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9日

雅麗嘉.古德曼:直覺

光是看書名封面,不太好猜這本書是在講什麼,同時還因為我很會妄想,所以結論的差別通常和原著是十萬八千里。第一眼看見這本書時,我還以為這是驚悚小說,但看了介紹後,才發現這是本與實驗室、研究計畫、造假、政治有關的故事。


本書描述一個在知名癌症醫生和腫瘤學家聯手主持的實驗室中工作的博士後研究員,在經歷長時間毫無結果的實驗後,竟然找出可以消除腫瘤的疫苗!在做過初步確認後,欣喜若狂的實驗室開心地公布結果,並引發全球關注。


但在名氣到來的同時,實驗結果卻受檢舉,開始被質疑可信性。雖然論文上的數據完美,卻被人發現似乎有部分原始數據被刻意忽略。究竟這是無傷大雅的記錄失誤,還是離職研究員的惡意報復?又或者這其實是整個實驗室蓄意縱容的造假?


沒有人知道真相如何,但整個事件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媒體、政府機關和眾議員都開始介入。不論是直接或間接,每個與該篇論文有關的人都開始捲入風暴……


事實上我認為上述三段的簡介,用來描述直覺這本書還過於簡短,因為她真的是本複雜且探討了許多面向的書。本作真的達到了沒看至最後,就不會知道結果是什麼。從這一方面來說,作者雅麗嘉.古德曼在劇情設計上,手法無疑相當巧妙。


而書腰上號稱的『又見珍.奧斯汀』也是我在閱讀之前,就感到期待不已的一大理由。我個人很喜歡珍.奧斯汀的小說,所以也很好奇作者究竟是那一方面讓人覺得像呢?


珍.奧斯汀的作品一向人物眾多、關係複雜,每個人幾乎都有利害,人與人間大多存有猜疑,這一切在結尾到來之前總是無法看得透徹完全。而雅麗嘉.古德曼這部作品也是一樣,還且更為冷洌。


直覺中人物眾多,彼此間的關係亦十分複雜。和現實極為貼近的是,就算是站在同一陣線的人們,彼此間仍有利害衝突。而且奧斯汀的作品雖然一樣難以猜個透測,但總是刻意放入暗示,讓讀者有心理準備。而直覺則剛好相反,利用全知視角,然後把前面的懷疑一個個拆掉。


沒錯,書中某個角色的懷疑,通常早在前幾回就已經事先被另一個視角解答了。可就算知道那個懷疑的真實解答,讀者依然無法推得真相、瞭解一切。而整部作品最重要的,事實上也並非那『真相』,而是故事過程。


作者製造了一個事件,並藉此探討了整個科學界與社會的實務現況。科學講求真實確切,但為取得經費,科學家不得不站上第一線講大話,因為這樣才能拿到錢。通 常所謂的實驗,如果沒有經過徹底檢驗,那絕不可貿然提出。但是也別忘記,在科學界中『第一個發佈』比什麼都重要,只要比人家稍微慢一點,那就算數據精良百 倍,也只有替人家證明的份。


正因為上述原因,所以現在的科學界幾乎是盡可能不在事前公開研究內容,而這也促成許多相同目標的研究計劃不停地賽跑。沒有人知道其他實驗室是否在做同一件事,只知道要是自己不快點的話,很有可能被超過去。


美國知名的女遺傳學家芭芭拉.麥考克正是這類賽跑冠軍的代表。她就是受到警告,近期可能有人要發表類似論文,所以連忙將手邊的研究整理成論文搶先發表,即 使她其實希望再做一次檢驗(當然,她已經研究多年,最後檢驗其實可有可無)。在她發表後,對手也只能帶著苦笑致敬,乖乖的和諾貝爾獎說再見。


而這也說明在『直覺』這本書中,實驗主任瑪莉安的尷尬處境。一方面風聲已經傳出去,被搶先了要怎麼辦?那另一方面,這個實驗根本未經充份檢驗,發出去後出現問題又怎麼辦?兩邊都是難解的名譽問題,這形成科學界的一大掙扎。


此外本作還探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所謂石破天驚的實驗結果,不能只在一個實驗室成功,而是要在任何實驗室都能得到同一結果,那這個結論才會被承認。 當年研究出肺結核藥物對笨胺水楊酸的喬景.麥納,發表論文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對笨胺水楊酸的分子結構太複雜,導致很多實驗室都無法成功重覆。


