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2日

診療室裡的福爾摩斯

二十世紀初,美國作家畢爾斯(Ambrose Bierce)在名為魔鬼字典(Devil’s Dictionary)的書裡,給「診斷」下的定義是:「醫師測量病人的脈搏、收了錢後對疾病的預測。」雖然時代背景已經完全不同,醫療水準也不可同日而語,而這段話仍舊尖酸地道出某些事實,或者說心境吧。


診療室裡的福爾摩斯的副標是解開病歷表外的身體密碼,顧名思義,有關於醫生如何在見到疑難雜症時,運用知識、技術與運氣抽絲剝繭出病情真相的……案例解說兼建言書?怪醫豪斯的醫學顧問,作者麗莎.山德斯(Lisa Sanders)在本書中透過許多案例,逐一分析醫生診斷時可能碰上的困境、與應該要注意的種種跡象。


從小我就一直很喜歡諸如D台、A台不時播出的醫療相關節目,裡頭總會介紹各式各樣驚悚萬分(一秒)的實際案例──寫腳本的人永遠可以抓穩節奏,把事情寫得扣人心弦,想來真是不容易。雖說我並不算那種緊緊追看的忠實觀眾,但只要碰上總會愉快的看完。


當然節目的重點往往都放在醫生如何透過多番努力與醫療手段,終於找出不知名疾病的真相,然後對症下藥。我不否認其實這類節目在製造聳動效果上其實頗有一 手,只是做得非常有質感這樣,但事實上這種故事就是極具吸引力。我就是喜歡這種在萬頭千緒中與時間賽跑,運用自身所能找出正確解答的感覺。


理所當然的診療室裡的福爾摩斯舉出了非常多類同那些醫療相關節目的案例,而且連風格都有點像,所以這部分我看得很高興。不過閱讀中可以明確發現,案例本身的存在,也都是為了佐證作者提出的概念與強調重點之用。


仔細聽病人發言而不要妄下判斷、關懷病人、注意身體檢查的重要性、不要有先入為主的一般偏見、小心所有的症狀等等等,無一不是老生常談但卻很難做到的事。 特別是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職業做久了往往會產生某種「職業病」,不一定是生理,有時心理上無形的變化也是很驚人,而這往往會造成某些可怕的後果。


書中所用的人名大多都是真槍實彈(即便這麼說好像有點微妙)剛開始我覺得有點好奇,想說這樣不會得罪人嗎?不過後來發現還有醫學生把自己沒說出量不到病人 右手血壓的事,結果幾小時後那病人就死於動脈剝落的悲慘案例,親自投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發表的壯舉後,就不禁覺得國外在誠實這點還蠻驚人的──當然這事 在台灣算不算特殊其實我不確定,但照經驗法則好像應該是。


不過話又說回來,想必裡頭案例都已經過篩選,不用太嚴格檢視都可以發現整本書裡並沒有所謂的爛醫生(唯一一位比較微妙的則用了假名)大多只是因為某些因素 而情有可原的沒能、或較慢辨認出疾病。作者也提供了許多她自己曾犯過的錯誤,同其他一樣有過漏失的醫生,而這群人事後回顧的態度都很坦然。


由於描寫的方式大都很正面,也沒有尖銳指責醫學體系的意思(儘管大有潛力寫成那樣,但顯然那不是作者的打算)從頭到尾是以很溫和的方式,透過案例直指許多旣有問題,並對此提出建議與探討。基本上算是很有建設性的一本書,也探討了現代醫療由於時代變遷所面臨的轉變。


其中我最專注的部分便是身體檢查的式微,其實好幾年前便已在報章雜誌上看過探討,感嘆台灣新一代醫生太過倚賴新科技,反倒失去老醫生那種一摸就知道狀況的 能力(雖然經驗的差距也占了理由很大一部分)本作顯示這問題其實在美國還發生得更早一點。而且一度還乾脆廢除醫生考試中身體檢查的項目,直到近二十年後才 終於在新考試制度建立下,獨排眾議再度恢復。


作為一般大眾,很難想像一個醫生不用在乎親自身體檢查的制度,不過透過作者分析解釋,也可以理解醫生寧可相信科學檢驗而不相信自己的原因,更別提這之間還 是惡性循環的。只是無論如何,書中那則前後整整三名醫生,都沒發現病患膀胱已經腫到橄欖球那麼大了這點真的很扯就是 ~(囧)


另外像書中提到的大麻劇吐症(cannabinoid hyperemesis)也很好玩,不洗熱水澡就想吐的病聽起來真的很怪,醫生也真的快抓破腦袋都想不出理由。結果最後竟然是用症狀上Google找到答 案的,原來有些體質的人長期過量吸食大麻的話,就可能得這種病(大麻果然不是沒負作用)。


而作者也在最後提到,近年來電腦上的專業醫學資料庫的技術與精準度越來越厲害。至於咕狗呢?普通的案例其實都不怎麼準,但怪病的話根本快百發百中,這全是搜尋機制的特性結晶啊 ~(笑)


診療室裡的福爾摩斯可以說是針對醫生如何診斷、以及這之中可能碰上的種種狀況所作的探討與建言。對我這種外行人而言,最有趣的部分當然還是大量的案例,以及診斷中的思路歷程。


就這點而言確實很有趣,我也看得很高興,除此之外就當作保護自己的知識吧。不過其實病人絕不是白痴,醫生好壞總是分得出來,就跟世上其他所有事一樣,做任何事都要不斷鞭策自己才行。



舊站人氣:6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