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6日

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

其實這回的試讀活動出版社要的是「自家餐桌的經驗」而不是心得,也就是徵文的意思。但話說回來感覺其實也蠻微妙的啦,旣然這樣為什麼不乾脆辦徵文呢?(書都拿了還廢話那麼多)不過反正書也看完了,所以還是慣性來個心得吧,另外預告一下自家經驗要寫恐怖傳說喔,過兩天記得回來看 ~(巴)


這本散文集如書名及副標所示,內容以台灣傳統餐點為主、並輔帶社會變遷後新潮食物上桌的自家經驗談。是故裡面當然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台味料理,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十分熟悉。而除了這些過往回憶以外,書中還加進一些簡單的作法提點、對菜餚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隨筆等,也蠻值得一看的。




然後要先交待的是作者陳淑華是彰化人,後來全家搬到台北。為什麼要提這個?因為台灣小歸小,但有時只隔一條河冬至吃的東西就大不相同的狀態其實不稀有,更 別提各縣市間的差異有多大了。在台灣為了食物煮法開打區域大戰完全不奇怪。是故讀本書之前先看看作者屬性(?)也有助於讀者瞭解這是本有關於那裡的回憶。


也因此對於和作者不是同鄉的讀者(像我)讀本書時就多了一分欣賞異地風土的感覺(相對的,同鄉的話就是多熟悉感吧?)另外再加上我爺爺奶奶家其實是信基督 教,雖然聽說爺爺在調教(?)辦桌師傅上非常有一手,但拜拜什麼的則完全沒有。肉粽、春捲什麼的吃歸吃,但吃之前先拜拜就只在旁系親戚或同學家碰過。


當然從小到大相關的東西已經在報章雜誌與各類書籍中見識過不少,但始終有段距離。比如說我從來沒聽過七夕要吃油飯或者湯圓,還要拜註生娘娘、床母等神明 ~(打到一半突然恢復記憶,小時候看過電視節目說女生要拿粉餅一半自用、一半丟到屋頂上給天女用,這樣才會變漂亮 <- 可是以我家的高度想丟上去很有難度,等那天成功就是我去MLB毛遂自薦的時候了)


此外作者冬至吃湯圓,但我媽娘家的傳統是吃一種稱為「米糕」的麻油雞酒糯米飯。但作者全書未提這道菜,而且「米糕」指的也是另一種祭神食品。看到這令我感 到十分好奇,不曉得我家這邊慣稱的「米糕」分佈區域是位至何處呢?(附帶一提,之前以為這東西怎麼煮都不會難吃,但在社區聚餐後……我錯了)


諸如此類的縣市衝突(?)遍及全書,為我的閱讀過程帶來許多趣味。像蒲仔麵我就從來沒聽過很好奇,而全書未見炒米粉則令我異常驚訝,原來這不是遍及全台的 嗎?而作者提到的台南辦桌必備羹麵這個我只在小時候吃過一次,而且那回上菜出槌只送了油麵。等到羹湯終於姍姍來遲時,我們那桌已經直接把乾巴巴的油麵吃光 了……(本桌超強還換來送湯者驚呼 <- 餓死鬼投胎嘛真是)


閱讀途中我也不時跟母親討論,她總會一邊炫耀(傳說我阿嬤是炊粿之神)一邊講述她家鄉的特殊習慣。比如說為了怕大家都擠在同一天吃春捲,菜市場東西會不夠全部人買,所以整個鄉分上下區在不同天吃(這究竟是多愛吃春捲的鄉啊)。


然後我奶奶因為超愛吃春捲(我們家是顧吃一族,家學淵源)所以雖然明明家裡就信基督教,祖先根本都在天堂不用子孫每年去修房子順便陰間宅配春捲,但我媽娘 家還是每年都吃兩次。那除了諸如此類的逸事外,我媽還會附贈一堆我連見都沒見過之人的八卦……說真的這種事聽越來啊,就越覺得珍.奧斯汀是神,她寫的東西 是跨越時空的原則!


總歸來說島嶼的餐桌是一部相當平易近人的親切散文集,令人聯想起那些美好且令人追念的傳統(還沒消失啦!)三十六篇文章中包含著台灣過往的歷史與傳統以及隨時代機變的適應潛能。


雖然吸引人的並非文字本身而是其所講述之物,但流暢簡單的語句訴說著昔日庶民、吃與生活的漫長交流,或許不深入但已足夠令人懷念。雖然我這個挑食鬼會邊看邊碎碎念說只有菜的火鍋不能吃,但書中那些家常美食仍舊屢屢勾起我的回憶。


畢竟,餐桌,就是人生啊 ~(嘆)




舊站人氣:76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