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獵食者:戀童癖、強暴犯及其他性犯罪者

我是在畢業好幾年以後,才知道國小某位朋友家,曾為了她妹妹告過學校老師性騷擾(又或者是猥褻,不確定所以選輕一點的)被指控的老師也教過我,並不是什麼討人喜歡的師長,但也難以想像他會這樣對學生。當初乍聞此事我無法分辨是真是假,但現在回憶起來台灣普通家庭為這種理由告老師,在那年頭還是很少見的事,官司也不好打(其實現在也還是),所以大概真有個什麼在裡面吧。


安娜.莎特(Anna C. Salter)是研究與防治性犯罪事件的專家,本書可以算得上是一本有關於此的指南,用意是提醒所有潛在受害者也就是所有的人,如何避免碰上類似事件。雖然對於犯罪總是防不勝防,但透過長年職業生涯累積的成果,作者認為依靠特定的徵兆與盡可能的謹慎,還是對預防受害有不小的幫助。



本書對於性犯罪的可能性採取堅壁清野的態度,寧可錯認,不可縱放。當然這意思不是說只要看見黑影就去警察局填三聯單(也不會受理吧恐怕),而是應該要以極 度警戒的態度,阻斷嫌疑對象一切的犯罪機會。不可否認本書作者對於性犯罪的防治,是站在非常極端的立場,這自然也會影響到不少目前仍有爭議的議題之立場。


所以對於書中有關理論方面的敘述,因為我個人不是那麼熟目前也沒有堅定立場,所以會打個折扣看待(打幾折是秘密XD)如果對理論頗有涉獵的讀者想必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但如果跟我一樣差不多是塊空白的話,也是建議可以暫時保留立場。


當然理論部分並非獵食者的重點,她主要敘述的仍是戀童癖、強暴犯及其他性犯罪者在慣常習性上的介紹、案例分析、訪談犯罪者後歸納出來的結論等等。而這部分讀來確實很吸引人,雖然因為背景是美國,是故在社會活動部分有不少差異。


但原則基本上還是一樣,就好像東西方鬼故事即便有文化差異存在,但其實內涵往往相通(比如我們玩碟仙像姓名、死因相關問題通通是禁忌,但阿斗仔玩應靈盤往 往劈頭就問叫啥名字死那裡為什麼死的這樣,真的是民情差異啊。可是基本上玩的東西還是同一類型,途中絕不可放手的規矩也是一樣的)。


整本書讀下來,其實沒有太多讓人訝異的部分。誠如作者一再強調的,你覺得那邊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往往確實就是沒錯,除此之外最好還要注意更多。而佔全書最 多篇幅的,莫過於道貌岸然的犯罪者,而這種人往往也危害最大。他們有些是長年練習而成的說謊者,也有些是天生的精神病態,作者提供了相當大量的事例,告訴 讀者人絕不可以只看表面,那怕以社會交際而言這頗有難度也一樣。


確實有些騙徒就是厲害得可怕,對此除了多加小心,隨時在內心畫上一道警戒線,並注意特定徵兆外,別無其他辦法可應付。不過事實是只要夠小心,通常這些犯罪 者也會知難而退,畢竟多的是更好騙的人。當然,本書也提供了不少如何分辨謊言,並對為何有時人這麼好騙提供學說上的理由(隨機暴力份子就真的是沒辦法了 ORZ)。


另外內文也微妙的出現讓人開小花的描述,為了介紹精神病態者這種天生不受道德拘束,甚至以犯罪為樂的人格特質,作者除了現代案例外,還舉了古希臘知名將 領,俊美的阿爾基比亞德(Alcibiades)為例。描述過他的生平與背叛前科後,接著再用不少篇幅(以本書每章長度而言)開始敘述他和蘇格拉底間的情 侶關係。


為了強調他是精神病態者,所以作者反覆聲明他對蘇格拉底這位偉大哲人不可能是真愛,那怕一生背叛多次的他在雅典兵敗如山倒的迪里倫,卻獨獨沒有背叛蘇格拉 底而是近身護衛直至安全地帶。當然作者寫出了她如此認定的真實理由,可是這整章她書寫的手法、越描越黑的敘述,整個都只讓人小花滿天飛而已,我想這是閱讀 本書的額外收獲吧 ~(拖走)


作為防範性犯罪的簡易教學書,雖然有一些想來無可厚非的極端態度,不過獵食者:戀童癖、強暴犯及其他性犯罪者(Predators: Pedophiles, Rapists, and Other Sex Offenders)仍是部值得閱讀的作品,若有相關需求,肯定也能提供不錯的建言。


雖說不得不承認,閱讀途中有時我不免感到,美國的戀童癖怎麼跟蟑螂一樣到處都是(而且他們會選擇適合自己出手的生活方式,比如在美國神父就很適合,這也是 為啥近年教廷官司打不完的原因,因為這個體制就是很容易吸引相關癖性的人進入。在台灣的話,補習班老師算類似的職業,也真的就是這樣沒錯。讀完本書再看社 會版新聞,不意外也有些意外的發現那些手法還真的都如出一轍幾乎沒有變化,跨越國度的四海一家啊……)。


但接著我又想起自己國小的回憶,還記得當時有位阿伯常會帶著他一、兩歲的孫子到學校來玩。很多女同學都會跑去和那小男孩玩,不過即便我自己還是個小鬼頭時,就已經對小小鬼頭沒啥興趣(爆)所以自然採取無視狀態。


後來過一陣子,開始聽見那個阿伯很喜歡在女生和小男孩玩時,趁機毛手毛腳的抱怨。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老師或家長反映這件事,但當時大家的態度似乎都偏向那就不要再接近就好。嘛,國小學童的價值觀嘛 ~(嘆)


現在回憶起來,那個阿伯會不會有一天無法滿足於毛手毛腳,而是如同本書所言症狀只會越來越嚴重,有天終會更進一步?還有,他真的從頭到尾都只是毛手毛腳而已嗎?是不是有那個人落單後產生不好的回憶?甚至,那個小男孩真的是他孫子嗎?會不會他是最慘的受害者?


這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若沒讀本書搞不好我根本不會想起來。但只要一想起來,便不得不發現,生活中還真的處處是危機。更別提這還只提到戀童癖,不包括書裡其他那些強暴犯、性虐待以及精神病態的騙徒與殺人犯,那也是一堆讓人無奈的描述呢。



舊站人氣:12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