於是最後只好請研究室那位最早完成麥納構思的高明技工,四處去指導技巧(沒錯,很多實驗室都有專門負責『實際技術』的技工,現代科學界其實相當忽略這批人 才,事實上他們是很重要的)。這也說明直覺中的角色受到質疑後,為何要費盡力思『指導』其他實驗室作法。因為如果其他研究室也能重覆得到本實驗室的結果, 那正代表論文沒有做假。


當然,除去這些,我們在直覺這本書裡,也可以看見所謂的實驗室生態。當博士研究生畢業了以後,不想就業,不想教書(事實上在本作中,教書甚至算是『最後一條路』)、也不用再唸下去時,若仍想追求科學上的成就,那該如何?答案通常是去某個實驗室當博士後研究員。


只是這個博士後研究員的待遇通常不怎樣(缺也不多),他們是名聲響亮的廉價勞工。每天付出許多的時間做枯燥的工作,只能期待實驗室收到的經費夠多,多到沒 人得說再見。大部分時候,實驗都不會有結果,但若有結果,很抱歉,榮譽通常是屬於研究計劃的負責人。現實的是,若想出頭就還是得做,然後祈求那個幸運的發 現會現於己手。


而本書劇情主軸的造假,更是讓人思考許多。去年南韓學者黃禹錫的所作所為,到現在仍會出現在媒體新聞中。本書亦對科學成果造假提出了很現實的看法。那就是只要是假的,早晚都會被檢視出來,可能兩天,或許幾年,但這絕對藏不到永遠。


那換個方向看,假如是在社會科學類的東西造假呢?像考古之類得藉助科學鑑定的東西,爭議當然大。事實上近年來許多歷史學者常常為求取名聲,發現一點新史料就急著做出推論(通常頗具爭議性),而沒有經過夠詳細嚴謹的考證。


在這種情況下,就和科學成果會受到其他學者檢驗一樣,社科類的東西一樣會受到嚴格檢視,造假的說法也不是沒出現過。所以不論是科學界還是社科界,雖然或許只是未完成周全研究即發表、而非造假,但學術圈子是很小地,出一次問題,往後的信用可是大破產。


稍稍遠離學術界的文化,再換個角度來看直覺這本書,這次我們從政治的角度來。書中有位眾議員強硬地介入造假事件,命主導審查會。事實上美國的議員多是律師出身(在美國擔任檢察官與法官,因連任要選舉,故也是踏上從政的道路之一),所以問起案情來通常十分犀利。


但可惜不論是再犀利的辯士,一旦不小心踩到種族這個美國地雷,再來的下場通常很慘。在美國最有力的少數族裔是什麼呢?答案當然不是黑人,而是猶太人!只要 定期收看新聞就知道,在美國要是有名人不慎稍稍踩到,掌握了銀行業、娛樂業、新聞等業的猶太種族地雷(通常是與納粹或特殊習慣的笑料有關),那再來肯定只 有吃不完兜著走的路,沒別的話好說。


再對照同作品裡中國研究員與猶太學者間天差地遠的遭遇,更是完全凸顯出這個現實。其實從錢學森事件發生至今,美國對來自中國的學者(近年來更加上回教學 者)可說是十分提防。尤其是牽涉到國防機秘類的研究,根本是到了過敏的程度。所以相較之下,書中所描述的情況也就不難想像。


事實上本書可以探討的點還有很多,只是再寫下去未免就過於零碎,所以就此打住,留給各位自行閱讀。然後要特別讚許的是,本書雖然引用了許多詩句和典故,但透過恰到好處的譯註,不但完全不會造成負擔,反而很有幫助。


而且說真的,我很久沒看見夠撲朔迷離的一本書了。只是得強調的是,這真的不是本懸疑小說,若想要享受精彩的解謎進擊,那恐怕本書不是首選。但若是你對於科 學界的黑暗內幕有興趣(或該說,其實你是白色巨塔迷,或正是實驗室小工一名)、喜愛珍.奧斯汀式的複雜人物關係、樂愛享受層層疊疊的劇情鋪陳與深刻心理描 寫,那本書無疑相當適合你。


當然,光就休閒的角度來看,本書也夠消磨時間啦。事實上還會不小心讓時間溜走還不自覺呢!(笑)


雅麗嘉.古德曼系列作品


舊站人氣:6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