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4日

冬季的法國小鎮不寂寞

很久沒看旅遊類的書籍了,尤其是中文的(但倒是看了吸血鬼旅遊文學歷史學家一本)。近年來大部分的中文旅遊書真是越看越無味,不算很讚的文字(有時是糟),再來就是照片、照片、再照片……我想看字!


更重要的是,一本書若是印上相片做全彩,那價錢通常會往上飆個至少五十元。結果就變成又貴又不見得好看,同樣的錢不值那價格,買下去簡而曰之為浪費。也因為這樣,早期頗愛看旅遊書的我,越看越嘆息,到後來幾乎是放棄了。


每當我在書店又打開本新旅遊書時,第一個就是看文字照片比,凡是達到一比一的,再見再聯絡。那如果有二比一以上的,就可以進一步檢驗了(直接放棄照片,不可能對這奢求要具攝影集等級)。不過很遺撼的是,我很少看見文字可以合我意的書。


好看的旅遊文學,是用生命去寫的,而不是在寫日記好嗎?我已經看過太多文字無味,讀來毫無樂趣的作品了。我要看的是體悟與感情,而不是你做了什麼,你很快 樂,你很興奮!我當然知道你出國去很快樂,看到某個東西會很興奮,但你直接告訴我情緒有什麼用?我要知道為什麼,你得用文字告訴我為什麼啊!


在我看來,現時坊間早已存在太多文字功力不高,只會努力白描而沒有情感的作品。假如小說也能用這種寫法,那我是不是只要把事件大略告訴讀者,然後再來光寫哭吧哭吧,現在是哭的時候啦,悲劇就告形成?(當然,對買書的讀者來說是悲劇沒錯)


唔,碎碎念了這麼多,該回到正題來了。讓我們來談談冬季的法國小鎮不寂寞這本書吧。作者邱竟竟,是個移民歐洲的北京人,不得不再感嘆一下。同樣是用中文寫作,但大陸人寫起文章來的感覺就是特別不一樣,明顯感受得到文化隔閡。


剛開始看本書時,我並沒有注意作者來自何方,但看了五六頁後,越看越疑惑,向前一翻才發現果然是這樣沒錯。也不曉得是為什麼,在兩岸三地,再算上新加坡、澳門與移往他地的華僑中,就是大陸作者的散文最可以讓我感受到文化差異。


真不知是該說其他地方的華人都已被全球化,還是人家的國文課本就是寫得和我們不一樣。可我童年時代也看了些外省作家的散文,琦君、林良、吳魯芹、梁實秋、夏志清等等,沒全看好歹有翻過,但怎還會有如此巨大的感覺呢?


勉強要解釋的話,也只能說台灣與大陸的文字在1949年後就徹底走上岐異點,雙方雖然都有受到影響,但之後就各走各的,再也沒溝通。只是當然,台灣的文化 還還夾雜了本土文化、日本文化等,但這部分也仍要考慮到外省老作家的文字,為何讀來仍和現代中國作家文字有差,當然,以上是純個人感覺而已。


唔,又離題了,再回到本書來吧。當時在書店翻了翻,照片和文字比算是二比一或三比一,算是蠻合格的。文字也不太差,更重要的是整本書在編排上非常漂亮,雖然說近年來的旅遊書編排的都挺漂亮的,但這本仍算不錯。


本作叫冬季的法國小鎮不寂寞,顧名思義就是敘述作者一家四口,在一個冬季假期中,從荷蘭一路開車南下遊玩,最終目標是法國南部小鎮的遊記。著名大景點固然有去些,但更多時候都是在小鎮裡跑,看了很多國內少人描述的冷門景點,例如古羅馬劇場、墳場等,這部分算是蠻有趣的。


而光就文筆來看,作者的水準相當高,很多描述都頗優秀,讀來不至無味。而且適當的加入許多的周邊知識,對不熟悉的讀者來說很有幫助。然後講起路上的所見所聞與事件,也不會讓人產生空談之感。敘說途中美食的文字水準也不錯,讀起來相當有趣。整本書可說是相當真摯且四平八穩。


只是有點可惜的,本書的文字仍無法讓我喜歡上,雖然已經可以打死路上不少作者,但還無法進入我心坎。對本人來說,這是我會看,但無法喜愛的書。內容雖然不錯,但還沒到叫好的地步。就好像看見一本也算不錯,但沒辦法愛上的小說吧,我想這是很常見的情況。


只是我也承認,這是本水準不錯的旅遊書(聲明一下,不以嚴肅旅遊文學來做標準)。而且整本書做得非常漂亮雅致,是那種我會挑給平常不怎麼看書地朋友的禮物書,不管是做為節日還是生日禮物都很適合,我想她們會喜歡的。
舊站人氣:4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