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日

遇見哥德巴赫猜想

我的高中數學老師曾經說過,一個數學學者要是在三十歲以前沒什麼成就,大概這輩子就不會有了。當時聽了有點驚訝,卻也不太意外,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東西這麼需要天賦的呢?


然後這群有天賦的人在自己的生命裡做什麼呢?答案當然是解題啦。因為他們有一堆『猜想』、『問題』和『最後定理』等著耗掉他們的一生來證明。而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每個偶數一定都等於兩個質數和,更是難中之難,畢竟偶數和質數都是無限多的。


因此他們有一堆『猜想』、『問題』和『最後定理』等著耗掉他們一生來證明。而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每個偶數一定都等於兩個質數和,更是難中之難。畢竟偶數和質數都是無限多的。


而本書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一頭裁進這個超難猜想的傻瓜的故事,他的名字叫派楚,一位用盡全心全力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我們透過同為數學學者地派楚姪子的眼睛看見、聽見一個義無反顧貢獻一生給真理的人,並且一同成長。


當然,對一個超絕的數學白痴而言(還是究極體的),這本書難不難呢?嗯,我得承認,講到某些公式與定理時,本人幾乎都是用滑的。但即使把這些全都滑掉,依然無礙於閱讀、瞭解本書(瞭解算式?放過我吧……)。


想讀這本和數學有關的書,你唯一需要的數學知識僅有哥德巴赫猜想:p(質數)+ q(質數)= 2n(偶數),然後知道它有多難就好。這連我這個超數學白痴都看得懂,所以想必對聰明的各位來說絕對沒問題(本人白痴到何種境地,為了尊嚴就不說了,但我 保證出乎任何人意料的低)。


本書是典型的小品故事,不厚、看的快、清雅,自有一套值得注視的理念。作者是阿波斯多羅斯.多夏狄斯,台灣書市少見的希臘作者(笑,古老的那種當然不算),本身就是個數學學者,然後看介紹他副業不少,主要是電影業。


作者巧妙的融合了歷史上的名人和場景,讓派楚這個杜撰出來的人物宛若真實存在,甚至透過譯注巧妙誘導讀者信其為真。裡頭提到的人物全是真實存在,可以看出作者做了很多功課(包括傳記、隨筆和專業書籍),利用各式詄聞營造出很多歷史空間給予這本小說。


數學是件奧秘的東西,這點在我小學畫著三角形發呆時就很清楚了(可惜本人沒有天賦,只能提些怪問題,卻無法解答)。在純然抽象的邏輯世界中,這批少數的天才們拼命想要接近答案,這是一種熱切的渴望,一種對真理及榮耀的渴求,他們為此狂熱。


書中也有提到,一名數學家最顛峰的人生時段就是二十歲到三十五歲之間,再過去就得面對腦袋敏銳度的無情下降了。和其他需要累積知識經驗的領域完全不同,這是一個全靠天賦的限時決鬥場。


很明顯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講的東西是什麼,也處理的不錯,此外,從姪子的心聲亦可看出作者的影子以及他無奈的心情告白。不過就小說手法上,本書處理的還有點制式,橋段和結局都有些典型。


就一本小說來論,起程轉合都相當普通,沒有特別驚喜的劇情,但反正這並不是本賣劇情的書。同時因為講的是與數學的愛的故事,難免有一大串的數學家、定理名稱(幸好有譯注),但這些全都無礙於故事行進(意思是有看沒懂也無所謂)。


此外,本書是1992年寫成的,所以其中有些號稱仍無解的數學難題已經有人解出了,大家可以自己注意(如四色定理、龐加萊猜想等)。當然,本書把數學這門理論視為世界唯一真理的說法,本人抱持著一點點的意見,但意見可以放在心裡,就不多說了。


遇見哥德巴赫是一本非常淡雅的小品故事,那種每年總會出個幾本,提醒人某種重要生命意義或人生想法的書,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有種人是這樣活著的,或者曾經這樣活過。


他沒有讓人激動的起伏,卻可以吸引人一直讀下去(但那個老套的結局仍是頗有效果,因為老套本來就好用嘛)。這本書適合一個微風吹拂的悠閒下午,有時間的話就找來看看吧。


畢竟全無負擔就是他的優點,一般人都不是數學天才,自然可以平和地看待此事。


舊站人氣:8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