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皇冠這波推理謎系列的小說,作者都是大有來頭的人物,東野圭吾當然也是其中之一。不過雖然這些作者都很有名,但由於我對日系推理先天特別沒感覺,所以始終沒有找來看過。不過試讀的好處就是可以擴展自己的閱讀範圍,所以日系推理的頻道這回就打開啦。
徬徨之刃的內容分成三線。第一條是描述女兒遭姦殺後,開始尋找逃亡中兇手以便復仇地父親長峰的旅途。第二條是意外成為幫兇,想脫身又害怕被同伴報復的少年之生活。第三條則是警方的偵察過程。他們想趕在長峰復仇之前先阻止他,但又因為犯下惡質案件的兇手是司法上極受保障、恐怕不會受嚴厲處罰的少年,而陷入兩難之間。
究竟是復仇好,還是不復仇好?又是抓到好,還是抓不到好呢?
說真的,我接試讀的時候很少看簡介(就是閉著眼睛接),都是有消息就直接報名,接著開始在內心大跳自編的「拜託讓我中祈書舞」,再來拿了書就直接看。所以除非書上有印簡介(其實也不常看)或書本身太知名,要不然我在開始閱讀時,很少會預先知道這本書的內容。
但我才剛看完這本徬徨之刃的第一頁,在「獵槍」與「女兒」這兩個關鍵字入眼後,馬上就聯想到接下來的劇情。而且第二頁的發展,完全證實了我的想法,沒錯就是這樣。雖然之後有出現亮眼的地方(好快),但大致還是一路朝我設想的方向走去,沒有什麼意外。
老實說我實在不怎麼樂見這種情況,除了個人本來就不喜歡這種劇情外;也是因為這樣的故事發展實在太老梗,太多人探討過,也太難寫得好了。本作要探討的很明 顯是與正義伸張有關的問題(其他只沾一點的東西就不提了)。選這個主題代表作者很有野心,可反過來說也表示這很容易失敗。
本作主要扣著兩點前進,就是當法律無法滿足受害人所的需求的正義時,自力救濟可以嗎?那法律又是否可以為了「伸張正義」,而對犯人予以最強烈的處罰,無視 其自新的可能性?前者問題的答案,在任何一個法治國都是否定的,因為那等於徹底顛覆了法律的存在意義。但後者呢?這種細緻的立法學問題,當然是很難簡單加 以回答的。
作者東野圭吾在本作中設定了一個厭惡感百分百的案件(特別是對女性以及有女兒的爸爸來說),再加上兩個死一死對世界會比較好的少年犯(另話,本作對少年犯 的取值極端得很可怕,跑過少年法院的話自然知道實際上沒這麼嚴重)。說真的,以這種方式來切入所謂正義的大哉問,我認為並不恰當。
畢竟當天秤傾斜得如此明顯,案件之惡質足以激起所有人的憤怒時,又要讀者們怎麼去公平思考?當受害者如此淒慘、犯罪者如此卑劣,而法律又無法給予一個充分的公道時,若要說不能復仇、大家必須來考慮加害者的人權時,馬上會被大罵虛偽、完全不能瞭解受害者親友的痛苦。
但若真要同意受害者可以無視法律地復仇,這種話其實也很難簡單說出口。除了會造成法律制度從根本無用化外,也是因為你永遠無法確定某個犯人是否會走向自 新。就算他曾犯下某些重罪,但他仍有可能真心懺悔,並在餘生做出足夠的補償。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要逼他服完所有的刑責、甚至一命抵一命嗎?
很可惜的,這些細緻議題的探討可能性,都被東野圭吾那極端取向的案件與犯人設定給破壞掉。徬徨之刃製造了一個完全無須掙扎的情況,再加上人物的刻劃平板, 導致感受不太到那種深沈的掙扎。結果最後除了一個不難看但其實很容易預料得到的故事外,本書並沒有其他夠好的料。明明是個很可以深入的主題,但作者卻只是 輕輕的滑過去而已。
旣沒有犀利地批判,也沒有乾脆直接的選邊站,更別提豁出去的劇情發展。整部小說除了平庸外,我想不出更貼切的形容詞,感覺有些浪費題材。到最後,除了默默 讀完一個註定心碎的故事外,我並沒有取得原先希望(預期)得到的新思考廣度。要不用說,書名上的那把徬徨之刃,其實並沒有很徬徨。
若要提到探討類似議題的作品,我會較愛約翰葛理遜的終極審判。畢竟當我們可以看見某個兇手柔軟、脆弱、人性的一面;又同時被不斷提醒別忘記他曾犯下的可怕 案件,以及毫無悔改的態度時。讀者內心的那種衝突與思考的深度,都不是單純一面倒的徬徨之刃可以比得上的(但這本很適合當此議題的入門倒沒錯)。
結果到頭來,本作除了大力驗證「最好的社會政策,即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外,說真的,其他部分的切入點都不夠利。雖然這可能是作者明明想好好探討,卻不慎把餅做小的結果。但換個方式思考,故事本身的劇情也可能正是他站的立場,但礙於種種外在理由,所以不敢講得太明白。
老實說,在看完最終幾頁後,我不禁懷疑,難道這才是作者隱而不宣的真正心聲?
舊站人氣:29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