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類之所以能在演化之路上勝出,或許是因為我們這個物種(至少曾經)善於在社群內互相幫助、照應彼此的孩子和家庭需求,而這些舉動反過來促進整個物種的成功。當然這只是諸多學說中的一種,但若從這個角度出發,現代社會可以省思的事情非常多。


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是美國知名學者,本書是他為了探討階級差異,究竟對美國兒童的生命歷程影響有多大進行的研究總結。大家都知道有沒有錢孩子的前途會差很多,但有時常識不見得是對的,而就算常識是對的,我們也需要深入研究其細節,才能找到足以改善現況的方法。


本書的研究方法是在全美各地進行廣泛的訪談,透過孩子父母的教育水準(透過研究發現這點最能反映階級),比較收入水準在前四分之一和後四分之一者,在家庭、教養、學校教育以及社區等各領域體驗到的生活差異。


作為一個嚴謹的研究,本書背後有其堅實的數據與參考資料存在,不過故事向來比起數字更能深入人心,於是本書便以一則又一則不同的生命經歷來講述美國這幾十年來,階級差異對生涯發展形成的影響是如何逐漸擴大的經過。


比如在全球化浪潮下中低階工人如何從雖不富足也可以安居樂業、社群緊密連結的生活,變成如今嚴重失業、家族失能,整個社區環境和治安都大幅惡化的景象。而富有的中產階級又是如何不再與其他階級的人混雜居住,幾十年前不管家裡有錢沒錢,孩子都會理所當然玩在一起的事情已經沒了。現在有錢人住在高同質性的社區裡,大家卯足全勁為孩子爭取最好的機會。


一來一往不用說階級不但會持續複製下去、差距還越來越大。隨之而來(又或者該說雞生蛋、蛋生雞呢?)的問題便是社區隔離,有錢人一區沒錢人一區,然後兩邊環境越拉越大天差地遠,再度強化了階級的差異(不過老實說這讓人聯想起嘉年華的誕生裡提到的,節慶到後來變成有錢人的五月花柱和窮人的五月花柱)。


富人家庭結構和生活都穩定(雖說精神上可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啦),窮人幾乎有個破碎悲慘的問題家庭。富人較有時間、也更瞭解如何應用最新的教養方式照顧、培養自己的孩子,相較之下窮人往往只能提供最基本的養育水準(如果有的話),就算有心也不懂相關的知識。


富人能住在好學區,提供更多資源給學校,而這群好學生也能在學校形成良好氛圍,人人以長春籐名校為目標。相較之下窮人的學校……能正常上課的時數就比人家少,學校的資源也比不上,老師要不沒鬥志要不過度勞心勞力,糟糕的環境就是輟學率奇高無比,那怕有好好上學也不見得能學到多少東西。


社區的話……有時候隔幾條街便是天堂與地獄,小孩可以在外面玩,跟不小心亂瞄一眼就被人開槍打死的差別,對人生的的影響可能影響兩個字都快不足以形容了。


想像一下出生在媽媽吸毒爸爸去坐牢隔壁住藥頭,家裡沒錢從小就泡在巨大壓力裡(會改變大腦結構的)、三天兩頭就會看見有人被宰掉的地方,然後要這個孩子好好念書上進讀大學……不是沒有人做到,但一般人可能還是要摸摸自己的斤兩,換作自己可以嗎?


相較之下如果生活在父母都是高學歷而且關心孩子前途,並願意為此投入大把資源的家庭。從小便不用擔心經濟壓力,獲得良好的照顧、課外活動想參加便能參加,還能得到許多長輩人脈的支援。念的是好學校、同學出身接近同樣奮力上進,社區資源豐富、治安良好,到處都是好人……


是的,不管是那種生活都有自己的難處,但身為一個人還是不得承認,起跑點不同造成影響非常巨大(如同作者自承,他本來一直覺得自己是靠個人能力取得現今地位,但隨著深入研究並接觸許多學術結果後,開始發現自己原來受惠於那麼多「理所當然的東西」,但那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研究方法的關係,本書研究去除了像曼哈頓上東區那種誇張有錢的世界,也不包括像第三個禮物裡那種在最為邊緣討生活的孩子。但即使是中產階級和藍領階級日常的比較,便已足以從中感受那驚人的機會鴻溝。


可雖說刻意剔除最極端的例子,但描述前四分之一家庭時,還是出現很多女方辭去工作或者改採彈性工時回家顧小孩課業的案例。反而後四分之一很多都是(甚至是多代)單親媽媽,光賺錢糊口就拼上全命了那還有時間顧小孩未來,但她們無論怎麼努力也只能領低薪……


