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日

食物的歷史

這本書,我真的是讀得頁頁皆辛苦。不是說食物的歷史很難看或不好讀,而是因為我近來事情超多,又很犯賤的看見試閱就想參加,最後導致自己在理論上連看書都沒時間的超忙碌時刻,卻得拼命來看這本書,外加寫出心得來。不過好在呢,這本書非常好看,撫平了我失去時間的傷痛。



菲立普.費南德玆-阿梅斯托這本食物的歷史,顧名思義就是講述食物的歷史(有點廢話我知道,但廢話有時是很必要的)。內容從最早的原始時代生火煮食開始,一路以各角度分析各時代與各面向的食物,最終以現代工業化飲食及其影響作收尾。


常看科普社普類書籍的都知道,西方作者寫起書來,有個本事是我們很難學的。那就是明明整本書只看得見歐美歷史,最多來點中東和北非,但人家照樣有臉在書上 印出XX的歷史這樣的宏偉書名,硬生生的把東半球住民當空氣。每回瞧見這類書,雖然某些的確寫得不差,但總難免讓人心中浮出點不平之感。


但食物的歷史完全不會讓人有這樣的想法,雖然在談到遠東的飲食文化時,顯然有不足之處。但努力蒐集資料的心意一樣看得出來,作者已經盡力加進遠東文化。然後重點是,重點是有提到台灣!(雖然只有一段,但這已經不錯啦)


本書作者以自己的觀點來推導其所認為地,食物在人類歷史上的演進過程,而這也是本書章節的編排理由。以一本大方向的歷史書籍來說,我認為費南德茲-阿梅斯托抓的點都還蠻不錯的,廣度也頗夠。


很多討論飲食的書社普書籍其實並不好讀,甚至有些已經達到枯燥無味的程度,但本書不論在易讀性以及難度上都是剛剛好,不會太深也不會太淺。重點是作者取材的面向相當廣。


可能是作者並非美國人的緣故(應該是西裔英國人),所以觀注歷史的角度也和一般市面上找得到的書十分不同。裡頭很多歷史事件對我來說都是頭一次看見,也有些是以前約略聽過,但從未詳細知曉內容。就這點來說,我覺得本書已經相當值得閱讀了。


除了書市上已經滿坑滿谷的歐美史料以外,還包括了中東、印度、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甚至是我們平日已常見的美國餐食文化,作者也透過新奇的切入點,讓人又知道了不少新東西,看見許多有趣的面向(只是說,我總還是感覺得到作者有些『情傾西方』)。


然後如上所述,遠東史料當然也具備,只是我總覺得有點不足。但反正我們就生在這邊,要找到更豐富的書來看一點也不難。相較之下,上述那些一般台灣人較少接觸的文化圈,利用食物的歷史這本書當作出發點,也是蠻不錯的選擇。


但老實說,我對食物的歷史中的某些細節觀點,並不是很認同。譬如說厭食暴食症那段,我認為作者對於這兩種症狀的瞭解不夠深入,而且認知亦不足(至少書裡看來是這樣)。也因為如此,對於書中僅僅用一段來描述這個現象,筆法甚至過嫌輕描淡寫,算相當不滿意。


而且本書有些小錯不斷,幾處我覺得應該要特別拉出來提,例如作者在本書中,誤將瑪麗.雪萊視為雪萊的妹妹,但她實際上是雪萊的妻子。此外,作品中將西藏的 主要作物譯為大麥,雖然就生物學上來說算是其中一支。但台灣一般都將該作物稱為青稞,至少應該在此加上個譯注,比較不會使人誤會。


另外,本作中一再地引用提及布伊亞.薩瓦蘭的作品,明顯表示作者本人是個徹頭徹尾的布伊亞.薩瓦蘭控。但可惜的是少了個夠詳盡的譯注來解釋,這位從書頭出現到書尾的先生究竟是誰,這也可能會讓人感到些許疑惑。


事實上布伊亞.薩瓦蘭乃是十八世紀法國的古典作者,飲食文學上的代表作是『味覺生理學』。而此書的英文版乃是由費雪大神親手翻譯,被她讚譽為「烹飪學的超越性冥思」,並自謂深受其啟發。我說,大神的大神,當然是太上神了……(什麼邏輯)


(來人啊,快去買如何煮狼和牡蠣之書,這樣才會繼續出後面!)


此外看著書中那堆英雄式暴食的人物們,也讓我想貢獻幾個大吃名人出來,比如說前法國總統密特朗本身就是『相當』會吃的一號人物。而法國文豪巴爾札克的食量,可能和他的文才不相上下。至於提到奢侈餐宴嘛,怎麼能漏掉慈禧太后和那「日食萬錢,猶日無下著處」的何曾呢?(笑)


單以一本社普書來說,本作的資訊量相當的豐富,頗值得閱讀。而以休閒的眼光來看,這本書讀來也非常有趣,各種不常見的史料及故事貫穿其中,替看的過程增添上不少樂趣,可以說是學習休閒兩相宜。


故本書我認為值得推薦,而且裡頭對於食物的描述也不錯喲。

舊站人氣:16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