1986年泡沫經濟正如日當中,日本人眼裡大概放不進這一類東西吧。真正注意到殖民台灣這段歷史也是近幾年的事,當然311之後開始感興趣又是 另一回事了。


身為台灣人讀這部作品,感覺有點熟悉也有點陌生。書中提到的種種習俗以及生活方式,如今若非消逝就是已不再那般慎重,但也有些東西確實留到了現在還更加發 揚光大。此外隱藏在文字之間的文化與國族意識,即便是日本讀者也能略為感受到其中的種種微妙之處,就更別提身處這座島嶼的住民了。對我來說這是在各種意義 上都頗值得一讀的散文集,推薦給感興趣的讀者。



舊站人氣:76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