老實說這種嚴重拉低女性工資與職場地位的惡性循環看了感觸良多,更是女性面臨職場歧視與貧窮問題的問題點之一。所以有時候看事情只把現貌當作結論那思考真的太淺了,該做的是更深入的省思,為什麼現貌會變成這樣?這裡頭有太多一環扣一環的連鎖效應,值得人們更用力的啟動大腦。


那為什麼現況應該要改變?非得要從功利角度來看的話便是,讓越多的孩子沈淪在貧窮裡,社會將在未來付出越高的成本去處理因此帶來的禍害。無法正常繳納的稅金、領取的社會福利的大量人口、耗損掉的公衛成本,包括偵查審判監禁在內、處理犯罪問題的大筆經費(這不提無法正常賦歸社會的話,造成的損害又更大)。


更別提最新研究皆指出,一個國家有越多拉不起的窮人,將會造成該國經濟未來停滯難以向上發展。此外因為缺乏相關知識又政治參與度低落,這樣的趨勢長久下來肯定會傷害整個國家的民主與核心價值。真發展到這一步對每個人都很不好,整個國家向下沈淪的狀態,那怕是富人也無法獨善其身……嗯,好像已經發生了?(爆)


且讓我在此引用本書的一部分:


「美國年輕人對政治愈來愈冷漠,在機會鴻溝中處於弱勢的年輕人更是如此,這對民主的穩定帶來第二種隱晦而捉摸不定的危險。這種危險是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與社會學者孔豪瑟所謂的旁觀者沈默,他們在二次大戰後,便對一九三零年代經濟與政治夢魘,以及反民主極端主義的興起深感震驚。


疏離與冷漠的公民會變成一個個被動與分散的個人,他們和社會組織脫節,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他們對於政治穩定的威脅微乎其微,因為任何激烈的行動都將因為民眾的冷漠而銷聲匿跡。在這種情況下的政府或許不會非常民主,但起碼會維持穩定。


不過,如果在嚴峻的經濟或國際壓力下,例如一九三零年代整個歐洲與美國所面臨的龐大壓力,這些「被動」的民眾可能會瞬間顯現高度的不穩定,容易受到極端反民主意識形態的人士操控。


孔豪瑟在『群眾社會的政治』一書中主張,最容易受到煽動性群眾運動影響的公民,例如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史達林主義,甚至是美國的麥卡錫主義,正是那些「最沒有機會參與正式或非正式集體生活的人」。


鄂蘭在她的經典著作『極權主義起源』也提出相同論點,她寫道:「這些群眾的主要特質不是殘酷和落後,而是孤立以及缺乏正常的社會關係」。我們不需要屈服在這些政治夢魘底下,但不妨想想現今美國貧窮小孩面對希望渺茫與人際疏離的未來,是否會造成日後難以預料的政治後果。因此,機會鴻溝不僅會損害美國的經濟繁榮,也會消弱我們的民主,甚至危及我們的政治穩定。」


嗯,好像已經發生囉?


當然談到機會平等總之會陷入一些哲學問題,比如天生基因的差異能否合理化機會不平等的理由,甚至太過主張機會平等,難道我們連每個人的厄運都要去彌補嗎的質疑。


對於這樣的意見作者也直接表示……嘛,用我的話來形容,這些質疑都是天堂的煩惱啦,現今階級差異造成的人生差距和影響已經是地獄等級來著,連帶也對社會構成巨大破壞了。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先把事情處理到比較正常一點,再來思考那些天堂的問題吧。


當然,除此之外無視道德問題也有點微妙,就算真的不在乎別人死活好了……嗯,那至少計算過後放給窮人小孩死的成本,比起在來得及的時候投入足夠經費的成本要高出太多太多、帶來的禍害甚至難以估計……在這種情況下,不在乎道德,那,至少不要浪費錢?(嗯,川普十八年沒繳稅,可能真的不很在乎啦科科)


作者在書末提及許多現有的良善制度,只要強化並增加普及度便能帶來許多改善機會。雖然美國國情和台灣差很多,經濟隔離的程度也還沒那麼嚴重,但既然台灣的貧富差距也正以驚人速度增加,我想抱持謹慎態度吸收他人經驗自有其必要。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作為一本探討當前社會現象的作品,利用大量觀察和故事作為論點佐證,讀起來很好入口,並沒有什麼太過艱澀的地方(像父酬者就不好讀,雖然那本立論和本書差很多,但重點其實都一樣就是「不能讓窮人過得不像人」)。


階級的差異始終很殘酷,而且人比人氣死人,可是……即使如此還是得想想有什麼辦法,能讓整個社會一起提升,我想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要想做到這件事,首先便得去理解和自己不同的人,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